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成功的新农人
田园生活的流量密码:社交媒体如何让新农人赚到钱
谁没在加班到深夜的瞬间, 刷到过那种风吹麦浪的视频,心里突然空落落的。镜头里的西红柿刚从藤上摘下来 还带着晨露,旁边放着一杯自己熬的蜂蜜水,配文是“今天给西红柿搭了个新架子,比去年多收了两筐”。评论区里全是“羡慕了”“想去农场玩”“能买种子吗”。你可能以为这只是普通的日常分享,但有人把这些日常过成了事业,而且赚得比朝九晚五还多。
在海外farming标签下的视频播放量已经冲到157亿。#Farmlife话题更夸张,300亿观看量。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集体向往。但新农人早就不满足于“被羡慕”了他们用社交媒体把这份向往变成实实在在的订单。你以为种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新农人告诉你,现在种地得会拍视频、懂算法、会卖货。

传统农业的困局:为什么好东西卖不远
很多人对农场的想象是:自己种菜自己吃, 吃不完拿到市场上卖,多简单。现实是残酷的。蔬菜摘下来放三天 叶子就黄了;草莓摘下来当天不卖,第二天就只能做果酱;土鸡养足180天运到城里已经瘦了一圈。农产品的时效性就像个无情的筛子,把大部分新鲜挡在了产地附近。
更头疼的是运输成本。一箱苹果从山东运到广东,运费比苹果本身还贵。经销商压价压得厉害,农户辛辛苦苦种一年,再说说赚的钱还不够付电费。这就是为什么传统农业总被贴上“辛苦又没钱”的标签。但新农人发现,当农产品变成“内容”,困局就破了。
从地里到屏幕:农产品的“内容化”转型
2020年, 美国有个叫杰西卡的会计,厌倦了波士顿的写字楼,带着老公两个孩子跑到乡下种农场。一开始她也愁,西红柿种了一大片,卖不掉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后来她拿起手机拍视频,拍怎么给西红柿搭架子,拍孩子追着鸡跑,拍老公用蜂蜜给蜜蜂做“新家”。视频没加滤镜,就是最真实的农场日常,没想到火了。
她的TikTok账号现在有38万粉丝,660多万点赞。粉丝问她最多的不是“农场好玩吗”,而是“你做的蜂蜜皂卖吗”“西红柿种子哪里买的”。杰西卡突然明白,消费者买的不是农产品,是农产品背后的“故事”。于是她开了独立站,把西红柿做成番茄酱,蜂蜜做成手工皂,连装饲料的麻袋都改过成了帆布包。现在她农场收入的一半,都来自这些“
人设就是生产力:怎么让粉丝相信你
刷社交媒体时你为什么关注某个农场主?是主要原因是他种的菜特别绿,还是主要原因是他拍的视频特别有趣?其实都不是你关注的是“人”。塔尼亚的故事更典型。这个英国女人以前在伦敦做金融,后来跑到曼岛搞有机农场,种菜不用农药,养蜂不用抗生素,连除草都用手拔。
她拍视频从来不刻意摆拍, 就是蹲在菜园里拔草,手上沾满泥,头发被风吹乱,嘴里还念叨“今年的蚜虫有点多,得想办法了”。粉丝评论说“看你拔草,我加班都不累了”。塔尼亚的人设特别清晰:一个热爱环保、坚持自然生活的普通人。这样的人设带来的粉丝,黏性特别高。
垂直内容:让精准客户主动找你
塔尼亚的YouTube账号现在有20万粉丝, 视频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怎么用草药做肥皂”,一类是“有机菜园的10个技巧”。前者吸引喜欢手工的人,后者吸引想种菜的新手。她的粉丝里70%是25-40岁的女性,这些人正是护肤品和园艺设备的主要消费者。2021年, 她跟一个园艺工具品牌合作,拍了个“自制蚜虫喷剂”的视频,评论区直接挂上购买链接,当天就卖了500多把喷壶。
有意思的是塔尼亚从不硬广。她的视频里工具是自己在用的,种子是自己种的,连肥皂的配方都是“失败20次才成功的”。这种“真实感”,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粉丝信任她,自然愿意买她推荐的东西。
变现的N种可能:新农人的赚钱逻辑
传统农民赚钱靠卖粮,新农人赚钱靠“卖一切”。杰西卡和塔尼亚的变现方式,早就不是“种了就卖”那么简单了。他们的逻辑是:把农场变成一个“内容工厂”,用内容吸引流量,用流量变现。
独立站: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留地”
农产品为什么赚不到钱?主要原因是太容易被替代。隔壁老王种的西红柿和你种的差不多,价格当然只能压着卖。但杰西卡的西红柿不一样,她的视频里拍过“凌晨三点起来摘西红柿,主要原因是那时候太阳还没出来糖分最高”。消费者买的不是西红柿,是“凌晨三点的辛苦”。
2022年, 杰西卡把农场30%的西红柿做成了番茄酱,瓶身上印着“来自TikTok杰西卡农场”,价格比普通番茄酱贵3倍,上线三天就卖光。她做的蜂蜜皂,成本5块钱一块,在独立站卖35块,还附赠“养蜂小手册”。这些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是普通农产品的10倍,而且能通过独立站卖到全球,完全不受地域限制。
数字产品:一次创作, 持续赚钱
2023年,塔尼亚做了个“新手有机菜园”线上课程,教怎么选种子、怎么堆肥、怎么防虫。课程录了10节课,每节20分钟,定价99英镑。上线一个月,卖了300多份,赚了近3万英镑。最关键的是这门课几乎没有后续成本,第二年还能继续卖,相当于“躺赚”。
她还写了本《天然护肤品制作指南》电子书, 把自己做肥皂、面霜的经验都写进去,卖19.9英镑。电子书的好处是买的人能立刻下载,不用等物流,也不用担心库存。塔尼亚说数字产品是“睡后收入”,晚上睡觉时可能有人在地球的另一边买她的课程。
植入广告:农场主的“隐藏菜单”
杰西卡的视频里 经常出现一个红色的播种机,是她从当地农场设备商那里买的。有次粉丝问“这个播种机真好用,哪里买的”,她直接在评论区挂了链接。没想到那个链接给她带来了2000多块钱的佣金。后来她跟那个设备商合作, 拍了个“用播种机种胡萝卜”的视频,设备商给她5000块拍摄费,视频里还放上了品牌的优惠码。
塔尼亚更绝, 她拍“自制蚯蚓堆肥箱”的视频时用了一个品牌的塑料箱,视频里说“这个箱子厚度刚好,不会漏土”。品牌方看到后主动找她合作,给她寄了一箱子新的塑料箱,让她继续拍。现在她每个月能从植入广告赚2万多英镑,比卖农产品还多。
流量与算法:新农人的“必修课”
有人问,拍视频这么简单,谁不会?但为什么有人能火,有人没人看?关键在于懂不懂算法。社交媒体的算法就像个“挑剔的编辑”,它喜欢真实、有用、能引发情绪的内容。
内容“钩子”:3秒抓住眼球
塔尼亚的视频开头, 从来不是“大家好今天教大家做肥皂”,而是“昨天做肥皂时差点把厨房点了火”。这种“意外开头”,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杰西卡更擅长“反差”, 视频开头是她穿着西装在写字楼加班,下一秒就切换到她穿着胶鞋在农场拔萝卜,配文“从格子间到菜园,我选了后者”。
算法喜欢这种“有情绪”的内容。数据显示,带有“意外”“反差”“故事性”开头的内容,完播率比普通开头高40%。完播率高,算法就会把视频推给更多人,形成正向循环。
多平台分发: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2022年, 杰西卡只做TikTok,后来TikTok算法调整,流量掉了一半。她慌了 赶紧开通YouTube和Instagram,把同样的视频剪成不同版本:TikTok15秒,YouTube5分钟,Instagram1分钟。没想到YouTube的流量反而上来了很多粉丝说“在YouTube上看你的视频更过瘾”。
现在她把70%的精力放在YouTube, 主要原因是YouTube的用户停留时间长,粉丝黏性高。而TikTok用来引流,Instagram用来发日常。多平台分发,就像“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抗风险能力强多了。
挑战与陷阱:新农人踩过的那些坑
做新农人不是光拍视频就能赚钱的, 背后踩过的坑,只有自己知道。有人拍了一年视频,粉丝才1000,有人刚有起色,平台就限流了。这些问题,都得提前想到。
内容同质化:怎么做出“人无我有”
2021年, 很多人看到杰西卡火了也去拍农场生活,后来啊拍得都差不多:摘菜、喂鸡、晒太阳。粉丝早就看腻了关注量上不去。塔尼亚一开始也遇到这个问题,后来她发现“别人都拍种菜,我拍怎么用菜做菜”,反而吸引了喜欢美食的粉丝。她拍“用自己种的西红柿做意面”,视频爆了新增5万粉丝。
差异化才是关键。别人拍“田园美好”,你拍“田园里的狼狈”;别人拍“丰收的喜悦”,你拍“虫害的无奈”。真实的不完美,比刻意的美化更有吸引力。
平台规则:别把平台当“永久朋友”
2023年, 有个新农人专门拍“杀猪现场”,视频特别真实粉丝涨得很快。后来啊平台突然限流,说“内容太血腥”。他慌了主要原因是90%的流量都来自这个平台。后来他转型拍“农场动物的日常”,粉丝掉了一大半,收入也少了。
新农人得明白,平台是“工具”,不是“靠山”。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个平台上,得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比如微信粉丝群、独立站。就算平台限流,也能通过私域把粉丝留住。
案例拆解:95后新农人如何用微博卖火猕猴桃
国内的新农人也没闲着。2021年,有个叫李恩伟的95后帮家乡的沙江猕猴桃做推广。他没拍田园生活,而是拍了“猕猴桃的诞生过程”:从开花到后来啊,从套袋到采摘,每个环节都拍得清清楚楚。视频发在微博上,播放量超过330万,猕猴桃成了“网红”,销量翻了10倍。
李恩伟的策略很聪明:他没说自己“多厉害”,而是拍“果农多辛苦”。镜头里果农凌晨4点起来摘猕猴桃,手被树枝划破还在坚持。评论区里有人说“辛苦了买两箱支持一下”。这种“情感共鸣”,比“打折促销”管用多了。
他还跟“农品上热搜”活动合作,让猕猴桃上了微博热搜,热度达到11.3万。那段时间,他的微信加了2000多个好友,都是想买猕猴桃的粉丝。现在他不仅卖猕猴桃,还卖猕猴桃酒、猕猴桃干,产品线越做越宽。
写在再说说:新农人的“长期主义”
做新农人,急不来。杰西卡拍了一年视频,粉丝才1万;塔尼亚做了半年课程,才卖出去100份。但坚持下来的人,都赚到了钱。主要原因是他们知道,社交媒体的流量是“虚”的,只有产品和粉丝是“实”的。
新农人的核心,不是“拍视频”,而是“用社交媒体重构商业模式”。把农场变成一个“内容+产品+服务”的综合体,用内容吸引流量,用产品变现,用服务留住粉丝。这条路不容易,但比传统农业有更多可能性。毕竟会种地的人很多,但会“用种地赚钱”的人,不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