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年收入近百万美元的可食用棒棒糖冷冻面膜
当面膜长成棒棒糖, 护肤圈炸锅了
说实话,第一次刷到“把面膜冻成棒棒糖”的视频时我直接怀疑是不是美妆博主集体玩梗。直到看到评论区“60岁阿姨用完像40岁”的炸裂评价, 以及#loveandpebble话题标签下380万的播放量,我才意识到——这玩意儿可能真不是噱头。2022年, 靠这款可食用棒棒糖冷冻面膜,Love&Pebble这对夫妻硬是啃下了近百万美元的年收,连《创智赢家》都找上门来。但你敢信?这个年收入近百万美元的“网红面膜”,一开始只是创始人Lynda对抗粉刺的自救产物。
从粉痘肌到“面膜发明家”:夫妻俩的卖房创业记
2018年11月, 加州一对普通夫妻Paul Tran和Lynda Truong,用卖房子的10万美元成立了Love&Pebble。品牌名听着像情侣饰品, 实际灵感来自企鹅——雄企鹅找鹅卵石求婚的故事,暗合他们“用天然成分筑造护肤爱情巢穴”的执念。Lynda十几岁就饱受粉刺困扰,家里买不起大牌护肤品,索性跟着奶奶学自制。她用香蕉泥、芦荟汁往脸上抹,没想到真把痘痘压下去了。后来嫁给了药剂师Paul,俩人一拍即合:把“食品级护肤”做成产品,让更多人不用花冤枉钱。2021年3月, 经过两年研发的Beauty Pops终于面世——谁能想到,这个一开始想解决“痘肌刚需”的小众产品,后来成了TikTok上的护肤圈“顶流”?

“离谱”的棒棒糖面膜:到底是噱头还是真香?
有人吐槽:“面膜做成棒棒糖,是想让我边护肤边吃糖?”也有人质疑:“冻成冰块滚脸,能有什么护肤效果?”但事实是Love&Pebble的复购率低得惊人——不对,是高得吓人。官网数据显示,60%的买家会重复购买面膜粉末补充装,平均每个托盘能重复做12-14次面膜。这背后 是产品形态的“小心机”:粉末+水的冻制过程,让用户参与到了“DIY护肤”里;棒棒糖形状的冰棒,滚动按摩时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减少浮肿和粉刺真有作用;成分更是简单粗暴到“可以吃”——香蕉粉末、番木瓜提取物、野生姜黄、有机库拉索芦荟,全是食品级原料。Lynda在视频里直接舀了一勺面膜粉末往嘴里送:“不信你们尝,甜丝丝的。”这种“可食用”的标签,瞬间戳中了Z世代“成分党”的神经——毕竟连面膜都能吃了平安性还用担心?
TikTok的神仙运气:一条视频炸出10万美元
2021年5月,Lynda随手发了段妈妈用Beauty Pops的视频。画面里她妈妈把冻成棒棒糖的面膜在脸上滚来滚去,敷完后的皮肤透亮得能反光。这条视频没花钱投流,却像病毒一样扩散——4天播放量210万,带动销售额直接冲破10万美元。评论区彻底疯了:“60岁阿姨这状态,我25岁都不配拥有”“求链接,我妈要这个!”更绝的是 TikTok算法把这条视频推给了大量“粉痘肌”用户,其中一条关于“痤疮改善”的对比视频,直接拿下620万播放。有意思的是 Love&Pebble从没请过专业网红,账号@loveandpebble的内容全是夫妻俩的日常:Paul在实验室捣鼓配方,Lynda边敷面膜边带娃,甚至有次拍到他们吵架。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反而让粉丝觉得“像朋友在推荐好东西”。到2022年, 品牌TikTok账号积累了11.1万粉丝,280万点赞,#loveandpebble话题标签总播放量突破380万。Lynda后来在采访里说:“TikTok就像个放大镜,把我们的‘小确幸’放大成了别人的‘大惊喜’。”
流量变现的密码:从“爆单”到“长红”的套路
有人可能问:TikTok爆火的品牌多了为啥Love&Pebble能真金白银赚到近百万美元?答案藏在产品细节里。官网的黄色主色调和企鹅logo, 让人一眼记住“天然可爱”的调性;产品详情页做得比教科书还细——从粉末的颗粒特写,到冻冰棒步骤的动图,再到用户使用前后的皮肤检测报告。更聪明的是定价策略:基础套装46美元,后续补充装只要29美元,相当于单次面膜成本不到3美元。对比市面上动辄几十美元一片的贵妇面膜,这价格直接把“性价比”焊死在了用户心里。亚马逊上, Beauty Pops套装卖39.99美元,好评率4颗星,有买家晒图:“用完粉刺瘪了连男朋友都问我用了什么神仙护肤品。”2022年, 品牌以280.4%的年增长率冲进护肤品牌前十,连《创智赢家》都抛出15万美元投资意向——虽然夫妻俩没谈拢,但这次露脸让品牌知名度又上了一个台阶。Lynda后来算过一笔账:Beauty Pops成本9.2美元,售价46美元,利润率近80%。但她说:“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知道,护肤可以很简单,很平安。”
质疑声中成长:“靠运气赚的钱,会凭实力亏掉?”
当然争议从没停过。有行业分析师指出:“TikTok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 Love&Pebble这种依赖单一平台的品牌,迟早会面临增长瓶颈。”还有人实测发现:“冻棒棒糖需要4小时用完脸有点冰,夏天敷着舒服,冬天就有点刺激。”面对质疑, Paul和Lynda没硬刚,而是默默做了两件事:一是拓展产品线,2023年推出真皮滚轮微针套装、刮痧工具,把“天然护肤”从面膜延伸到整个流程;二是把TikTok的成功经验复制到Instagram和YouTube,用“护肤教程+成分解析”的内容留住老粉。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在产品包装里塞了手写卡片:“谢谢你们的爱,我们会一直做‘能吃’的护肤品。”这种笨拙又真诚的沟通,反而让不少黑粉转了路人。数据显示, 2023年品牌复购率同比提升了35%,TikTok流量占比从80%降到60%,多渠道布局初见成效。Lynda在视频里笑着说:“有人说我们靠运气, 但运气也是给准备好的人的啊——我们准备了10年,才等来了TikTok的风。”
给跨境卖家的启示:小众品牌的“破局密码”
Love&Pebble的成功, 给想做跨境电商的中小卖家提了个醒:别总盯着“大而全”,小众需求里藏着大机会。比如他们精准抓住“痘肌+天然成分+趣味体验”的细分痛点, 用“可食用棒棒糖”这个差异化形态,在一片片状、涂抹式面膜的市场里杀出重围。还有内容营销——与其花大价钱请网红,不如像夫妻俩一样,用真实的使用场景、创始人的故事打动用户。Kalodata的数据显示, 2022年TikTok美妆类目中,带有“真实使用对比”标签的视频,平均转化率比普通视频高2.3倍。更重要的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Love&Pebble从TikTok起家, 但很快布局了官网、亚马逊、独立站,甚至线下精品店,这种“多触点”布局,让品牌在流量波动时也能稳住阵脚。有跨境从业者算过一笔账:如果Love&Pebble能保持30%的年增长率, 2024年营收有望突破200万美元——而这一切,都始于一个“把面膜做成棒棒糖”的疯狂想法。
护肤的本质, 从来不是“猎奇”而是“有效”
说到底,Love&Pebble的棒棒糖面膜能火,靠的不是“可食用”的噱头,而是把“简单有效”做到了极致。天然成分、冻制保鲜、按摩使用,每一个细节都戳中用户“不想花冤枉钱”的心理。Lynda在视频里说过:“我们卖的不是面膜,是一种‘护肤可以很轻松’的信念。”这句话, 或许就是所有小众品牌最该记住的——流量会变,趋势会改,但用户对“有效”“平安”“有趣”的追求,永远不变。毕竟谁不想边吃“棒棒糖”边护肤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