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这家营收已超20亿的大卖,难道不是正在筹备上市吗

深圳跨境圈炸了:这家靠监控摄像头卖20亿的公司,真要敲钟了?

最近深圳跨境圈传得最邪乎的消息,莫过于做家用监控的那家大卖——睿联技术。有人说他们2023年营收直接干到20亿, 同比涨了20%多,数字出来时连在龙华产业园开小厂的老板都忍不住搓手:这玩意儿比我们卖手机壳利润高这么多?更劲爆的是圈内小道消息满天飞,说招股书都准备好了深交所创业板就等挂牌了。可奇怪的是 公司官网上连个“上市筹备”的影子都没有,这就让人犯嘀咕了:是真闷声发大财,还是故意藏着掖着等个风头?

从代工厂到“监控一哥”, 睿联憋了十年才翻身

要说明白这事,得把时钟拨回2010年。那时候的睿联,在深圳宝安工业区租了栋农民房,给国外安防品牌做代工,说白了就是贴牌生产。老板刘小宇和王爱军俩技术宅, 之前在华为海思搞芯片,出来创业本想啃技术硬骨头,后来啊发现做代工来钱快——客户下个订单,先收30%定金,生产线一开,三个月就能回款。可做代工的痛,谁做谁知道:客户今天让你改个螺丝孔位,明天砍个5%价格,利润薄得像纸,稍有不慎就亏本。

营收突破20亿,又一深圳大卖正筹备上市
营收突破20亿,又一深圳大卖正筹备上市

转机出现在2015年。那时候亚马逊上突然冒出一款叫Reolink的监控摄像头, 样子不算惊艳,但有个杀手锏:支持手机远程查看,还能插SD卡存录像。当时市面上的监控要么需要布线, 要么存录像得交云存储月费,Reolink这个“傻瓜式”操作直接戳中欧美用户痛点。很少有人知道,这牌子就是睿联的自有品牌。为了推这个品牌,刘小宇把代工厂的利润全砸进去,在亚马逊上投广告,找测评博主免费送产品。2016年冬天 美国一个叫“家居平安实验室”的博主测了Reolink的户外款,视频里雪花飘得正紧,摄像头拍得一清二楚,视频一发出来订单量直接翻了两番。

欧美家庭为啥离不开这玩意儿?数据不会说谎

可能有人问,监控摄像头不就是个小家电,咋能卖出20亿?答案藏在欧美人的生活习惯里。Strategy Analytics做过个调研, 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这四个国家,每10个家庭就有3个装了家用监控,更绝的是装了监控的家庭里60%的人会买第二台——为啥?独门独户啊!美国人住郊区小别墅, 带院子,出门度假半个月,家里空着,心里发慌;欧洲人住联排别墅,街坊邻居不熟,总担心有人撬窗。

Reolink正好抓住了这种“平安感刚需”, 产品设计主打“简单”:不用接电脑,插电连WiFi就能用,老人小孩都会操作。2022年黑五期间, 他们家一款支持4G的太阳能摄像头,在亚马逊德国站卖断货,等货到的时候,客服每天要处理200多封邮件问“啥时候补货”。

更狠的是睿联把“复购率”玩明白了。监控摄像头用两年后电池会老化,镜头容易脏,很多用户就会换新的。睿联算准这点,在产品里加了“以旧换新”服务:旧机寄回来抵扣50块钱。2023年他们家复购率做到了38%,比行业平均高出20个百分点。有次跟睿联的运营聊天 他说我们不是卖摄像头,是卖“出门在外也能看见家”的安心——这话听着虚,可数据摆在那:2023年他们光太阳能监控就卖了80万台,单价299美元,光这一项就贡献了2.4亿美元营收。

20亿营收背后是“躺赚”还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跨境圈最不缺的就是“风口论”。有人看到睿联卖得好,赶紧跟风做监控,后来啊产品上架就滞销——为啥?你只看到人家月销500+,没看到背后的研发投入。睿联每年砸15%的营收搞研发,光专利就有200多项。2021年他们推出首款4G摄像头, 竞争对手的4G款待机才3天睿联做到了15天秘诀是跟高通定制了低功耗芯片,光研发就花了800万。还有个细节, 他们家摄像头的夜视功能,别人家是30米,他们做到了50米,工程师说“多出来的20米,是跟索尼传感器磨了半年才磨出来的”。

对比就知道差距在哪。同样做3C的深圳大卖, 有的靠“铺货”起家,一个SKU卖不好就换下一个,一年出几百个款,后来啊每个款都火不了;睿联反其道而行,就死磕“家用监控”这一个细分领域,从室内到室外从插电到电池,从WiFi到4G,硬是把产品线做成了“全家桶”。2023年他们财报里有个数据: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不到18%, 这意味着他们不依赖大客户,风险分散,利润也更稳——要知道,亚马逊上但凡有个差评,有些大卖就得给客户退半价,睿联的差评率常年控制在0.5%以下客服响应速度比同行快30%,用户有问题,1小时内就能在线解决。

有人喊“上市是圈钱”,有人说是“必经之路”,到底谁在怕?

睿联要上市的消息传开后圈内分成两派。支持者说 上市能拿钱搞供应链,现在他们代工厂在东莞,产能只能满足70%的需求,上市融了资就能自建工厂,把产能拉满;反对者却泼冷水:跨境企业上市后财报要公开,利润一透明,亚马逊平台就该“敲竹杠”了——你看某上市大卖,2022年主要原因是财报显示利润太高,亚马逊直接把配送费涨了5%,一年多掏了3000万。

更现实的挑战是“增长天花板”。家用监控市场毕竟有限, Strategy Analytics预测,2025年全球也就200亿美元规模,睿联现在占了10%,再想翻倍就难了。有次跟致欧科技的创始人聊天 他说他们2023年营收60亿,净利润4个亿,靠的是“家居品类扩张”,从沙发椅做到了户外家具;睿联现在也往智能家居方向转,2023年出了个智能门铃,跟监控摄像头联动,卖得还行,但能不能撑起下一个20亿,谁也不敢打包票。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品牌”,大卖的终极命题在哪?

说到底,睿联的上市传闻,折射出深圳跨境卖家的集体焦虑。十年前做亚马逊, 靠的是“货便宜”,把深圳华强北的电子产品搬到网上就能卖;五年前靠“运营”,投广告、刷单、找红人,能把白牌卖成爆款;现在不行了欧美用户越来越认品牌,Reolink在Facebook上有20万粉丝群,用户自发晒安装视频,这种“自来水”流量,砸钱都买不来。睿联的成功, 不是偶然是十年磨一剑的后来啊——从代工厂到品牌,从拼价格到拼技术,从依赖平台到构建用户社群,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变革的点上。

但上市真不是终点。道通科技2020年上市后 股价从发行价50块涨到120块,又跌回60块,市值蒸发了一半;朗泰通科技2023年底提交招股书,到现在还没过会,期间被质疑“过度依赖亚马逊客户”,股价一路走低。睿联如果真上市了 要面对的不仅是监管压力,更是如何让资本市场相信:你能靠品牌和技术,而不是靠运气,持续赚钱。2024年开年, 他们家推出了首款AI摄像头,能识别人脸和宠物,据说研发又砸了1个亿——这笔钱,是上市融来的,还是利润里挤出来的?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份财报里。

所以睿联到底上不上市?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它证明了深圳跨境卖家的一条新路:与其跟风追风口,不如死磕一个细分领域,把产品做到极致,把用户口碑攒起来。就像刘小宇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说的:“我们做监控, 不是为了卖摄像头,是为了让每个出门在外的人,都能随时看见家里的灯亮着。”这话听着有点虚,但比那些“三年上市、五年千亿”的口号,实在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