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品牌在冷门领域8小时预售突破百万美金
深圳这家公司, 凭什么让冷门智能戒指8小时卖爆百万美金
谁也没想到,一枚小小的戒指,能深圳这家公司是怎么把“小众生意”做出“爆款”的?
从实验室到众筹:一个“学院派”品牌的硬核起步
RingConn的故事,得从高校实验室说起。创始人王国兴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还当过IEEE主编;联合创始人冯谦谨、吴昊也都是医疗和AI领域的专家。2021年公司成立时 团队其实已经在智能穿戴技术上摸爬滚打了6年——早在2015年,王国兴教授就开始带着团队研究血压测量的可穿戴解决方案,目标很明确:能不能把监测设备做得更小、更准?

2020年, 他们终于做出了关键突破:原型电路板搭载自研芯片后能在手指上采集生物信号,计算出血压等生命体征。这枚戒指的重量控制在2克左右, 续航却能做到10-12天背后是团队自研的超低功耗芯片——功耗比市场同类产品降低90%。这种技术积累,让RingConn从出生就带着“硬科技”的基因。
众筹冷启动:用“笨办法”攒下第一批铁杆粉丝
2022年11月,RingConn带着首款产品「RingConn Gen1」登陆Indiegogo。没有大厂背书, 也没有海量预算,他们选了个最“土”的办法:把产品细节、功能、优势用图文和视频堆满页面详细说明生产进度、发货时间、售后流程。后来啊50天筹到120万美金,售出8000台,还拿下了平台年度最佳新晋项目。
这8000个用户,成了RingConn最宝贵的资产。据品牌方舟了解,老用户复购占了大头,很多人不仅自己买,还主动推荐给朋友。这种“种子用户”的积累, 让RingConn在后续推广时有了天然的信任背书——毕竟在智能穿戴这种高单价品类里用户敢掏钱,靠的是对产品的信得过。
技术破局:当巨头还在卷外观,他们卷起了“隐形指标”
智能戒指为啥能火?三星、苹果、华为这些大厂早就盯上了这个赛道。2024年7月, 三星发布了首款智能戒指「Galaxy Ring」,功能和智能手表大同小异;苹果、华为的产品据说也在路上。但RingConn没跟着巨头走“大而全”的路子,反而扎进了“小而精”的深水区——医疗级健康监测。
从“能测”到“测准”:指环比手表的天然优势
为啥选手指?团队发现,手指皮肤比手腕薄,毛细血管更丰富,能采集到更精准的生物信号。比如睡眠监测,戒指的贴合度比手表更高,数据误差能降低30%;血氧检测,主要原因是离心脏更近,反应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 戒指能测出很多手表搞不定的“隐形指标”——比如OSAHS,这种病症需要夜间连续监测,手表的体积和续航根本撑不住。
RingConn的新品「RingConn Gen2」成了市面上首款支持OSA监测的超薄智能戒指,还拿了中国药监局的二类医疗器械认证。他们正在申请美国FDA认证,预计2024年底能拿下脉搏血氧仪和OSAHS监测两项认证。这种“医疗级”的定位,直接把产品从“消费电子”拉到了“健康管理”赛道,避开了和巨头的正面竞争。
不收订阅费:用“反套路”抓住用户痛点
智能穿戴设备的“订阅陷阱”早就被用户吐槽遍了。比如Oura Ring,虽然硬件卖得不错,但APP数据可视化要每月付费订阅。RingConn直接打出了“终身免费访问APP数据”的口号——用户买一次戒指, 所有功能全开,不用再掏一分钱。这种“反套路”操作,精准戳中了海外用户的痛点,让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5%以上。
从独立站到私域:深圳品牌的“轻量化”出海打法
RingConn的海外扩张,走的是“小步快跑”的路子。没急着铺亚马逊,也没烧钱投广告,而是把独立站当成了品牌建设的主阵地。他们在博客上写详细的产品测评、 用户案例,用KOL的真实体验建立信任;在社媒上投精准广告,把流量引到独立站,再通过邮件、社群沉淀私域用户。
这种打法成本不高,但效果显著。据公开数据,RingConn独立站半年内就卖了超两万只戒指,营收数千万人民币。更关键的是私域用户复购率高达4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要知道,智能戒指单价在300-500美元,能留住这么高比例的回头客,才是品牌长久的底气。
渠道下沉:从机场免税店到线下体验店
线上站稳脚跟后RingConn开始试水线下。他们没选传统数码卖场, 而是和机场的数码集合店、新型零售体验店合作——这些地方客流精准,用户对健康类产品接受度高。比如在韩国仁川机场, RingConn的柜台就放在高端电子区,旁边是三星、苹果的产品,但靠着医疗级监测的卖点,反而吸引了不少商务人士驻足。
这种“线上+线下”的组合拳,让RingConn在2024年实现了180多个国家的覆盖。虽然每个国家的销量不大,但加起来就成了可观的增量。毕竟智能戒指还在市场教育期,线下体验能让用户直观感受到产品优势,比线上广告转化率高出15%。
冷门赛道里的“红海”:巨头入场后深圳品牌还能突围吗?
智能戒指看着冷门,其实早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IDC数据显示,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8.8%,但平均售价却连续5个季度下降,说明市场已经卷到不行。三星、 苹果入场后用户教育成本降低了但竞争也白热化了——RingConn这种“小而美”的品牌,还能守住阵地吗? 技术护城河:别让巨头用“资本”砸死“创新” 巨头入场最大的优势是供应链和品牌认知。
毕竟在跨境电商里真正的机会从来不在“人多热闹”的地方,而在那些别人还没发现的角落。深圳这家公司用8小时百万美金的成绩告诉我们:冷门赛道,也能做出“热生意”。
更重要的是RingConn证明了“技术驱动”的重要性。在跨境电商里很多品牌靠选品、营销就能起量,但硬科技赛道,产品力才是根本。他们的自研芯片、算法模型,不是靠砸钱就能复制的——这才是深圳品牌最该学的“真本事”。 给跨境商家的3条“冷门赛道”生存法则 如果你也想在冷门领域突围, RingConn的经验或许能参考:,坚持“技术壁垒”,别跟着大厂卷价格,卷创新才有活路。
从深圳到全球:冷门赛道的“破圈”启示录 RingConn的成功, 其实给深圳的出海品牌提了个醒:别总扎堆在3C、家居这些红海赛道,冷门领域里藏着大机会。智能戒指市场规模2023年才2.1亿美元, 但预计2032年能到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4.1%——这种蓝海市场,大厂看不上,小品牌反而能“闷声发大财”。
RingConn就没掉进这个坑, 他们坚持“高端定位”,Gen2众筹价329美元,比Galaxy Ring贵30%,但靠医疗级认证和精准监测,照样有人买单。 这种“不降价”的策略,反而让品牌形象更高端。在海外用户眼里“贵=好用”的逻辑很常见,特别是健康类产品。RingConn的复购率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老用户推荐新用户的比例高达35%,口碑效应比广告强得多。
RingConn团队透露,2025年新品可能会加入这个功能,精准度能达90%以上。这种“人无我有”的硬核创新,才是对抗巨头的底气。 价格战陷阱:深圳品牌别陷入“内卷”怪圈 可穿戴设备最怕的就是“价格战”。IDC数据显示, 2024年Q1可穿戴设备平均售价下降了11%,很多厂商靠打价格换市场,后来啊利润越做越薄。
三星的Galaxy Ring背靠手机生态, 用户买三星手机的可能顺手就买了戒指;苹果的戒指要是和iPhone联动,吸引力直接拉满。RingConn的应对办法很直接:卷技术。他们正在开发女性生理期预测、睡眠呼吸暂停深度分析等功能,这些“大厂做不了”的细分需求,才是护城河。 比如生理期预测,需要结合体温、心率、睡眠质量等10多个数据点,算法模型比普通健康监测复杂3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