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再造海外618,能否硬刚Prime
TikTok年中促时间线拉长, 背后藏着什么算盘
TK 观察发现,今年的 TTS 美区年中促时间相比去年有了重大变化。正式期从 7 月 7 日到 7 月 19 日 总计 13 天如果算上 6 月 27 日到 7 月 7 日的预热期,整体时长直接拉到 23 天!去年呢?美区年中大促正式期只有 3 天就算把预热期算上,也才 11 天。时间直接翻倍多,TikTok 这波操作可不是简单“延长购物节”这么简单。
国内电商玩过的套路,TikTok 没理由不知道。想想当年的双 11, 最开始就光棍节当天一天后来扛不住流量洪峰,加上了预售期;再后来友商不讲武德,提前放价,干脆把战线拉长到预售期、正式期、返场期三层。抖音今年 618 更是把战线拉到 37 天 比去年多 11 天明显是“时长不够,活动来凑”的逻辑——消费者购物热情需要时间点燃,商家也需要更长的窗口期冲销量。TikTok 把美区年中促拉到 23 天 估计也是在测试“海外用户对长周期大促的接受度”,毕竟海外电商大促不像国内这么密集,Prime Day 也就两天突然来个半个月的狂欢,用户买不买账还得两说。

美区商家自播仅占3%, TikTok和抖音的生态鸿沟
都说 TikTok 是“海外版抖音”,但两者在电商生态上的差距,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TK 观察了解, 现在国内抖音的直播占比大约 6 成,今年 618 期间,抖音电商直播带动的成交额里一半来自店播;所有直播成交额破千万元的商家中,近七成用的是商家自播模式。那 TikTok 呢?根据一份截止 2024 年 Q4 的 TikTok Shop 美区数据,美区商家自播,仅仅占 3%!几十倍的悬殊,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但数据就摆在这儿。
为啥差这么多?国内抖音是“人带货”的主流, 头部达人话语权重,商家想靠自播起量,得有强大的运营团队和供应链;TikTok 现阶段还是“货带人”的主旋律,算法更愿意推泛娱乐内容,商家不发力,平台干着急也没用。去年泡泡玛特能成为首个自播单场 10 万美元的卖家, 算是特例中的特例——本身有 IP 粉丝基础,又做了本土化运营,普通商家想复制,难度系数直接拉满。
去年大促GMV暴涨145%,今年能复制吗?
去年 TikTok 美区年中大促, 平台整体 GMV 爆发增长 145%,其中商家自运营增长 159%,全托管增长 145%。这个数据放哪儿都亮眼, 达人 @simplymandys 创造了百万美金直播间,相当于一天赚了国内小卖家半年的利润。今年能不能再来一次?得看平台肯不肯“真金白银”砸资源。
TK 观察从 TikTok Shop 内部消息了解到, 平台今年加码海外市场的决心很大,“会持续在更多新的市场启动”。英国市场已经推出了 7-8 月的激励政策, 新商家佣金减免、邮费减免、开播激励四重加码——比如直播时长大于 1 小时、挂车商品大于 1 或 GMV 大于 1 英镑,就能领 90 天订单 3.2% 的免佣激励。美区这边, 用户最高可享 5 折优惠,还首次推出「价保直播间」,商家打上“全网最低价”标签就能吸引流量。这力度,对标 Prime Day 的意思很明显。
Prime Day 7月8日开打, TikTok提前“包抄”
亚马逊 Prime Day 的时间今年定在 7 月 8 日到 7 月 11 日TikTok 电商年中大促正式期从 7 月 7 日到 7 月 19 日直接来了个“前后包抄”。时间上差一天 TikTok 提前开打,延长 12 天收尾,这波“时间差博弈”打得挺精——Prime Day 心智强但时间短,TikTok 时间长但心智弱,正好错开流量高峰,互相抢用户。
国内电商早玩过“时间战”了。去年京东 618 和天猫 618 时间撞车, 双方都提前一周预热,今年 TikTok 和 Prime Day 也差不多这意思。只不过 Prime Day 的“全球狂欢”标签更响, TikTok 得靠内容优势补短板——比如欧罗巴联盟四国首次参与平台级大促,英国黑五期间品牌和达人带货内容已经超百万条,美区动销达人数较去年激增 212%,这些内容生态的积累,可能是 TikTok 硬刚 Prime Day 的底气。
头部玩家都在“私有化”,达人绑定成新战场
TikTok 头部卖家现在都在干一件事:把达人“私有化”。TK 观察发现, 像 OQQ 这样的头部卖家,已经把优质达人沉淀到私域,长期运营服务,甚至溢出的达人能力还能对外售卖,成了“TAP”;达人这边也不甘示弱,比如 @Brittainy Shaw 和品牌方 Nerdy Nuts 定制了“Dubai Chocolate Bar Peanut Butter Treat”,上线就卖了超 4 万美元,双赢的案例越来多。更狠的是直接绑定供应链,达人既当销售又当股东,形成“强绑定”。
这种玩法在国内早就见惯不怪了但在 TikTok 还算新鲜事。为啥?主要原因是 TikTok 达人普遍不愿意被机构“独家签约”,实力团队就给达人量身打造品牌,用产品绑定合作。对平台头部玩家搞“私有化”其实是把双刃剑——短期能提升转化,长期可能削弱平台的内容生态多样性。不过 TikTok 现阶段需要的是“标杆案例”,先让少数人富起来才能吸引更多人进场。
TikTok电商的“练兵”逻辑:不止GMV, 更要筛选卖家
磊哥觉得,TikTok 搞年中大促,表层是为了拉 GMV,深层其实是“练兵”。TTS 开了不少新市场, 团队里新人多,大促是培养国际化电商团队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筛选真正能打的卖家。2022-2023 年靠“低价”“铺货”“信息差”赚钱的卖家, 现在越来越难——市场变化快,信息差拉齐,单一能力模型的卖家根本跟不上节奏。
平台需要的是具备 PEAKS 能力模型的卖家:Product、 Entertainment、Advertising、Knowledge、Service全面发展。去年美区大促里 商家自运营增长 159%,远超全托管的 145%,说明有能力的卖家在 TikTok 能拿到更多资源。今年年中促覆盖欧美六国, 规模更大,对卖家的考验也更严——能扛下来的,大概率会成为平台下一阶段的“核心玩家”。
亚马逊卖家入局TikTok:从“确定”到“不确定”
亚马逊亿级卖家新麦科技的王总告诉 TK 观察, 他们在亚马逊做好产品和履约,配合平台节奏就能拿到确定性后来啊,但 TikTok “不稳定因素太多”。爆单和滞销之间摇摆幅度大,他们甚至不敢单独给 TikTok 备货。今年情况有所好转,平台在推广 GMVMAX,目的就是提高销售稳定性。
这反映了很多传统卖家的困境:从货架电商转内容电商,思维没转过来。以为选品备货做好就能起量,后来啊亏钱;以为学国内做商家自播,后来啊流量惨淡。TK 观察调研发现, TikTok 美区卖家综合利润率大概 8%-12%,外界说的 50% 以上利润,基本是独立站玩家的数据,在 TTS 小店,卖家内卷严重,寄样找达人和投流成本越来越高,大促期间利润可能更低。
挑战还在:单店产出不如Temu, 卖家跟不节奏
TikTok 造福了不少人,但挑战也不少。对比 Temu, 截止 2024 年底,Temu 美国站点卖家约 12 万家,贡献 120 亿美元 GMV,单店产出约 10 万美元;TikTok Shop 美国站点约 39.8 万家,GMV 约 90 亿美元,单店产出才 2.3 万美元,连 Temu 的零头都不够。差距在哪?美国对 TK 的打压、Temu 在美广告投放巨大、低价货架模式比内容电商适应快,这些都是原因。
更现实的问题是卖家“跟不上节奏”。福建卖家小刘说前几年亏的钱刚回点血,看今年 TikTok 的提速,看来得再“出血”才能做好。很多新卖家不知道怎么做——货架平台卖家以为做好选品就行, 国内平台卖家以为上来就要自播,后来啊都栽了跟头。TK 观察发现,现阶段入局 TikTok 的卖家,“不知道怎么做”的比例比“没信心做好”高得多。
给卖家的差异化建议:别学国内, 先“活下来”
TikTok 电商现在就像“青春期”,平台想快速出成绩,卖家想快速赚钱,但急不得。磊哥的建议是:别照搬国内抖音的打法,先找到“最小可行路径”。比如新卖家别急着自播, 先找中小达人测款,用短视频内容积累粉丝;有供应链优势的,可以学泡泡玛特做本土化IP定制;投流能力强的,重点打“GMVMAX”提升稳定性。
今年年中促对 TikTok 来说是“生死战”,对卖家来说是“练兵场”。Prime Day 的光环再强,TikTok 也有内容生态的优势;大促时间再长,也得看用户买不买账。能在这波里找到增长通路的卖家, 或许真能搭上 TikTok 海外电商的快车——前提是别被平台的“高增长预期”冲昏头脑,先活下来再谈爆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