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TikTok Shop下线后
一场措手不及的“休克”
印尼西部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 TikTok Shop的小黄车图标突然从印尼用户的APP里消失,那个曾经让无数卖家凌晨三点抢流量、让主播嘶吼着“三二一上链接”的入口,就这么被官方按下了暂停键。600多万卖家手里的手机还停留在“待发货”界面 仓库里堆积的货物还没来得及贴上物流单,一场突如其来的“休克”让整个印尼跨境圈陷入了死寂。
“我昨天刚补了50万人民币的货,想着Q4旺季能冲一波,现在货全压在雅加达的仓库里。”做3C配件的李哥在微信群里发了句“心凉”, 配了个苦笑表情——哦不不能有表情,那就改成“语音里带着哽咽,他说这是第三次创业,这次All in TikTok,后来啊连退货地址都没来得及设置”。这不是个例, 据行业非正式统计,至少有30%的印尼跨境卖家是“单渠道依赖者”,他们的店铺里只有TikTok Shop的链接,Shopee和Lazada的页面甚至没上传过商品图片。

600万卖家的困局:库存与流量双失重
“再说说一单的狂欢”与“堆积如山的仓库”
下线前24小时TikTok Shop的印尼站出现了罕见的“抢购潮”。卖家们疯狂降价, 主播们哭着喊“这是再说说一次机会”,甚至有商家推出“下线前24小时任意拍,下线后退款”的骚操作。但狂欢之后是更深的绝望——那些没卖掉的货物,成了压垮骆驼的再说说一根稻草。一位在印尼本地屯了价值几百万货物的卖家透露, 他在雅加达的仓库里堆满了家居用品,“这些货是专门为TikTok直播准备的,包装都印着‘TikTok爆款’字样,现在卖给谁?本地经销商嫌价格高,Shopee的流量又带不动。”
流量断层比库存积压更致命。TikTok在印尼有1.25亿月活用户, 短视频的推荐算法能让一个新品24小时内爆单10万件,但Shopee和Lazada的流量分配逻辑完全不同。做女装的卖家小林尝试把TikTok的爆款搬到Shopee, “同样的款式,在TikTok一天能出500单,在Shopee一天只有20单,算法不一样,达人也不愿意配合。”她算了笔账,如果按现在的销量,清完库存至少需要6个月,而仓储费每月就要烧掉5万人民币。
“双11前的冷门”:流量断层与出单归零
更讽刺的是这场下线恰好卡在了东南亚电商最重要的Q4旺季。双11、双12、圣诞节,这些节点本是卖家们回笼资金的关键时刻,但现在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去年双11, 我在TikTok Shop一天卖了80万人民币,今年本来准备了200万的货,现在连10万的销售额都没达到。”做美妆工具的阿杰说他已经联系了国内的供应商,要求暂停生产,“不然明年只能当废品卖,亏更多。”
部分有经验的卖家开始转向“多平台运营”,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一边开了Shopee、 Lazada和Tokopedia,但每个平台的运营逻辑都不一样,TikTok靠达人带货,Shopee靠平台活动,Lazada靠直播,团队根本忙不过来。”一位拥有5个店铺的卖家无奈表示, 他不得不砍掉了3个店铺的SKU,只保留最爆款的几款,“保命要紧,先活下去再说。”
服务商的生死线:从MCN到“非电商”求生
MCN的“断奶”:从佣金依赖到内容变现
受影响的不仅是卖家,还有庞大的服务商生态。过去两年, 大量中国MCN、TSP、SaaS公司涌入印尼,为卖家提供达人孵化、直播运营、供应链支持等服务。现在这些服务商突然失去了“金主”,只能被迫转型。
做达人孵化的MCN“星耀出海”在雅加达有200多名签约主播,其中80%的主播靠TikTok Shop带货分成赚钱。“以前我们帮主播对接商家,拿15%的佣金,现在商家都不带货了佣金也没了。”创始人王磊说 他们正在尝试让主播转型做“内容付费”,比如教印尼本地人如何做短视频,“但用户愿意付费吗?一个粉丝10万的印尼主播,开个9.9美元的短视频课程,可能只有100个人买,还不够付办公室租金。”
SaaS公司的“转舵”:从工具到“本地化服务”
做SaaS系统的服务商日子也不好过。某知名跨境ERP公司印尼分公司负责人透露, 他们的客户中有60%是TikTok卖家,“下线后每天都有客户要求退款,我们的营收直接腰斩。”现在他们正在开发新的功能, 比如帮助卖家对接Shopee和Lazada的API,“但这需要重新适配,而且客户数量有限,短期内很难弥补缺口。”
更有甚者,部分服务商已经开始“收缩战线”。有消息称, 某头部TSP公司已经裁掉了印尼分公司50%的员工,将业务重心转向越南和马来西亚,“印尼市场风险太大了还是去那些政策稳定的国家吧。”
达人的新战场:从“带货”到“内容续命”
700万印尼本地创作者中,99%都依赖TikTok Shop的带货收入。下线后他们突然失去了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只能另寻出路。
粉丝量50万的达人Siti原本是美妆带货主播, 现在她每天直播的内容变成了“美妆教程”,“以前直播是‘三二一上链接’,现在是‘这个眼影怎么画’,虽然互动量没少,但收入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她说 她已经接了一些本地美妆品牌的广告,“但品牌方给的钱很少,一条视频只有500万印尼盾,以前带货一场就能赚这个数的十倍。”
部分达人开始尝试“直播打赏”和“电商导流”。粉丝量100万的美食达人Rizal在直播中加入了“打赏”功能, “观众可以用虚拟礼物打赏,我再用人民币换给他们,虽然收入不多,但至少能补贴点房租。”他还尝试在短视频中插入Shopee的商品链接, “但转化率很低,观众习惯了TikTok的‘一键下单’,现在要他们跳转到其他平台,很多人不愿意。”
平台博弈的背后:政治、本地化与“增长原罪”
“总统大选的棋子”:政策背后的政治博弈
为什么偏偏是印尼?这个问题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因素。2024年印尼总统大选临近,各派系政客需要“事件”来拉选票。而TikTok Shop的快速增长,恰好触碰了印尼本土产业的敏感神经。
纺织业是印尼的核心产业, 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TikTok Shop上的低价中国服装严重冲击了本土市场。“去年印尼本土服装品牌的销量下降了20%,很多工厂都倒闭了。”印尼纺织协会负责人公开表示,“政府必须防止印度尼西亚 被‘殖民’。”佐科威总统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谨防掠夺性低价的进口商品”,这为TikTok Shop的关停埋下了伏笔。
“本地化不足”:中国商家的“水土不服”
除了政治因素,TikTok自身的“本地化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虽然TikTok在印尼的用户量很大,但电商业务才开展三年,对本土供应链、消费习惯的渗透还不够深。
“中国商家很难真正掌握本地语言和文化。”一位在印尼生活了8年的跨境卖家说 “比如印尼人喜欢‘砍价’,但中国商家习惯了‘一口价’,导致用户粘性不高。”而且TikTok的电商团队大部分是中国人, 对印尼本土政策的敏感度不够,“他们可能没想到,印尼政府会这么果断地关停电商业务。”
“增长的原罪”:太快太大,动了“蛋糕”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TikTok Shop的“增长速度”。作为印尼第五大电商平台, TikTok Shop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做到了这个位置,增速远超Shopee和Lazada。“增长太快,必然会引起老平台的警惕。”行业分析师表示,“Shopee是印尼的老大,肯定不希望TikTok Shop抢走更多的市场份额。政府关停TikTok Shop,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保护本土平台。”
出路在何方:等待、转战还是“断臂求生”?
“等待的代价”:2024大选的“未知数”
最“佛系”的出路是“等待”。有卖家认为, TikTok Shop可能会在2024年印尼总统大选后重新上线,“毕竟印尼是TikTok的第二大市场,官方肯定不想放弃。”但这种等待充满了不确定性。
“万一大选后政策没变呢?万一TikTok再也不做电商了呢?”做家居用品的卖家陈姐说她已经等了三个月,仓库里的货都快过期了“再等下去,可能连本金都保不住了。”
“转战Shopee/Lazada”:流量与运营的“双重门槛”
更现实的出路是转战其他平台。Shopee和Lazada趁机推出了“扶持政策”, 比如Shopee为TikTok卖家开放了“快速入驻通道”,Lazada则推出了“社交媒体流量佣金奖励”——达人在社交媒体推广Lazada商品,可获得最高12%的佣金。
但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Shopee的流量分配机制和TikTok完全不同,新店铺很难获得曝光。”做电子配件的卖家小张说“我开了Shopee店铺半个月,只卖出了10单,连广告费都赚不回来。”而且Shopee和Lazada的佣金比TikTok高, “TikTok的佣金是5%,Shopee是8%,再加上仓储费和物流费,利润空间被压缩了一大截。”
“转非电商”:本地生活与“内容变现”的尝试
部分卖家开始尝试“非电商”转型。比如做餐饮的中国品牌蜜雪冰城、 瑞幸等,已经在印尼开设了线下门店;“娱播”也开始兴起,主播通过唱歌、跳舞、聊天吸引粉丝,再通过打赏变现。
但“非电商”转型的门槛并不低。“做餐饮需要本地团队,租金、人力成本都很高。”一位想开奶茶店的卖家说“而且印尼人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还不高,很难打开市场。”娱播则需要主播有很强的内容创作能力,“不是随便喊喊口号就能火的,需要专业的策划和运营。”
“断臂求生”:清库存与“战略收缩”
最无奈的出路是“断臂求生”——清库存、 关店铺、退出市场。部分卖家开始联系本地经销商,“虽然价格低一点,但至少能回笼部分资金。”还有卖家尝试将货物转运到其他东南亚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但物流成本很高,可能还不够运费。”
更极端的是部分卖家已经选择了“退出”。“我在印尼做了三年,亏了200多万,现在决定回国了。”做服装的卖家小李说“跨境生意风险太大了还是老老实实做国内电商吧。”
混乱中的机遇:新玩家的“入场券”与老玩家的“护城河”
“新玩家的红利”:政策变动下的“市场空白”
混乱中往往藏着机遇。TikTok Shop下线后印尼电商市场出现了“短暂空白”,新玩家可以趁机入场。
比如 做“白牌和工厂型”供货商的商家,可以抓住Shopee和Lazada对“低价爆款”的需求。“Shopee正在招募非知名mall和工厂型商家,这类商家没有品牌溢价,价格低,容易出单。”行业人士透露, “而且Shopee的‘全托管模式’很适合没有运营经验的商家,只需要负责供货,平台负责运营和物流,风险很低。”
“老玩家的护城河”:多平台运营与“本地化合作”
对于有经验的老卖家这次危机反而成了“护城河”的构建契机。那些早就布局多平台的卖家,虽然也受到了影响,但“不至于全部归零”。
“我一边做TikTok、 Shopee和Lazada,TikTok下线后Shopee和Lazada的订单还能覆盖一部分成本。”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王哥说 “而且我一直在和印尼本地达人合作,他们有大量的粉丝资源,即使TikTok不行了也可以在其他平台带货。”
更重要的是老玩家积累了丰富的“本地化经验”。“比如印尼人的购物习惯是‘先看视频再下单’,所以我们会在Shopee和Lazada上也做短视频引流。”王哥说 “而且我们雇佣了很多印尼本地员工,他们更了解本土文化和消费心理,这些是新玩家很难快速复制的。”
写在再说说:富贵险中求, 但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印尼TikTok Shop的下线,给所有跨境创业者敲响了警钟: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早期可以借助TikTok起量, 但一旦跑通模式,就要迅速同步到多个渠道,不然“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就会像现在的600万卖家一样,措手不及。
混乱是常态,也是机遇。对于新玩家 印尼市场的“空白期”可能是入场的好时机;对于老玩家这次危机反而成了“洗牌”的机会——那些有实力、有准备、有多渠道布局的卖家,才能在混乱中活下来甚至迎来新的增长。
且行且珍惜,多做几手准备吧。毕竟跨境创业本就是一场“富贵险中求”的游戏,但“险”不代表“赌”,活下去,才有机会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