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在巴西外卖市场加速布局,这场争夺战是否已经悄然打响
10亿美元砸向巴西,美团这步棋走得急不急?
2025年5月12日 中国—巴西商业研讨会上,美团突然扔出一枚重磅炸弹:未来数月内,要把旗下外卖品牌Keeta带进巴西,还要五年内砸10亿美元。消息一出,整个拉美电商圈都坐不住了。谁也没想到,在国内被京东步步紧逼的美团,居然没想着先稳住后方,反而把枪口对准了地球另一边的巴西市场。这波操作,是早有预谋的扩张,还是被逼无奈的突围?
从香港到沙特,Keeta的“出海试验田”长啥样?
说到Keeta,可能很多人还陌生。这家藏在美团国际化版图背后的品牌,早在2023年5月就在中国香港悄悄上线了。谁能想到,两年时间,硬是在香港外卖市场从零杀到了第一,把当地那些老牌平台挤得够呛。美团的高管私下聊过这事, 说香港市场小,但五脏俱全,复杂的地理环境、挑剔的用户习惯,简直就是块“试金石”。Keeta能在这里站住脚,证明美团那套“配送效率+商户运营”的打法,确实能在不同环境里跑通。

香港刚稳住脚,2024年9月,Keeta又杀到了沙特。这下动静更大了 花旗银行2025年5月的研报直接点明:Keeta在沙特下载排行榜上一直霸着前排,照这势头,2025年内极有可能成为当地第二大外卖平台。沙特这地方,石油多,但外卖市场以前一直被几家本土平台把持,Keeta能杀进来靠的啥?据内部人士透露, 他们没搞补贴大战,而是主打“商户数字化工具”,帮小餐馆搞线上菜单、订单管理,甚至教他们怎么做外卖包装。这招狠,直接戳中了中小商家的痛点。
iFood的“地盘”真有那么难啃?
巴西市场,美团盯上的可不是块肥肉,而是个“硬骨头”。拉美最大的经济体,2.1亿人口,听着就让人流口水。但问题是这里早就有个“地头蛇”——iFood。巴西媒体Neofeed的数据说 iFood占了80%的市场份额,每月处理1.2亿份订单,覆盖1500个城市,手里攥着40万商家和36万骑手。这规模,比国内某些城市整个外卖市场还大。
但iFood真就无懈可击?未必。去过巴西的人都知道, 那里贫富差距大,iFood的配送网络主要集中在圣保罗、里约这些高收入地区,二三线城市基本是“盲区”。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巴西中小城市的外卖渗透率连30%都不到,配送成本占订单金额的比例高达30%。这意味着啥?很多小城市商家想送外卖,要么自己雇人送,要么干脆不接。美团要是能把配送成本压下来把服务铺到二三线,说不定真能撬动iFood的“基本盘”。
滴滴杀到,美团在巴西要“背靠背”作战?
美团刚宣布进军巴西,另一家中国巨头——滴滴,也跟着把牌亮了出来。2025年二季度, 滴滴旗下99Food重启巴西外卖业务,打法相当激进:跟商户签“二选一”排他协议,明令禁止他们跟Keeta合作,还搞巨额现金预付激励。这操作,跟当年在国内抢市场时一模一样。
滴滴在巴西可不是“新兵”。2018年收购了本土出行平台99,现在手里攥着5000万活跃用户,70万活跃骑手。这些资源,搞外卖简直是“现成的”。更麻烦的是滴滴在墨西哥已经试过“出行+外卖”的组合拳,效果不错。美团这边,Keeta在沙特虽然快,但毕竟跟拉美市场隔得远,文化、消费习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滴滴这波“本土优势+中国经验”的组合,美团怕是得掂量掂量。
巴西的“坎”:税收、物流、法规,美团绕得开吗?
想进巴西市场,光有钱有技术可不够,得先过几道“坎”。首当其冲的就是税收。巴西的税复杂得让人头疼,不同州、不同市税率不一样,增值税、服务税、工业产品税……绕得人头晕。美团高管团队2025年初就多次飞巴西,跟当地税务顾问泡在一起,就为了搭建合规的税务架构。有人算过账,巴西的综合税率能占到企业利润的30%以上,比中国高出一大截。这要是没算明白,别说赚钱,不亏本都算好的。
物流是另一道难关。巴西国土面积跟中国差不多大,但高速公路网远不如国内,很多中小城市之间全是土路。外卖配送最讲究时效,路况一差,30分钟的配送承诺就得变成1小时。iFood能撑住靠的是多年积累的本地化配送团队,美团要是想从零开始建,10亿美元够不够?还有劳动法规,巴西对骑手的权益保护特别严格,社保、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哪条没做好,就得吃官司。美团在国内那套“灵活用工”模式,在巴西怕是行不通。
补贴战老剧本,在巴西能演第二遍?
说到美团,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贴”。当年在国内,靠着“满减”“红包”,硬是把饿了么打得节节败退。但在巴西,这招还能管用?iFood可不是吃素的,背后站着巴西最大的电商平台Magazine Luiza,现金流充裕得很。滴滴99Food更不用说了直接撒钱签排他协议。美团要是跟着打补贴战,10亿美元烧不了多久就得见底。
其实美团在香港和沙特已经试过不打补贴的打法了。在香港,他们主打“30分钟必达”,用算法优化配送路线;在沙特,帮商户做数字化改过提高接单效率。这些才是真本事。巴西的商家最头疼啥?不是订单少,而是订单来了送不出去,或者送到了顾客不满意。美团要是能把国内那套“商户赋能+智能调度”的系统搬过来说不定比单纯的补贴更有吸引力。
二三线城市成突破口?美团的下沉棋局
iFood盯着大城市,滴滴忙着抢头部商家,美团偏偏可以“另辟蹊径”。巴西的中小城市,外卖市场基本是一片蓝海。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 这些地方的外卖渗透率不足30%,很多用户想吃外卖,要么打
中小城市的商家也更容易“搞定”。不像大城市的大餐厅动不动就要谈条件,小餐馆老板更实在只要你能帮他们多接单,少收点佣金都愿意。美团在香港试过“零佣金入驻”活动,吸引了大批小商家,在巴西完全可以复制。先从二三线城市铺开,把基础打牢了再往大城市渗透,这步棋虽然慢,但稳。
支付生态太复杂?美团得学会“本地化变通”
做外卖,支付是绕不开的一环。巴西的支付方式能把人整懵:现金支付、分期付款、还有他们自己的即时支付系统PIX。更奇葩的是很多人喜欢“货到付款”,或者用信用卡分期,分个3期、6期都很正常。美团在国内习惯了微信支付、支付宝,到了巴西,这套根本行不通。
怎么破?得“入乡随俗”。比如跟当地的金融机构合作, 推出“外卖分期免息”活动,刺激用户下单;或者跟PIX系统深度绑定,用PIX付款给点优惠;对于现金支付的用户,干脆让骑手带个pos机,现场扫码收款。美团在沙特就试过跟当地电子钱包合作,效果不错。巴西的支付生态虽然乱,但只要摸透了反而能成为竞争的“护城河”。
10亿美元够烧多久?美团在巴西的“持久战”思维
10亿美元,听起来很多,但摊到五年,每年才2亿。对比iFood在巴西的投入,这点钱可能连“零头”都不够。iFood光2024年就烧了5亿美元搞扩张,美团要是想靠短期补贴抢市场,无异于以卵击石。王兴在内部会议上提过国际化是“持久战”,不能想着一口吃成胖子。
美团的策略应该是“分步走”:先在重点城市建立标杆, 比如圣保罗、里约,把配送网络和商户生态做扎实;再逐步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用轻资产模式降低成本;再说说再拓展即时零售、生鲜配送等业务,形成“外卖+”的生态圈。这样虽然慢,但每一步都能扎稳,10亿美元也够支撑到盈利。
不只是外卖,美团在巴西想打“组合拳”?
仔细想想,美团进巴西,可能不只是为了抢外卖市场。iFood早就不是单纯的送餐平台了他们做即时零售、数字支付,甚至跟超市合作卖生鲜。美团在国内的经验是“吃喝玩乐行”全包,到了巴西,会不会也搞这一套?
比如用外卖平台做流量入口,再切入本地生活服务的其他领域。巴西的超市分散, 很多社区小超市没有线上配送能力,美团可以跟他们合作,搞“30分钟送达”的生鲜配送;或者参考国内的“美团优选”,做社区团购。这样既能提高用户粘性,又能增加收入来源,比单纯的外卖抗风险能力强多了。
美团进巴西,这场争夺战早就悄悄打响了。iFood的壁垒看似坚不可摧, 但总有缝隙;滴滴的攻势很猛,但本土化未必比美团做得好;美团的10亿美元,是赌注,也是底气。能不能在巴西复制国内的辉煌, 得看他们能不能真正“吃透”这个市场——不是把中国的模式搬过去,而是让巴西的商家和用户觉得,“Keeta就是为我们而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