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禁售1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TikTok不打算在印尼做跨境业务吗
印尼这回是真把“保护本土”玩明白了。2023年7月底, 贸易部长祖尔基夫利·哈桑突然放话:要禁售100美元以下的进口商品,线上平台一个都跑不了。消息传出来跨境圈里一片哀嚎,特别是TikTok,直接表态“不打算在印尼搞跨境业务”了嗯。这波操作到底有多狠?TikTok是真认栽还是另有盘算?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政策突袭:100美元红线背后的本土焦虑
7月28日那天印尼贸易部长的发言像颗炸雷扔进跨境电商圈。他说要限制低于100美元的进口商品在线上销售,还得额外拿印尼国家标准认证。更狠的是各部委要在8月1日前把规则改完,细则却迟迟没影儿。跨境卖家们懵了:这到底是禁令,还是试探?

总统佐科可不是第一次念叨本土制造的事了。好几次公开喊话老百姓别买进口货,要支持国货。这次政策,说白了就是怕低价进口货把本土小作坊冲垮。印尼合作社及中小企业部长还补了刀:国外产品不能直接卖给消费者,得先走正常进口流程;电商平台卖自有品牌或关联公司的产品?想都别想,特别是来自中国的。这三条建议,条条都卡在跨境平台的命门上。
印度、越南这些邻国早就在玩“保护本土”那套了。印尼这波算是跟风,但下手更狠。100美元看似不高,可跨境卖家的主力不就是低价标品吗?手机壳、数据线、小饰品,哪样不是百元以下?深圳某跨境公司负责人老张当时就拍桌子:“我们印尼站点30%订单都卡在这条红线下 政策真落地,直接砍掉三分之一营收。”
政策细则:模糊地带里的生存博弈
最让卖家头疼的是 政策说“限制”,但怎么限制没说清。线上交易算不算“直接面向消费者”?TikTok Shop那种短视频带货,算不算社交平台电商?印尼政府自己都没掰扯明白。8月1日协调期过了细则还是一团雾气,搞得平台和卖家只能猜:是不是100美元以下完全不让卖?还是得交更多税?或者要额外认证?
有老道的卖家开始钻空子:把商品价格标到105美元, 再送个10美元优惠券,实际到手还是95美元。这种“曲线救国”能撑多久?没人知道。印尼政府明摆着也意识到这点,后续可能会补刀,比如限制折扣力度,或者监控实际成交价。这跟猫鼠游戏似的,卖家跑得快,政策追得急。
TikTok的抉择:放弃跨境是无奈还是算计?
政策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TikTok身上。它在印尼有200万卖家,大部分是跨境中小商家,偏偏主力商品就是百元以下的低价货。7月底,TikTok直接放话:“不打算在印尼做跨境业务了。”这话听着像认输,但细想不对劲。
印尼政府早就盯着TikTok了。贸易部长私下抱怨过:“TikTok Shop让中国制造太容易进来了本土企业根本拼不过。”总统佐科也暗示过社交媒体平台搞电商,有“不公平竞争”嫌疑。TikTok这时候撤出跨境,更像是在给政府递台阶:你看,我们听劝,不搞跨境了总行了吧?
200万卖家的困境:断臂求生还是另寻出路?
TikTok的200万卖家可没这么淡定。广州做3C配件的李姐,2023年8月发现TikTok Shop后台“跨境商品”入口直接关了。她囤的50万条手机数据线, 成本价20美元,现在印尼本地卖30美元都没人要——本土工厂能卖到25美元,还包邮。“我总不能亏本卖吧?要么运回国,要么找东南亚其他国家清库存。”
有卖家开始抱团, 想联合起来找TikTok理论,后来啊官方客服统一口径:“政策原因,跨境业务暂停,建议转向本地商家入驻。”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跨境卖家,自便吧。有激动的卖家在社交媒体骂:“TikTok这是卸磨杀驴,把我们用户养肥了就一脚踹开。”
但也有人觉得,TikTok可能是“战略性撤退”。印尼本土电商Tokopedia、 Shopee早就深耕多年,TikTok跨境本来就跟它们抢市场,现在政策一逼,正好顺坡下驴,把资源全砸在本地商家上。反正短视频流量还在直播带货照样火,何必非跟政府对着干?
平台生死局:Shopee们能笑到再说说吗?
除了TikTok,Shopee、Lazada这些老牌平台也被架在火上烤。它们70%的商品都是百元以下的跨境货,政策一出,股价应声下跌。但奇怪的是 Tokopedia反而松了口气,公开表态:“对政府禁售100美元以下进口商品的计划没意见。”
Tokopedia底气在哪?它是印尼本土平台,80%商家都是本地中小微企业。政策限制进口货,正好帮它把竞争对手干掉。2023年9月,TokopediaCEO亲自下场喊话:“欢迎本土工厂入驻,我们免佣金三个月。”这波操作,直接从Shopee手里抢了不少小商家。
Shopee的应对:左手本土化, 右手“擦边球”
Shopee没Tokopedia那么幸运,但它也没坐以待毙。2023年8月中旬, 它突然宣布在印尼推出“本地制造专区”,首页 banner 全是“支持国货”的标语,还联合本土品牌搞直播专场。深圳某服装品牌王总说:“我们本来30%货是发印尼的, 现在不行了只好在印尼找工厂代工,成本涨了15%,但至少能继续卖。”
更绝的是Shopee在搞“价格拆分”。把100美元的商品拆成两部分卖:99美元的主商品+1美元的“虚拟服务费”, 实际总价还是100美元以下但避开了政策限制。印尼政府看不下去了9月初放出风声:“要监控实际成交价,发现拆分定价直接罚款。”这下Shopee又得琢磨新招数了。
Lazada更惨, 它背靠阿里一直主打中国跨境商品,政策一压,2023年第三季度印尼GMV直接暴跌22%。它只好把重心转向东南亚其他国家,比如泰国、菲律宾,但丢了印尼这个最大市场,短期内根本补不回来。
本土企业的春天:是馅饼还是陷阱?
印尼政府说政策是为了保护中小微企业。那本土企业真的赚到便宜了吗?还真不一定。雅加达做小家电的阿明, 2023年8月订单量确实翻了倍,但愁眉苦脸得更厉害:“原材料全靠进口,现在汇率一涨,成本比进口货还高,订单多有什么用?照样亏本。”
本土企业的短板太明显了:供应链不完善,生产效率低,设计审美跟不上。政府不让卖进口货,消费者没得选,只能买本土货,但时间长了会不会抱怨“怎么又贵又丑”?2023年10月,印尼社交媒体上就有人发起“抵制本土劣质商品”的话题,阅读量破千万。
中小微企业的困境:政策保护≠能赚钱
更麻烦的是本土大企业趁机抢地盘。政策限制进口货,本土小作坊以为能松口气,后来啊大品牌直接压价收购:“要么给我代工,要么倒闭。”雅加达做手工布包的苏西奶奶, 做了30年手艺,以前能卖50美元一个,现在被大品牌收购,只能拿15美元加工费。“我们小户人家,没技术没资金,政府帮我们赶走进口货,却没帮我们赶走大企业啊。”
有行业数据显示, 2023年第三季度,印尼本土企业数量增长了15%,但中小微企业的存活率反而下降了8%。这说明,政策只是挡住了外来竞争,内部的“马太效应”反而更严重了。大企业越做越大,小作坊要么被收购,要么直接倒闭。
卖家的求生之路:转型还是撤退?
跨境卖家没时间抱怨政策,得赶紧找活路。有人转做高价产品, 比如深圳做智能家居的刘哥,把原来50美元的扫地机器人升级成150美元的带导航款,没想到在印尼卖爆了。“当地中产家庭愿意为品质买单,低价市场虽然大,但政策风险太高,不如做点差异化的。”
有人干脆放弃印尼,转向菲律宾、越南这些还没出类似政策的国家。但东南亚市场就这么大,卖家一多,价格战照样打得头破血流。广州做美妆的陈姐, 2023年9月把印尼库存清到越南,后来啊发现当地同类产品价格比她还低10%,“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本土化联姻”:卖家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更聪明的卖家开始和本土企业合作。杭州做户外用品的周总, 2023年8月找到雅加达一家本土工厂,联合推出“印尼定制款”帐篷:防水布用当地特产的棕榈纤维,图案爪哇岛文化,成本只比原来高5%,但售价能卖到120美元,还享受本土企业税收优惠。“这叫‘借船出海’,比单打独斗强多了。”
但这种合作也有坑。本土工厂效率低, 交货周期动不动拖延一个月;文化差异大,设计稿改了七八版还不满意;最要命的是万一工厂哪天单飞,自己生产怎么办?2023年10月, 就有卖家爆料,合作的印尼工厂直接复制了他的产品设计,用更低价格在Tokopedia卖,投诉无门。
未来迷雾:政策会松口吗?
现在所有人都盯着印尼政府:100美元红线会一直绷着吗?2023年11月,传出消息说政府正在考虑“豁免名单”,比如科技类产品、原材料进口商品。但具体哪些能豁免,还是未知数。
有分析师认为, 政策施行难度太大,线上交易根本没法完全监控,到时候可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有人觉得, 印尼政府这是铁了心要“去进口化”,未来可能会推出更严的政策,比如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通过本土港口中转,增加物流成本。
TikTok虽然暂时放弃了跨境,但没放弃印尼市场。2023年第四季度,它加大了对本地商家的扶持,邀请印尼明星直播带货,主推本土品牌。这步棋走得对不对?谁也不知道。或许,这场本土与进口的博弈,根本就没有赢家,只有不断调整的幸存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