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上300元单品销量1.5万件
刷到TikTok上的“牙齿美白仪”, 我差点冲动下单
最近刷TikTok,刷到一个让我忍不住点进主页的视频——博主@carlos_eduardo_espina举着个小玩意儿往嘴里塞,边塞边喊“10分钟,让你的牙齿亮到反光”。我盯着屏幕看了30秒,发现不是美颜滤镜,是真·牙齿变白了。评论区炸了:“求链接!”“亚马逊有吗?”“用了会牙酸吗?”顺手一搜, 好家伙,这款叫MySmile的LED牙齿美白仪,两个多月卖了1.5万件,单价300元,总销售额快500万了。
一个小手电筒,凭什么让欧美人疯狂?
说真的,第一眼看到这产品,我愣住了。就一个塑料壳子+LED灯头,配三管凝胶,能卖这么火?直到点开博主的测评视频,才明白“简单”反而成了最大的杀招。博主没吹什么“黑科技”,就三步:刷牙→涂凝胶→塞灯头照10分钟。全程不用张嘴,不用插电,连我这种懒人都能操作。

更绝的是凝胶。不是超市里那种涂完半天不吸收的牙膏,是透明啫喱状,涂上基本没啥感觉。博主还特意展示了自己用前用后的对比——没夸张到广告里那种“明星牙”, 但确实比以前亮了两个度,特别是门牙边缘的茶渍,淡得几乎看不见。评论区有个老外留言:“喝了十年咖啡,第一次看到牙齿能变回来这钱花得值。”
你可能会说牙齿美白产品早有了凭啥它能火?我琢磨着,关键就在于“轻量级”这三个字。传统美白要么去牙医那儿做冷光,一次上千块;要么用牙贴,得贴半小时还容易歪。这款美牙仪直接把时间压缩到10分钟, 还不用特意找时间,早上刷牙后、晚上追剧时都能用,对打工人简直是“碎片化变美”的完美解决方案。
1.5万件背后:TikTok达人“分钱分到手软”的套路
高佣金+百万粉KOL, 组合拳打出爆款
能把1.5万件卖出去,光靠一个博主肯定不行。扒了扒数据,才发现品牌玩的是“联盟营销+达人矩阵”的套路。特看数据显示, MySmile给达人的佣金最高能到30%,也就是说卖一件300元的产品,达人能赚90块。这佣金在美妆个护类目里算是相当高了。
更狠的是他们找的不是随便几个小博主。光是百万粉以上的KOL就有91位,人均发1-2条视频,132条关联视频堆在一起,想不火都难。其中@carlos_eduardo_espina那条1140万播放的视频,直接带火整个产品线。我翻了翻这些达人的视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不硬广,像朋友分享一样。有人拍自己第一次用, 紧张得手抖;有人晒老公用完后的反应,说“终于敢跟我一起露齿笑了”;还有人对比了不同品牌的美牙仪,再说说结论是“MySmile性价比最高”。这种“真实感”比官方广告有用多了。
有意思的是 品牌自己账号才3.6万粉,视频播放量也就几千,但完全不影响销量——主要原因是达人矩阵已经把声量拉满了。这招挺聪明,中小品牌不用砸钱养自己的号,直接借达人的流量池,省时省力还省钱。
“缺货”的亚马逊和520亿搜索量,藏着什么秘密?
TikTok火了之后亚马逊也跟着遭了殃。我查了MySmile的旗舰店,好家伙,13385条评论,直接显示“缺货状态”。有老外评论说“等了两周才到货,但值得”。这说明什么?说明线下渠道还没跟上,TikTok的流量直接涌到亚马逊,供不应求。
更夸张的是“teeth whitening trend”这个词,在TikTok上的搜索量高达520亿。你没看错,是520亿!不是万,不是亿,是520亿。这说明牙齿美白已经不是小众需求了而是成了欧美人的一种“社交刚需”。就像我们中国人觉得皮肤白很重要, 他们觉得牙齿白更重要——99.7%的美国人认为微笑是最重要的社交资产,67%的成年人尝试过美白牙齿。这种文化背景,让美牙仪有了天然的土壤。
从“跟风买”到“复购狂”, 凝胶才是赚钱王炸
消耗品+高复购,品牌算盘打得精
一开始我以为美牙仪是核心,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现金牛”是那三管凝胶。商品套件里机器是耐用消费品, 用个一两年没问题,但凝胶是消耗品,一支大概能用10次一个月就得用完一支。算笔账:机器300元, 凝胶一支99元,买机器送三支,相当于用户第一次消费花了300元,接下来每个月还得花99元买凝胶。
这操作太聪明了!用户买机器是为了“快速见效”,买凝胶是为了“维持效果”,心理上完全能接受。而且凝胶的利润率肯定比机器高,毕竟生产成本低。我查了品牌独立站,凝胶复购率达到了3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00个买机器的人,有35个会回头买凝胶,而且会持续买下去。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直接翻了好几倍。
更绝的是品牌还搞“订阅制”。用户可以选择每月自动寄送凝胶,价格比单买便宜10%。这样一来用户不用每次都手动下单,品牌也能锁定长期收入。这种“硬件+耗材+订阅”的模式,现在在跨境圈越来越火,比如剃须刀、卷发棒,都在用类似的套路。
“10分钟美白”戳中痛点,但效果真的靠谱吗?
当然也有较真的网友在视频下质疑:“10分钟就能美白?是不是交智商税?”博主@carlos_eduardo_espina直接晒了自己连续用了两周的对比图, 虽然没到广告里那种“明星牙”,但确实比以前亮了不少,特别是茶渍和烟渍,淡得很明显。他还特意强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如果你牙齿本身很黄,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如果有蛀牙或敏感,最好先问牙医。”
这种“不完美但真实”的反差,反而让更多人信了。毕竟现在大家对“虚假宣传”太敏感了敢说“效果因人而异”的品牌,反而更容易获得信任。而且美牙仪用的是LED冷光,比医院的冷光美白温和多了不会刺激牙龈,对怕疼的人简直是福音。
中小品牌想复制爆款?这3招比砸钱管用
找“垂类达人”, 比顶流更精准
MySmile的成功,不是靠砸钱请顶流,而是找对了“垂类达人”。比如@carlos_eduardo_espina, 虽然只有200多万粉,但粉丝主要是25-35岁的年轻女性,关注美妆、个护、生活方式,正好是美牙仪的目标用户。这种达人的粉丝粘性高,带货转化率比泛娱乐达人高30%以上。
中小品牌想复制这个套路, 别学大厂砸钱请千万粉顶流,而是找几万到几十万的“垂类小博主”。比如做美牙仪的, 可以找专门做“口腔护理”的博主,或者“平价好物分享”的博主,他们的粉丝更精准,信任度也更高。而且小博主的佣金要求低,性价比高,100个十万粉博主,可能比1个百万粉顶流带来的销量还多。
“真实场景”比“完美视频”更重要
翻看MySmile的达人视频, 几乎没有那种“精心布置场景、打光、化妆”的专业广告,大多都是博主在家、在浴室,甚至边追剧边用。有人拍自己早上赶时间, 刷牙后顺手塞个美牙仪,去上班的路上还戴着;有人晒自己和朋友聚会,露齿笑被夸“牙齿好白”。这种“真实场景”让观众觉得“这东西我也能用”,代入感特别强。
中小品牌做短视频,别学大厂搞那种“高大上”的剧情,而是拍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比如上班族通勤时用、宝妈哄娃时用、情侣约会前用,这些场景贴近生活,更容易引发共鸣。而且视频不用太长,15-30秒就够了重点突出“方便”“快速”“有效”三个关键词。
“社群运营”锁住老客, 比拉新更省钱
美牙仪的复购率高,除了凝胶是消耗品,还主要原因是品牌做了社群运营。我在TikTok上看到, 很多达人会在视频下方引导用户加入“牙齿美白交流群”,群里会分享使用技巧、对比图,还会定期搞“买凝胶送小礼品”的活动。用户在群里不仅能获得归属感, 还能及时解决问题,比如“凝胶用了牙酸怎么办”“多久用一次效果最好”,这种互动能大大提高用户粘性。
中小品牌想提高复购率,不妨也建个社群。不用太复杂,微信群、群都可以定期发福利、答疑,让老客感觉“被重视”。有数据显示,社群用户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50%,而且会主动推荐给朋友,相当于免费打了广告。
牙齿美白的“新风口”,还能火多久?
从“医美”到“个护”, 消费观念在变
这几年口腔护理越来越火,从“治病”转向“变美”,就像护肤品从“祛痘”到“抗衰”的升级。欧美人早就把牙齿看作“第二张脸”, 特别是年轻人,社交媒体上露齿笑的频率越来越高,牙齿白不白直接影响社交自信。Mintel的数据显示,67%的欧美成年人尝试过美白牙齿,这说明市场需求是真的存在不是昙花一现。
而且现在经济下行,大家更愿意“花小钱办大事”。去牙医那儿做一次冷光美白,要花几百上千美元;买这款美牙仪才300元,还能用两年,性价比太高了。这种“平价替代”的产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反而更受欢迎。
竞争加剧,品牌得靠“差异化”突围
当然火了之后肯定会有跟风者。现在亚马逊上已经有不少类似的牙齿美白仪,价格比MySmile便宜,有的才卖99元。竞争一激烈,品牌就得靠“差异化”突围。比如有的品牌主打“敏感肌可用”, 有的强调“无凝胶配方”,还有的搞“定制化美白时间”,针对不同牙齿状况的用户。
MySmile如果想继续保持优势,可能得在产品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改进凝胶的配方, 减少牙酸感;或者增加个APP连接功能,记录美白进度;再或者推出不同颜色的机器,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毕竟TikTok上的用户,追求的就是“新奇特”,一成不变很容易被淘汰。
总的 TikTok上的美牙仪爆款,不是偶然而是“产品+营销+需求”三者结合的后来啊。中小品牌想复制成功, 别光盯着“流量”,还得看产品有没有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营销能不能打动人心,能不能让用户愿意持续复购。毕竟现在的消费者不傻,只有真正“有用、好用、愿意用”的产品,才能在TikTok的红海里杀出一条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