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从曾经的出海热土
印度夜市里 霓虹灯闪烁着混杂着咖喱香气的喧嚣,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年轻顾客脸上,他们刷着TikTok,用Paytm付款,手里攥着中国品牌的小米手机——这是几年前的印度,一个被中国出海企业视为遍地黄金的市场。
从“淘金地”到“烫手山芋”
2014年, 智能手机品牌小米带着“性价比”的利剑闯入印度,两年时间就和OPPO、vivo一起霸占了81%的市场份额。2019年,小米在印度的手机出货量突破1亿部,稳坐第一把交椅。那时候, 跨境电商卖家在亚马逊印度站点上架9.9美元的充电宝,3天就能清空库存;本地生活平台的团队拿着中国打磨的APP模板,半年就能做到百万用户。大家都在说印度是下一个中国,人口红利就是印钞机。

但2020年之后风向变了。2022年1月, 印度税务部门突然向小米开出65.3亿卢比的罚单,理由是“非法转移资金”;同年5月,7.25亿美元资产被冻结。2023年8月, 比亚迪在印度卖了1960辆车,就被追缴7.3亿卢比关税,理由是“进口零部件税率不符”。苹果在孟买开了首家旗舰店, 收入涨了50%,但库克没说的是他们生产的iPhone15,零部件依然要靠中国供应链。
这哪里是“淘金地”,分明是个“雷区”。
政策的不确定性:外企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印度政府就像个情绪不稳定的合伙人, 昨天说“欢迎投资”,今天就翻脸不认账。2018年, 为了保护本土产业,印度突然把手机进口关税从10%提到20%;2021年,又以“国家平安”为由封禁200多款中国APP,包括TikTok、WeChat;2023年8月,连笔记本电脑都开始实行进口许可限制,一周后又传出要限制相机和打印机。这些政策来得快、狠、准,企业连反应时间都没有。
不止中国企业。亚马逊2022年主要原因是“隐瞒零售投资”被罚20亿卢比, 诺基亚被追缴税款14亿卢比,连壳牌、IBM这些巨头都没能幸免。印度《商业标准报》评论说这轮保护主义是“1991年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倒退”。1991年之前, 印度更离谱——买台进口计算机要跑新德里50趟,花一两年时间等审批,那时候叫“许可证统治”,现在换了个马甲叫“印度制造”,本质上还是那一套。
更麻烦的是 印度政府还要求中国手机品牌必须任命印籍CEO、CFO,把合同制作交给印度公司,甚至要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相当于你花钱开了店,却让对手来管账、管货。小米印度业务负责人只能无奈表示:“我们要减少手机发布量, 多搞线下零售”——毕竟线下店更容易控制,至少不会被突然冻结资产。
供应链的“伪脱钩”:离不开的中国零件
印度一直想摆脱“中国制造”的依赖, 后来啊越想摆脱,依赖越深。2023财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25种商品不降反增,贸易逆差扩大了13.5%。路透社说这是主要原因是“印度国内太能买了而中国疫情期间又没从印度买多少”。说白了印度想搞“印度制造”,但自己的工厂造不出手机屏幕、造不好汽车电池,只能继续从中国进口零件。
“印度制造”的泡沫:8年制造业占比反而降了
2014年, 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口号喊得震天响,说要让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6%提到25%。后来啊呢?8年过去了 2022年制造业占比只有13.3%,比2015年还降了2.3个百分点,创了1967年以来的新低。为啥?主要原因是印度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停电是家常便饭, 物流成本占GDP的14%,是中国两倍;工人技能跟不上,23%的女性有工作,孟加拉国都有37%,中国更是63%;连办个建筑许可证,印度要花389天中国只要46天。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施展在《枢纽》里说 中国和东南亚是“全球经贸复合双循环”,中国在供应链里有主导性。印度想跳开中国自己玩,就像让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不摔跟头才怪。比亚迪在印度被罚关税, 就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汽车“进口零部件不符合低税率政策”——说白了印度自己造不出这些零件,只能让比亚迪从中国进口,然后找个理由罚一笔。
人口红利的“陷阱”:年轻但不廉价, 庞大却不优质
印度最让人眼红的就是人口——14.26亿,比中国还多,中位年龄28岁,6.1亿年轻人。中产阶级每年增长6.3%,预计2047年能占60%。这些数字看起来像金矿,但挖开一看,全是沙子。
教育短板:6亿年轻人里多少能成为“人才”?
世行数据,印度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9%,比全球平均低1.5个百分点。更扎心的是女性就业率,只有23%,中国是63%。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印度有大量年轻劳动力,但他们没技能、没工作,消费能力自然有限。跨境电商卖家在印度卖29美元的蓝牙耳机, 觉得便宜,后来啊当地消费者觉得“贵”,宁愿买10美元的劣质山寨货——不是他们不想消费,是消费不起。
2010年左右, 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Karbonn本来要崛起,后来啊小米、OPPO、vivo用极致性价比把他们打趴下了。但现在中国品牌自己也被政策打趴下了 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却没起来——主要原因是Micromax们倒下后印度没培养出新的手机品牌,供应链、技术、渠道全被中国企业掌控,现在中国企业被限制,印度市场反而缺了货。
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对外强硬, 对内松散
莫迪政府用“印度教民族主义”团结国内,后来啊这把剑也砍向了外资。2019年, 印度推出《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给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非法移民公民身份,却唯独排除了穆斯林,引发大规模抗议。在国内搞民族主义, 对外就变成了“排外主义”——媒体整天宣传“中国威胁论”“欧美打压印度”,老百姓自然对外资没好感。
更荒诞的是 印度想在中美博弈中“坐收渔利”,既想承接从中国转移的产业链,又想从美国拿技术、拿投资。后来啊呢?2020年, 印度退出RCEP,错失了和东南亚盟、中日韩、澳新零关税的机会;2023年又限制中国手机品牌,却发现自己的手机厂离不开中国的零件和设备。就像一个人想两边占便宜,再说说两边都得罪了。
企业的“求生欲”:转型还是逃离?
面对印度市场的“冰火两重天”,中国企业开始各显神通。有的收缩业务, 比如某科技公司被封禁APP后把90%的印度业务转移到印尼;有的找“本地靠山”,比如SHEIN和印度最大信实工业合作,曲线重启业务;有的“借船出海”,比如腾讯的《PUBG MOBILE》通过韩国Krafton推出印度特供版,重新上线;还有的“多赛道下注”,小米顺为资本在印度投了营销自动化平台Web Engage和乳制品品牌Country Delight,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欣孚智库创始人、 前欧罗巴联盟政策顾问宋欣觉得,印度现在严苛的保护主义只是“阶段性存在”,因为它更深入嵌入全球经济,政策可能会松动。但短期内,企业得学会“戴着镣铐跳舞”——既要适应印度市场的规则,又不能丢了供应链的主动权。
写在再说说:诱惑与风险, 永远并存
印度市场的诱惑太大了——14亿人口、年轻化结构、快速增长的中产,谁不想分一杯羹?但风险也同样明显——政策朝令夕改、供应链依赖中国、人口红利虚高。就像夜市里的烤玉米,闻着香,咬一口才发现里面没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