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小佩宠物从国内销冠到海外爆卖,年营收超10亿

宠物经济浪潮下的逆袭者:小佩宠物如何从国内做到全球

宠物智能赛道这几年热闹得像春节庙会, 新品牌层出不穷,老玩家忙着扩品类。但要说谁真正把“科技养宠”做成了全球生意,小佩宠物PETKIT绝对算一个。从2013年两个硬件工程师在车库里捣鼓第一代宠物智能穿戴设备, 到2022年年营收突破10亿,用户覆盖40多个国家,这家企业的故事里藏着太多值得琢磨的门道。

车库里的初心:当工程师开始“听懂”宠物

2013年的上海, 可穿戴设备正火,小米手环、Fitbit让普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运动数据。两个做硬件的工程师蹲在实验室里琢磨:既然能监测人的健康,为什么不能给宠物也装个“健康管家”?你想啊,猫主子突然不吃饭,狗子蔫了好几天铲屎官除了干着急啥也做不了——这痛点太真实了。

从国内销冠到卖爆海外小佩宠物一年吸金超10亿!
从国内销冠到卖爆海外小佩宠物一年吸金超10亿!

他们做的第一款产品是个方盒子,能挂在宠物脖子上,记录步数、睡眠,甚至体温。当时没人觉得这玩意儿能卖钱,连投资人都在摇头:“宠物能懂智能设备吗?”但第一批用户用脚投票:养布偶猫的姑娘发现,数据能提前预知猫的换毛期;养金毛的男生通过运动曲线判断狗狗是不是抑郁了。你看,人宠之间隔着的不是语言,是数据桥梁。

从“能监测”到“会解决”:产品策略的底层逻辑

小佩宠物没在第一代产品上止步。团队很快发现,光监测健康不够,宠物和主人的日常麻烦才是真痛点。夏天出差把猫关家里热得直喘气, 加班晚了狗子饿得扒门,猫砂盆三天不洗臭得满屋飘——这些才是养宠人的“日常崩溃点”。

于是他们开始琢磨“解决方案”:全球第一款带空调的宠物屋出来了 出差时远程控制温度;智能喂食器能定时定量,还能拍视频让主子“云吃饭”;自动猫砂盆清理完还能晒紫外线。你以为这是噱头?2021年他们推出的PURAMAX智能猫砂盆, 在Indiegogo众筹时直接破了平台纪录,筹了超百万美元,2000多粉丝提前预定——这说明什么?消费者愿意为“真解决问题”买单。

单品突围还是矩阵制胜?小佩的选择有点反常识

很多品牌出海喜欢搞“大而全”,恨不得把宠物用品全做一遍。小佩偏不他们盯上了三个核心品类:喂食器、饮水机、猫砂盆。理由简单粗暴:这三个是养宠家庭的“高频刚需”,做好了才能建立信任。

有意思的是他们不追求一年推十个新品,而是把老产品每年升级。比如2020款的喂食器加了“缺粮提醒”, 2021款升级了“防潮保鲜”,2022年直接接入智能家居系统——用户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27%,这数据够硬吧?你看,真正的爆款不是靠营销造势,是靠“越用越离不开”的粘性。

海外众筹:不止是筹钱, 更是“全球测水温”

2017年小佩决定出海时没人看好中国智能宠物品牌能在欧美立足。“老外信欧美品牌,中国制造=低价”,这是当时行业共识。他们没硬碰亚马逊,而是先去Indiegogo“试水”。

第一次众筹是款智能饮水机,目标5万美元,后来啊筹了28万。用户反馈里“水质监测”功能被疯狂点赞,但“噪音有点大”也被吐槽。团队连夜改设计,把电机换成静音款,第二次众筹直接翻倍。到2021年PURAMAX出来时 已经能精准预判欧美用户需求——猫砂盆要“除臭彻底”,APP要“英文界面好操作”,甚至包装上的说明书字体都改大了。这种“众筹-反馈-迭代”的节奏,让他们少走了多少弯路。

技术不是炫技, 是“让宠物自己说话”

很多人说智能宠物用品是“伪需求”,小佩团队不这么想。他们的研发团队里除了工程师,还有兽医、动物行为学家。比如智能猫砂盆记录排泄量, 不是为了数据好看,是为了发现尿路结石的早期症状;喂食器分析食欲变化,是为了提前察觉肠胃问题。

2023年他们上线了“宠物情绪识别”功能, 通过摄像头分析狗狗的摇尾巴频率、猫咪的呼噜声,判断它们是开心还是焦虑。这技术听着玄乎?实际落地时 有用户反馈说:“我家狗子以前总乱叫,发现是分离焦虑后用APP里的白噪音安抚,现在乖多了。”你看,技术再高级,到头来还是要回归到“解决问题”。

千禧一代和Z世代:海外用户的“养宠哲学”

小佩的海外用户画像很清晰:25-35岁, 月收入中上,把宠物当“家人”。美国市场调研显示,67%的欧洲人会为宠物买智能设备,但他们对“功能”和“颜值”一样挑剔。小佩的产品设计就抓住了这点:喂食器是莫兰迪色, 猫砂盆像个小太空舱,连包装盒都设计成宠物能当玩具的款式。

Instagram上, 他们的账号不硬推产品,而是发“宠物用空调屋打盹”“智能喂食器让胖猫减肥成功”的真实内容。16万粉丝里很多是用户自发晒的“买家秀”——这种UGC比广告管用多了。你说年轻人吃这套?他们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小佩恰好给了他们“精致养宠”的仪式感。

本土化运营:不止是翻译, 是“入乡随俗”

法国用户喜欢浪漫,小佩在Instagram上发“宠物和主人看埃菲尔铁塔日落”的内容;瑞典人注重环保,他们强调产品材料可回收;美国人爱直播,小佩在TikTok找宠物博主开箱,一场直播能卖掉3000个喂食器。这种“因地制宜”不是简单的语言切换,是对当地文化的深度理解。

2022年黑五, 他们在美国独立站搞了“宠物健康周”,结合感恩节主题,推“给毛孩子最好的礼物”套餐。后来啊独立站流量环比涨了200%,订单量突破5万单。你看,本土化不是口号,是让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懂我”。

渠道平衡术:第三方平台是“流量池”, DTC是“自留地”

小佩的海外渠道策略很聪明:亚马逊、Chewy这些第三方平台负责“广撒网”,触达新用户;独立站负责“深耕”,做私域流量。2023年数据显示,他们独立站的复购率比第三方平台高18%,客单价也高25%。

怎么做到的?独立站里搞“会员体系”, 老用户能提前体验新品;客服24小时在线,连“猫砂盆怎么清理”这种问题都耐心解答。有用户在独立站留言:“买过三个牌子的喂食器,只有小佩的客服会提醒我‘冬天要让猫咪多喝温水’。”这种细节,才是DTC的核心竞争力。

争议声中成长:智能养宠是“真需求”还是“智商税”?

行业里一直有质疑声:宠物真的需要智能设备吗?小佩的回应很实在:“我们不强迫用户买,但那些用过的人,再也回不去了。”美国有个用户测评博主, 一开始抱着“拆解看看”的心态买了他们的智能猫砂盆,用了一年后发视频说:“以前每天铲屎半小时现在按个键就行,省下的时间足够多陪狗子玩一会儿了。”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3年小佩海外用户调研显示, 78%的购买者会向朋友推荐,62%的用户家里买了不止一件他们的产品。你看,市场会用投票说话。

下一个十年:智能宠物赛道的“下半场”怎么打?

当更多玩家涌入智能宠物赛道,小佩的护城河是什么?他们的答案是“人宠共研”。2023年他们启动了“全球宠物数据计划”,收集用户使用数据,联合兽医机构研究宠物健康模型。未来可能推出“宠物AI医生”,通过数据预测疾病——这已经不是卖产品,是卖解决方案了。

从车库里的初创团队, 到年营收10亿的全球品牌,小佩宠物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品牌出海的另一种可能:不靠低价内卷,不靠营销炒作,而是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用技术把“养宠”这件小事,做得有温度、有科技、有情感。这条路或许慢,但走得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