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政府是否会出台政策阻挠TikTok全托管
印尼电商暗战:TikTok全托管模式遭遇的政策寒流
东南亚的空气里总飘着一股电商火药味,印尼更是这场战场的中心。当TikTok把全托管模式的风刮到英国、沙特,甚至传闻要登陆美国时印尼政府却率先关上了门。中小企业部部长Teten Masduki最近的话像一盆冷水:“我们不会允许TikTok用全托管伤害本地商家。”这句话背后是一场关于流量、算法和本土生存权的博弈。
政策铁幕:社交平台电商化被叫停
印尼政府最近甩出的新规,直接把社交平台的电商路堵死了。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禁止TikTok这类平台在自家App里卖货,更不能把用户数据拿去搞电商。这不是随便说说是有备而来。监管文件还要求, 所有电商平台从国外卖到印尼的商品,得先过本地商家的检验——说白了就是给跨境商品设门槛。

这招够狠。TikTok的命根子是什么?就是那几十万印尼用户刷视频的流量。一旦不能在App里直接跳转购物车,等于断了从“种草”到“拔草”的链子。更麻烦的是数据禁令,TikTok最值钱的就是用户行为数据,没了这些,算法怎么推荐商品?直播带货怎么精准触达?这已经不是限制,是釜底抽薪。
TikTok的“Project S”:让政府坐不住的野心
政府为啥突然紧张?主要原因是TikTok的“Project S”浮出水面了。这个计划说白了就是TikTok要自己卖货——选品、备货、售后全包,典型的全托管模式。外媒早就爆料过这模式在英国测试时TikTok自营商品靠算法霸屏,本土商家流量被抢得连汤都喝不上。
印尼政府能不慌?TikTok Shop 2021年杀进印尼市场,现在市场份额已经干到5%,成了第五大电商平台。别看数字不大,增速吓人。更关键的是印尼是TikTok全球用户最多的市场之一,每天打开App的人,随便一刷就可能被种草商品。一旦Project S落地, TikTok完全可以把流量往自营商品上倾斜,本地中小商家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本土商家的生死线:被流量挤压的生存空间
雅加达的小服装店主阿明最近愁得头发白了一片。他的店在传统市场开了十年, 去年转战TikTok直播,靠短视频积累了两万粉丝,每个月能多赚三千万印尼盾。但最近他发现,直播间的流量越来越差:“以前播两小时能卖20件,现在播三小时才卖5件。”
问题出在哪?TikTok的算法变了。越来越多品牌商家投钱买流量,短视频和直播的坑位有限,像阿明这样的小商家自然被挤到边缘。更让他绝望的是如果全托管模式进来TikTok肯定会优先推自营商品——毕竟利润更高。阿明的困境不是个例, MomentumWorks的数据显示,印尼有62%的中小电商卖家依赖社交平台引流,一旦流量被垄断,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被直接压缩。
政府与TikTok的“拉锯战”:承诺背后的不信任
面对政府的质疑, TikTok Indonesia赶紧出来灭火:“Project S在印尼没推行,我们也不卖自营商品。”这话听着像安抚,但政府明摆着不信。Teten Masduki部长的表态很直接:“我见过TikTok的人, 他们承诺不搞全托管,但我们得有律法保障。”
为什么不信?主要原因是有过前车之鉴。Shopee和Lazada当年在印尼扩张时 也被政府用各种政策卡过脖子,比如限制进口商品、要求本地仓储。现在轮到TikTok, 政府更警惕了——这家伙不光有电商基因,还有社交平台的流量霸权,一旦放任,本土电商生态可能被彻底颠覆。
全托管模式的双刃剑:效率与垄断的较量
全托管模式真有那么可怕?从效率角度看,它确实能降低商家出海门槛。不用自己建站、找物流、处理售后TikTok全包了中国工厂的产品能直接卖到印尼消费者手里。2023年英国市场的数据显示, 全托管商品的转化率比普通商家高30%,退货率低15%——这对追求效率的消费者吸引力太大了。
但问题也在这儿。当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怎么保证公平?印尼政府担心的是算法黑箱:TikTok完全可以把流量资源倾斜给自营商品, 甚至用数据优势预测爆款,提前备货挤压商家空间。更麻烦的是 全托管模式会让本土商家沦为“二道贩子”,失去对产品和定价的控制权,长期看会削弱本地供应链的竞争力。
东南亚的“保护主义”:印尼不是孤例
其实印尼的“电商紧箍咒”,在东南亚早就见怪不怪了。越南去年就规定, 社交平台的电商交易必须通过本地支付渠道;泰国要求跨境电商平台必须在本国注册实体公司;就连一直开放的马来西亚,也对进口商品征收了更高的增值税。
这背后是各国政府的共同焦虑:外资电商平台来得快, 本土企业跟不上,后来啊市场被垄断,税收流失,就业岗位被抢。印尼尤其敏感, 全国有6200万中小企业,贡献了60%的就业和61%的GDP,这些企业要是倒了社会稳定都会出问题。
TikTok的“两难”: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对TikTok 印尼市场烫手,但又舍不得丢。这里有2.7亿人口,60% below 30岁,是全球最年轻的市场之一,短视频用户渗透率高达78%。放弃印尼,等于放弃东南亚电商的“主战场”。
但要想留下就得在政府的要求和商业利益之间找平衡。比如承诺扶持本地商家, 把一定比例的流量留给中小卖家;或者和本土企业合作,搞“联合运营”,让政府看到利益共享。2023年TikTok在印尼投了5亿美元搞“本地商家扶持计划”, 但政府要的不是“计划”,是制度保障——比如立法禁止全托管,或者限制外资电商的市场份额。
未来走向:政策落地还是博弈继续?
接下来几个月,印尼贸易部可能会推出更具体的限制措施。有传言说 政府正在起草《电商保护法案》,要求外资电商平台必须将30%的坑位留给本地商家,跨境商品价格不得低于本土同类产品的90%。如果这些政策落地,TikTok的全托管模式在印尼至少要推迟两年。
但TikTok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可能会像在沙特那样, 和本土零售巨头合作,搞“混合模式”——全托管商品通过本地伙伴销售,既满足合规要求,又不失效率。或者干脆把重心放在广告业务上,通过短视频广告帮本土商家引流,避开直接卖货的红线。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政府赢了本土商家, 可能失去电商创新活力;TikTok赢了市场,可能面临更严格的监管;而本土商家,夹在中间,既怕外资挤压,又怕政策保护让自己失去竞争力。印尼电商市场的未来就看谁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