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这些海外品牌总是制造恐慌和贩卖焦虑

那些让你心头一紧的营销, 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刷短视频时突然跳出个实验视频:培养皿里细菌疯狂滋长,配文“你每天都在摸的东西比马桶脏10倍”,是不是瞬间想把手机扔了嗯?最近几年这种“恐慌内容”越来越常见, 从手机消毒到食品添加剂,从职场焦虑到育儿内卷,总有人擅长让你觉得“生活危机四伏”,然后掏出解决方案——顺便带上价格标签。这些海外品牌玩这套,到底有多熟练?

一个消毒盒的“细菌战争”

2014年,美国创业者丹·巴恩斯带着个奇怪盒子上了《创智赢家》。这盒子叫PhoneSoap,专门给手机消毒。丹说他有次出差发现,手机细菌比公共马桶还多,吓得他和搭档连夜研发这玩意儿。可投资人罗伯特直接泼冷水:“消费者很懒,他们不会为这种小问题花钱。”电视购物女王洛瑞却兴奋得拍桌子:“这玩意在我节目里能卖爆!”投资人库班更现实:“2C市场悬,但医院可以给患者手机消毒,商业逻辑成立。”

制造恐慌和贩卖焦虑的海外品牌
制造恐慌和贩卖焦虑的海外品牌

当时没人想到,这个被质疑“智商税”的产品,后来成了现象级爆品。它的成功秘诀,藏在一场精心策划的“细菌战争”里。

消费者的购物流程, 早被品牌拆解透了

其实买任何东西,人都会走一套隐形流程:先意识到“有问题”,再到处找信息,对比选项,再说说掏钱。PhoneSoap团队太懂这套流程了他们精准卡在第一个环节——“让你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

培养皿里的“视觉冲击战”

怎么让人相信“手机脏得可怕”?PhoneSoap团队在TikTok做了套“到底有多细菌”系列视频。他们跑去加油站、 电影院厕所,把培养皿放在烘手器下接细菌样本,放进培养箱三天后取出——镜头里培养皿布满密密麻麻的菌斑,像块发霉的面包,配文“你刚摸完烘手器,又摸了手机,现在正在摸脸?”

这视频播放量直接冲上千万。网友评论“看完想当场把手机扔进沸水”“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碰手机了”。有人算过英国一项研究说手机细菌是马桶的10倍,罗永浩在发布会上也提过这数据。可问题是谁规定的“手机必须比马桶干净”?酒精湿巾擦一下不就行了?但培养皿的菌斑太直观了人脑天生对“视觉污染”敏感,看到那种密密麻麻的东西,理性思考直接被恐惧盖过。

非刚需产品的“焦虑定价术”

PhoneSoap卖多少钱?一台80美元,折合人民币五百多。手机消毒真值这个价?酒精湿巾一包才几块钱。可品牌早就算好了:当人被“细菌恐慌”洗脑后价格就成了“为健康投资”的合理支出。就像健身年卡办几千块,回家落灰也觉得“钱花得值”,主要原因是焦虑已经让你觉得“不买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洛瑞在电视购物节目里深谙此道。她不谈技术参数,只说“你每天摸手机10小时上面有几十万细菌,孩子摸了会生病”。后来啊节目播出当天销量冲破25万件。疫情期间更是爆单,2022年销售额 still 高达1300万美元。这哪是卖消毒盒,分明是卖“安心感”。

从电视购物到疫情爆单:焦虑收割的闭环

PhoneSoap的路径很典型:用恐惧唤醒需求→用视觉冲击强化危机→用“专业数据”建立信任→再说说用“为健康买单”合理化高价。疫情期间这招更狠,新闻天天说“病毒存活72小时”,手机消毒器直接成了“家庭必备”。可疫情过去后 销量没跌,主要原因是人已经习惯了“手机很脏”的认知,酒精湿巾成了“临时措施”,消毒器才是“长久之计”。

投资人罗伯特当初说“消费者懒惰”,其实错了。消费者不是懒,是需要被“推一把”。当恐惧足够强烈,人愿意为“确定性”支付溢价。

不只是PhoneSoap: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恐慌脚本”

玩这套恐慌营销的品牌,可不止PhoneSoap。海天酱油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网友晒国内外成分表,说国内版有添加剂“不健康”。海天回应“符合国家标准”,可舆论已经发酵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是“零添加”“无防腐剂”早就成了健康焦虑的密码。有人统计过标注“零添加”的食品,销量比普通款高37%,尽管专家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还有萨洛蒙运动鞋,明明设计像“踩着砖头的面包鞋”,一双卖到上千,年轻人却抢着买。品牌怎么洗脑的?“专业越野”“轻弹科技”“限量发售”,把“不穿就是落伍”“穿的就是精英感”的焦虑种进你脑子里。就像网友吐槽:“以前觉得又丑又贵,现在看别人穿,居然觉得挺顺眼——这大概是被PUA了吧?”

消费者被“套路”了吗?背后的心理博弈

为什么恐慌营销总有效?人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对凶险信息比普通信息敏感10倍。进化心理学说 远古时期看到老虎就跑的人,活下来的概率比淡定喝茶的人高,所以这种“恐惧本能”刻在基因里。品牌就是利用这点,把“普通问题”包装成“生存危机”。

更绝的是他们还制造“从众恐慌”。TikTok上总有人晒“手机细菌检测”, 评论区一堆“我早就买了消毒器”“我妈现在不让我碰手机”;朋友圈里晒“零添加食品”的,总配文“给娃吃的,不能马虎”。你本来觉得“没事”,但看到别人都“紧张”,就会怀疑“是不是我太心大?”

当焦虑成为“刚需”:品牌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

恐慌营销玩多了 会形成恶性循环:品牌越贩卖焦虑,消费者越缺乏平安感,越依赖“解决方案”;消费者越依赖,品牌越需要制造新恐慌来维持销量。就像某母婴机构, 家长带孩子去咨询,先做“发育评估”,然后拿着报告说“孩子语言落后同龄人30%,不干预会影响一生”。后来啊呢?90%的评估都是正常范围,但家长被“恐吓”后乖乖掏几万块报班。

这种关系里品牌是“焦虑制造机”,消费者是“焦虑购买者”。可问题是焦虑是无限的,钱是有限的。当恐慌营销透支信任, 消费者总有一天会醒悟——就像海天酱油事件后有人开始扒“零添加”品牌用的防腐剂更贵但毒性更高,才发现自己被“另一种恐慌”收割了。

破局之道:如何在焦虑营销中保持清醒

面对恐慌营销,最有效的解药是“拆穿脚本”。下次看到“XX物品比马桶脏10倍”,先问:这个数据谁测的?样本量多少?有没有对照组?看到“零添加更健康”, 查查国标里添加剂的平安剂量,再想想“无添加”的保质期靠什么保证——可能是更高的价格和更短的有效期。

更重要的是分清“真实需求”和“制造需求”。手机需要清洁吗?需要。但必须买消毒盒吗?不一定。酒精湿巾、紫外线消毒灯、甚至勤洗手,都能解决问题。运动鞋需要舒适吗?需要。但必须买萨洛蒙吗?不一定,国产很多品牌性价比更高。记住:你的焦虑,往往是别人生意里的KPI。

营销的底线:恐慌不是万能钥匙

品牌总以为“恐慌是捷径”,可捷径往往走不远。PhoneSoap现在销量依然不错, 但靠的不是“细菌恐慌”,而是产品迭代——加了无线充电、香水扩散功能,把“消毒”变成“体验升级”。那些只会贩卖焦虑的品牌, 要么在恐慌透支后倒闭,要么沦为“狼来了”的笑话,就像某“防蓝光眼镜”品牌,天天说“手机蓝光致盲”,后来啊被消费者发现“根本没用”,再说说只能倒闭跑路。

说到底,最好的营销从不需要恐慌。它该像朋友聊天告诉你“这个东西能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不买你就会完蛋”。毕竟谁愿意天天活在“不买就凶险”的世界里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