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如何通过创新营销策略实现年增长率超400%的奇迹
创业圈的人常说:“不要去教育市场。”但总有些品牌偏要反着来把用户没意识到的问题变成自己的增长密码。奥地利品牌Waterdrop就是这样一个“叛逆者”, 它没教用户“多喝水很重要”,而是给出一套让人“忍不住多喝水”的解决方案——微型饮料块+智能瓶盖,硬是把一个看似平淡的赛道,做成了年增长率超400%的奇迹。2021年, 它总收入达到1亿美元,累计售出超1亿份微型饮料,2022年还拿到淡马锡领投的6000万欧元B轮融资。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魔力?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小商品到底能靠创新营销玩出什么花样。
从“卖水”到“卖饮水方式”:Waterdrop的破局逻辑
瓶装水市场早就成了红海中的红海。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农夫山泉……巨头们把“水”本身玩出了花,从矿泉水到苏打水,从无糖到低卡,但用户喝水的习惯却没太大变化——渴了才喝,能不喝就不喝。Waterdrop创始人Martin Murray在2016年春天盯着满桌的塑料瓶发呆时 突然意识到:问题可能不在水,而在“喝水的方式”。

大多数品牌都在纠结“水好不好喝”,他却盯着“人为什么不喝水”。《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只有不到5%的人有定时定量喝水的习惯,65.9%的人要等渴了才喝;美国更是有7%的人一天滴水不进。原因很简单——麻烦。带瓶装水太沉,买水不方便,喝不完还浪费。Martin想:如果能让“喝水”像吃口香糖一样简单呢?
微型饮料的“反常识”设计: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3克糖块买单?
2016年6月,Waterdrop推出第一个产品——微型饮料块。每个块重不到3克,却能浓缩1升水,用水果和植物提取物调味,无糖但富含维生素。用户只需把它扔进水杯或水瓶,摇一摇,就能得到一杯风味水。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却精准戳中三个痛点:便携、健康、环保。
2023年5月12日 Waterdrop在YouTube发布了一支短片,把用户刻画成“背着饮料瓶生活”的状态,配上“让喝水成为习惯”的文案,直接拿下156万播放。这支短片没讲产品多厉害, 只讲“环保”和“无糖”,却让无数人共鸣——原来喝水也能和“减少塑料浪费”挂钩。这招叫“价值观营销”,把产品变成用户表达态度的载体。
有意思的是 Waterdrop从没说“我们的饮料块最好喝”,反而反复强调“你可以用任何水”。创始人Martin在接受OMR采访时说:“我们卖的不是饮料,是‘喝水的自由’。”这种跳出产品本身的思路,让它在瓶装水巨头们的夹缝中,硬是撕开了一个新赛道。
智能装备+场景渗透:让“多喝水”从口号变成习惯
光有微型饮料块还不够。Waterdrop发现,很多人不是不想多喝水,是“记不住”。于是它在2021年收购了Purgaty, 推出了Lucy智能瓶盖——这个瓶盖里藏着UV-C紫外线消毒技术,能灭活水中99.99%的细菌,顶部的传感器还能追踪饮水量,用闪烁灯提醒你“该喝水了”。
这个设计堪称“懒人福音”。用户不用再纠结“这水能不能喝”,也不用设闹钟提醒喝水。办公桌上接杯自来水, 拧上Lucy瓶盖,就能安心喝;运动时带着水瓶,瓶盖会自动记录你喝了多少,晚上还能同步到手机APP。2022年, Waterdrop开始在欧洲进驻药店和超市,新加坡狮城大厦开了亚洲首家线下店——把产品放进用户日常场景,比喊破嗓子“多喝水”有用得多。
从线下到线上:DTC模式如何让小商品触达精准用户?
早期,Waterdrop走的是“线上网站+少量线下专卖店”的DTC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直接接触用户,收集反馈。但小商品想快速起量,还得靠社媒。2021年,Waterdrop每年在影响力营销上的投入超过六位数,找了大量KOL、KOC做测评。有人拿着它办公, 有人带着它健身,还有人用它给宠物泡水——这些视频没刻意夸产品,却让用户觉得“这玩意儿真有用”。
截至2023年7月, Waterdrop的Instagram吸引了65.6万关注,平均点赞300+,新总部开幕、KOL见面会的照片点赞上千。它还积极回应用户留言,有人问“能不能出薄荷味”,团队秒回“已在研发中”。这种“用户参与感”,比硬广强一百倍。毕竟小商品拼的不是价格,是用户觉得“你懂我”。
用体育营销破圈:把产品放进“高光时刻”
2022年初,Waterdrop突然把目光投向体育赛事。它赞助了奥地利高山滑雪名将米尔亚姆·普赫纳,成为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基茨比厄尔站的饮水合作伙伴。2023年, 网球传奇德约科维奇以投资人和品牌大使身份加入,借着澳网机会,Waterdrop正式杀入澳洲市场。
这招叫“场景绑定”。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 补水是刚需;观众看到运动员用同一个产品,会觉得“连专业选手都在用,肯定靠谱”。Waterdrop没找流量明星, 专攻体育圈——主要原因是它知道,目标用户不是追星的年轻人,而是注重健康、有运动习惯的中产。精准场景比泛流量更能转化。
环保不是口号:用“社会企业”理念绑定用户情感
Waterdrop最厉害的,是把“环保”做成了品牌基因。它没像其他品牌一样喊“减少塑料污染”, 而是算了笔账:世界每年生产5亿个塑料瓶,用Waterdrop的胶囊+可重复使用水瓶,能减少98%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塑料用量。2023年的YouTube短片里 用户背着饮料瓶的画面配上“你背的不是水,是塑料垃圾”的文案,直接戳中环保主义者的心。
这种“社会企业”思路,让用户买产品时有了“情感溢价”。有人买Waterdrop不是为了喝水,是为了“为环保出份力”。创始人Christoph Hermann说:“我们不是卖产品,是引导人们以负责任的态度喝水。”这种价值观层面的共鸣,比任何营销技巧都持久。
其他小商品的“创新密码”:从Waterdrop看行业共性
Waterdrop的成功不是孤例。江西的张斌华靠泥鳅养殖致富, 2013年发现泥鳅市场价三十多元一斤,没盲目扩大规模,而是通过短视频展示“生态养殖过程”,带火“现捞现卖”的模式,5年带动几十人致富;泡泡玛特2019年总收益16.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6.3%,靠的不是盲盒,而是“潮玩情感营销”——让年轻人觉得“买的不是玩具,是情绪寄托”。
跳出“功能陷阱”:小商品如何靠“情绪价值”溢价?
小商品想卖高价,得避开“拼功能”的红海。Waterdrop的杯子造型简洁、 颜色时尚,用户买它不仅为了喝水,还觉得“拿在手里有面子”;波司登从“爸妈穿的羽绒服”升级成“年轻人潮流单品”,靠的是设计感;蕉内卖内裤,主打“体感科技”,让用户觉得“舒服比便宜重要”。
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95后、00后买东西越来越“任性”。他们愿意为“好看”多花钱,为“有趣”买单,为“有态度”排队。小商品要想逆袭,得学会把“功能”变成“体验”,把“产品”变成“故事”。就像Waterdrop,它没说自己水多纯净,却让用户觉得“用它的每一口,都在为地球减负”。
数据背后的增长真相:400%年增速不是偶然
Waterdrop的400%年增速, 藏着三个关键动作:产品上,用“微型饮料块+智能瓶盖”解决“喝水难”;营销上,用社媒+体育+DTC精准触达;理念上,用环保绑定用户情感。2022年拿到淡马锡投资时创始人Martin说:“我们不是在做水生意,是在做‘健康饮水生态’。”
小商品的奇迹,从来不是靠“卖货”,而是靠“解决问题”。用户要的不是“更好的水”, 是“更轻松的喝水方式”;不是“更便宜的杯子”,是“拿在手里有满足感的设计”。当品牌把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变成产品,把“卖货”变成“提供解决方案”,增长就成了自然的后来啊。
那些年增长率超400%的小商品, 都懂一个道理:市场不需要“更好的同类”,需要“不同的可能”。就像Waterdrop, 它没在瓶装水里内卷,而是让“喝水”这件事,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而这就是小商品逆袭的最大底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