深圳市值超180亿的大卖,成功上市了吗
绿联上市了这事在跨境电商圈不算小新闻,毕竟市值冲到188亿,谁看了不眼红?
最近深圳跨境电商圈炸了个小锅——绿联科技登陆创业板了 股票代码301606,发行价21.21元,首日直接高开88%,市值干到188.82亿。这数字放行业里 妥妥的“大卖”天花板级别,但问题来了:这家靠数据线起家的深圳企业,凭什么能从一堆3C玩家里杀出来还成功敲钟?这事得从头捋捋。
从一根数据线到188亿市值, 这操作有点东西
80后外贸佬的深圳梦
绿联的创始人张清森,1983年出生,早年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打工,天天跟国外客户打交道,攒了一肚子国际市场门道。后来拉上同样搞外贸的陈俊灵,2012年在深圳搞了个“绿联有限”,刚开始就做数据线。你说巧不巧, 当时国内高清电视刚普及,电视数据线都是国外标准1.8米,中国用户用着别扭,绿联直接推出不同长度的定制款,一下子抓住了痛点,赚了第一桶金。这招“找用户痛点做产品”,现在看还是经典。

国内用户痛点才是真风口
绿联的早期打法特别实在 不搞花里胡哨,就盯着国内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电视数据线,国外厂商嫌麻烦不做,绿联默默接盘,后来啊成了爆款。后来慢慢 到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产品,一步步把品牌矩阵搭起来了。2023年, 他们境外收入占比80.79%,线上销售为主,亚马逊、Shopee这些平台卖得风生水起,多款产品还成了亚马逊Best Seller。这路径跟那些纯靠铺货的白牌卖家完全不一样,人家从一开始就奔着品牌去。
48亿营收背后藏着哪些数字密码
境外市场是基本盘
绿联的财报数据挺亮眼。2023年全年营收48.03亿,同比涨了25.09%;净利润3.87亿,涨了18.27%。更关键的是境外市场贡献了19.54亿,占总营收80.79%。这说明啥?人家早就把重心放海外了不是等跨境电商火了才跟风。2024年第一季度更猛, 营收12.84亿,同比涨27.06%,净利润1.01亿,虽然增速慢了点,但基数大了还能保持增长,在3C品类里算少见。
研发投入跑赢了谁
做消费电子,研发是命门。绿联这几年砸了不少钱进去, 2020年研发费用9512万,到2022年直接干到1.83亿,复合增长率38.83%。研发团队也从361人扩到553人,薪资待遇也跟着涨。不过话说回来跟安克创新、公牛这些大佬比,绿联的专利数量和质量还是差了点,发明专利占比低。这说明啥?光砸钱不行,得产出硬核技术,不然在3C这个“卷王”赛道上,很容易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上市首日暴涨88%, 但高兴早了
高瓴赚了155%,创始人身价75亿
绿联上市那天的场面估计让不少大卖眼红。发行价21.21元,首日直接冲到45.5元,高开88%。按这个算, 创始人张清森持股45.27%,身价直接超75亿;高瓴持股8.44%,持股市值14亿,账面浮盈155%。这波操作,投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但问题来了:上市只是开始,不是终点。绿联现在市值188亿, 但消费电子赛道变化快,今天的天价,明天可能就变“白菜价”,怎么守住这188亿,才是真考验。
募资8.8亿, 钱打算怎么花
绿联IPO募了8.8亿,招股书说要用在产品研发、智能仓储、品牌建设和补流上。研发和仓储这俩方向是对的,3C产品迭代快,供应链跟不上就完蛋。但品牌建设这事儿,可不是砸钱就能成。安克创新当年在海外砸了多少广告费才打出名气?绿联现在靠“性价比+渠道”起来的品牌,能不能真正变成“高端品牌”,还得打个问号。
外协生产占八成, 这事儿能忍吗
说到供应链,绿联有个隐患不得不提:外协生产占比高达80%。说白了就是大部分产品靠代工厂做,自己只搞研发和销售。这种模式轻资产,成本低,但风险也大。一旦代工厂出问题,比如产能跟不上、质量出岔子,绿联的交付和口碑立马受影响。2023年他们虽然营收涨了但供应链这块的依赖性没变。要是真遇上全球供应链动荡,比如芯片短缺或者物流涨价,绿联的利润空间会被直接压缩。这事儿, 放在以前可能没事,但现在3C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供应链稳定性就是生命线,绿联得赶紧把“外协依赖”这把悬剑摘了。
3C电子卷成麻花, 绿联凭什么赢
对手不只是安克创新
3C电子这赛道,早就不是“随便做个产品就能卖”的时代了。绿联的对手,有联想、公牛这种传统巨头,也有安克创新、品胜、倍思这些后起之秀。安克创新在海外布局多年,品牌溢价高;公牛在国内充电市场根基深;倍思靠着年轻化营销抢了不少年轻用户。绿联的优势在于“性价比+全品类”,但劣势也很明显:高端品牌力不足,核心技术没拉开差距。2023年绿联在亚马逊的产品不少, 但真正能称得上“技术壁垒”的几乎没有,大部分还是靠“好用不贵”打市场。这种打法,在白牌泛滥的时候能赢,现在品牌化浪潮下能撑多久?
品牌化不是喊口号
绿联早就喊出“品牌化”的口号, 也拿了“阿里巴巴王者店铺”“京东年度好店”这些荣誉,还上了亚马逊的“Amazon’s Choice”。但说实话,这些荣誉在国内有用,在海外市场,消费者认的是“硬核技术”和“品牌故事”。安克创新的“Anker”品牌, 背后是快充技术专利;苹果的“Made in Apple”,靠的是生态闭环。绿联的品牌故事,现在还停留在“好用”层面没到“信赖”的程度。怎么从“性价比品牌”升级到“技术品牌”,这步棋,绿联得快点走,不然被安克、公牛们抢了先机,就难办了。
未来还能靠“出海”吃老本吗
研发短板得补
绿联的研发投入虽然涨得快,但跟营收比还是偏低。2022年研发费用1.83亿,占总营收才3.8%,这个比例在科技行业里不算高。安克创新2022年研发费用4.2亿, 占总营收5.2%;公牛集团更是把研发当命脉,2022年研发费用2.1亿,占比4.5%。绿联要想在3C领域站稳脚跟, 研发投入得再提一提,最好能搞出几项“行业第一”的技术,比如超快充、超耐用的数据线,不然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吃土。
供应链得自己抓
外协生产占比80%, 这事儿在创业期没问题,但要做百年老店,供应链必须握在自己手里。绿联现在搞“智能仓储物流建设”,是好事,但光有仓储不够,得把核心生产环节抓起来。比如自建工厂,或者跟代工厂深度绑定,掌握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权。2023年全球芯片短缺, 不少3C厂商主要原因是拿不到芯片被迫减产,绿联要是也遇上这种事,营收和利润立马受影响。供应链这事儿,早抓早主动,等出了问题再补救,就晚了。
绿联科技这波上市, 给深圳跨境电商圈提了个醒:光靠“铺货”和“性价比”走不远,品牌化、技术化、供应链稳定化,才是未来。188亿市值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张清森和陈俊灵这对80后组合, 能不能带着绿联在3C电子的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还得看他们能不能补齐研发和供应链的短板。毕竟跨境电商这赛道,永远不缺玩家,缺的是能笑到再说说的狠角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