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印尼TikTok平台不支持跨境电商店铺和全托管服务模式

印尼TikTok的电商野心:本土优先下的“跨境红线”

印度尼西亚像一块被反复争夺的蛋糕。TikTok带着它的电商业务杀进来时 没人能想到这块市场会膨胀得这么快——1亿月活用户,撑起了TikTok Shop全球52%的GMV。但诡异的是就在全球其他市场忙着铺开跨境店和全托管模式时印尼这边却硬生生踩了刹车。官方回应很干脆:不搞跨境店,也不推全托管。这背后哪有什么简单的商业逻辑?全是人性和利益的博弈。

从“救命稻草”到“威胁警报”:本地商家的双重面孔

雅加达南郊的购物中心里Widya Kusuma的摊位曾主要原因是疫情冷清得能听见回声。她卖头巾,以前一天进账不过几百块,连房租都快cover不住。2021年4月, TikTok Shop在印尼上线,她抱着试试的心态开了直播,没想到镜头一开,订单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我卖的头巾比疫情前还多,”她后来回忆时声音里还带着不敢相信的兴奋。类似的还有鞋店老板Hariyant, 实体店天气好时一天卖20-30双鞋,上了TikTok直播后日销量直接冲到100双。这些本地小商家,把TikTok当成了救命稻草,是疫情后经济寒冬里的一把火。

印尼TikTok为什么不会有跨境电商店和全托管模式
印尼TikTok为什么不会有跨境电商店和全托管模式

可火着火着,他们就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2022年开始,TikTok Shop的销量榜单上突然冒出一堆中国面孔。SKINTIFIC、BIOAQUA这些品牌,名字听都没听过销量却一路飙到前三。SKINTIFIC是个什么来头?背后是广州蜚美网络, 团队从阿里和华为出来的,带着国内美妆供应链的成熟打法,把抖音那套“兴趣电商”直接复制到印尼。2021年上线,2022年就成了TikTok全球销量冠军。本地商家看着这些“外来户”,心里发毛:我们的产品比他们贵,直播也没他们专业,这市场还怎么玩?

实体商业的黄昏:当购物中心遇上“直播风暴”

实体商场的衰落,在印尼来得比想象中更狠。2021年, 连锁超市Giant突然宣布关闭全部395家门店;同年,老牌百货Centro申请破产,12家门店一夜之间贴上封条。这些不是孤例, 雅加达不少购物中心现在都门可罗雀,灯光昏暗的走廊里几乎看不到顾客,剩下的租户要么是咬牙硬撑,要么已经悄悄搬离。

疫情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弹是电商。印尼社会和中国走过的路太像——当线上购物成了习惯,谁还愿意顶着大太阳去商场挤?TikTok的短视频和直播,把购物场景直接塞进手机里年轻人刷着刷着就下单了。实体店主们看着手里的库存,再看看直播间里滚动的订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中很多人开始转型,架起手机和环形灯,在自家店里搞直播,Hariyant就是其中之一。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不安:这些中国品牌一来我们连“救命稻草”都要抢不到了吧?

中国品牌的“降维打击”:从供应链到认知差的碾压

中国跨境电商在印尼的崛起,根本不是简单的“价格便宜”四个字能概括的。SKINTIFIC的成功, 靠的是国内美妆行业卷了十几年的供应链优势——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效率,本土小作坊根本比不了。更致命的是运营经验。国内抖音养出来的“爆品逻辑”, 在TikTok Shop上照样奏效:短视频种草+直播逼单,一套流程下来转化率比本土卖家高出一大截。有数据说SKINTIFIC在印尼的直播间转化率能达到8%,而本土卖家平均只有2%-3%。

BIOAQUA的故事也差不多。这个品牌背后是杭州一个跨境团队,专门做性价比美妆,在国内就是“平价替代”的高手。他们把国内的爆款配方稍作修改, 符合印尼人的肤质,再找本地网红拍短视频,价格比本土品牌低30%,销量却翻了十倍。2023年, BIOAQUA在印尼TikTok Shop的销售额突破1亿人民币,成了个护类目的“隐形冠军”。这些中国品牌,就像带着全套装备来打游击的正规军,而本土卖家还拿着冷兵器,怎么打?

政府手中的“监管刀”:价格红线与本土保护主义

印尼政府坐不住了。中小企业与合作社部部长Teten Masduki直接找TikTok高层谈话, 话里话外都是警告:你们搞全托管,中国产品价格太低,我们的小商家要被挤死了。贸易部长Zulkifli Hasan更直接,放话要限制线上销售100美元以下的进口商品。这不是空穴来风,中小企业贡献了印尼60%的GDP和90%的就业岗位,要是真被冲垮了社会稳定怎么办?

政府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2022年的一份报告显示,TikTok Shop上中国品牌的占比已经超过35%,而且还在涨。本土小工厂看着这些“中国制造”,心里发慌:同样的东西,人家卖一半的价格,我们怎么竞争?更别提那些线下零售商了原本就受电商冲击,现在又来一群“价格屠夫”,简直雪上加霜。印尼政府这一刀砍下来看似是限制跨境电商,实是在保护自己的经济命脉。

TikTok的“政治账”:当用户基数成为平安垫

TikTok在印尼的处境,有点像走钢丝。这1亿用户又是它的“人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斯·塔普塞尔说得明白:“印尼政府不敢随便禁TikTok,怕得罪年轻选民。”毕竟谁愿意让1亿人突然失去一个打发时间、还能赚钱的APP?

所以TikTok选择了妥协。2023年, 他们宣布投资1220万美元,帮12万家印尼中小企业搞数字化转型,给现金补贴、免费培训、广告积分。这笔钱不多,但姿态很重要——告诉政府:我不是来抢生意的,我是来帮你们的。TikTok印尼外联负责人Anggini Setiawan反复强调:“我们只支持本地卖家,保护中小微企业。”这不是良心发现,是政治算计。在印尼,用户基数就是最大的护身符,只要不让政府觉得“威胁太大”,就能继续活下去。

全托管模式的“水土不服”:东南亚特例还是全球转向?

全托管模式在TikTok其他市场玩得风生水起。英国、沙特已经上线,据说美国也要跟进。但在印尼,这门生意注定行不通。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印尼的“本土情结”比其他东南亚国家更重。这里的中小企业不是小作坊,而是经济支柱,政府不可能看着它们倒下。更何况,印尼人对外来品牌一直有种警惕心理,总觉得“中国货质量不行”,即便价格便宜,也愿意买本土品牌。

更重要的是全托管本质上是“平台包办一切”,本土卖家只需要供货。但印尼的供应链太分散了很多小工厂连基本的品控都做不好,怎么满足全托管的要求?TikTok试过推本土商家入驻,但效果一般——这些卖家连直播脚本都不会写,更别提短视频运营了。与其花大力气搞全托管,不如扶持本地商家,至少能换来政府的好感。

跨境卖家的“至暗时刻”:押注本土还是另寻出路?

对中国跨境电商印尼市场的“跨境红线”来得猝不及防。不少卖家本来以为能复制在欧美市场的打法,后来啊被当头一棒。有深圳的跨境团队,2023年初专门成立了印尼分公司,招了本地运营团队,后来啊政策一出,计划全打乱。现在他们只能转型:注册印尼本土公司,雇佣本地员工,甚至找本地工厂代工,把自己包装成“本土品牌”。

这可不是简单的“换个马甲”,而是整个商业逻辑的重构。SKINTIFIC的成功, 就是主要原因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做了本土化——团队在印尼招聘,产品针对印尼人肤质调整,营销用本地网红。但这样的转型成本太高,小卖家根本玩不起。现在不少中国卖家开始转向越南、泰国市场,印尼虽然大,但门槛也高。毕竟在政治面前,商业逻辑有时候一文不值。

生态平衡的赌局:TikTok的“本土化救赎”能走多远?

TikTok在印尼的本土化策略,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能换来政府的默许和用户的忠诚;赌输了可能失去整个东南亚市场。现在看来 短期效果还不错——2023年,TikTok Shop在印尼的GMV增长了80%,本地商家占比提升到65%。但长期呢?中国品牌的优势还在本土商家的能力跟不上,这种平衡能维持多久?

更关键的是印尼政府的政策随时可能变。如果本地商家还是跟不上,或者中国品牌太强势,政府会不会突然收紧政策?TikTok现在拼命投资本地企业, 本质上是在“买时间”——等本土商家的能力提上来生态真正平衡了才算平安。但这场博弈,没有赢家。本地商家担心被淘汰,中国卖家担心被限制,TikTok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唯一确定的,是印尼市场的复杂性,远比想象中要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