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即将实施社交电商禁令,TikTok等平台是否会受到重大打击
印尼社交电商禁令落地在即,市场暗流涌动
印尼政府最近的动作让整个东南亚电商圈都绷紧了神经。贸易副部长Jerry Sambuaga在国会听证会上那句“社交媒体和社交商务不能结合起来”, 像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新修订的贸易法规一旦生效, TikTok、Facebook这些在印尼风生云起的平台,可能要面临“社交”与“电商”被迫割席的尴尬局面。这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 背后牵扯的是1.89亿社交媒体用户的购物习惯,是220亿美元的未来市场,更是无数小商贩的饭碗。
从国会听证会到贸易法规, 禁令信号越来越明确
9月12日的国会听证会上,Jerry Sambuaga的表态不是随便说说。他提到正在修订的贸易法规会“坚决、明确地禁止”社交媒体上的商品交易,用词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硬。要知道, 印尼的贸易法规虽然以前没明说社交电商能不能做,但这次是动了真格的——新规甚至要求电商平台从国外直接买的商品价格不能超过100美元,这明显是冲着低价进口的社交电商来的。更让人玩味的是 Jerry Sambuaga还特意把TikTok的直播带货拎出来说事,指责它存在“垄断”行为。这哪是在讨论政策,分明是点名道姓地敲打TikTok嘛。

1.1亿用户背书,TikTok在印尼的“社交电商神话”
TikTok在印尼到底有多火?OOSAG的数据显示,它的用户数超过1.1亿,占了印尼总人口的44.3%。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每两个印尼人就有一个在刷TikTok。更厉害的是它的带货能力。Momentum Works的数据显示, 2022年印尼电商交易总额520亿美元,其中5%——也就是26亿美元——是在TikTok上完成的,而且主要靠直播。想想看, 屏幕那头的主播吆喝一声,屏幕这头的用户就下单,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购物体验,早就让印尼消费者欲罢不能了。难怪TikTok总裁周受资今年6月拍着胸脯说要加大对印尼和东南亚的投资,这地方确实是块肥肉。
禁令背后的多方博弈:谁在支持?谁在反对?
印尼政府要禁社交电商,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是本土企业和互联网平台长达几年的“拉锯战”。一边是线下商超、 本土小商贩的哭诉,说TikTok上的主播卖得太便宜,把他们的生意都抢光了;另一边是TikTok、Facebook这些平台,说自己帮了无数小商家,禁令是“因噎废食”。这场博弈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各自的算盘。
本土商会的“呐喊”:线下市场的生存危机
印尼本土商会的怨气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们跟政府抱怨,社交媒体上的卖家搞“掠夺性定价”,一件商品比线下便宜三成,消费者当然愿意网购。长此以往,街边的小店、传统的市场都得关门大吉。网经社9月15日的报道就提到,印尼贸易部早就收到不少关于“低价倾销”的投诉。更关键的是 本土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没多少话语权,流量都被大主播、大品牌占了他们只能喝汤连骨头都啃不上。政府这时候站出来禁社交电商,说白了就是想给本土企业争取点喘息的空间。
TikTok的“委屈”:我们帮了百万小商贩
TikTok听了这估计要跳脚。他们可不是吃素的,立刻放出话来:社交电商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当地传统小商贩的实际问题。很多小商家没能力开独立站,没预算投广告,但在TikTok上开个账号就能卖货,这不就是给他们机会吗?TikTok发言人还特意强调,公司“为数百万当地企业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话不假, 想想那些在TikTok上卖手工编织、卖当地特产的小店主,以前可能连县城都出不去,现在能把货卖到全国。TikTok觉得, 政府这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出去了”——为了保护少数大企业,牺牲了百万小商贩的利益。
Facebook们也坐不住了社交电商的“多米诺骨牌”会倒吗?
别以为挨刀的只有TikTok, Facebook、Instagram这些在印尼也有社交电商布局的平台,同样睡不安稳。Facebook早就开始试水站内购物结算了 计划在印尼等多个国家上线“线上商城”,用户刷着刷着就能下单。要是印尼的禁令落地,Facebook的电商梦在东南亚可能就要“胎死腹中”了。更麻烦的是社交电商这事儿一旦开了禁的先例,东南亚其他国家会不会跟着学?到时候Facebook的社交电商版图可就凶险了。
从“社交+电商”到“社交与电商割席”, 平台们的转型阵痛
如果禁令真来了这些平台最头疼的就是“拆分”。TikTok得把直播带货的功能和社交媒体账号分开?用户刷着视频突然跳转到另一个APP购物,这体验得多割裂。Facebook的“线上商城”也得独立运营,等于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流量“拱手让人”。更现实的问题是用户买不买账?印尼消费者早就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上“顺便”购物,让他们换个平台,很多人可能就不买了。去年印尼某电商做过测试,把商品链接从社交媒体移到独立站,转化率直接降了30%,这就是血的教训。
220亿美元GMV的诱惑:禁令真的能挡住社交电商的脚步吗?
Statista的数据显示,印尼社交电商市场的GMV预计到2028年能达到220亿美元。这么大的蛋糕,谁舍得放弃?40%的印尼消费者已经养成在社交媒体上购物的习惯, 对他们这不仅是便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边刷视频边下单,边和朋友聊天边分享购物链接,这种便捷性和娱乐性是传统电商给不了的。印尼政府想靠禁令挡住这股潮流,恐怕没那么容易。
40%消费者已“上瘾”:社交媒体购物的“便利性依赖”
印尼消费者对社交电商的依赖有多深?去年Momentum Works做过一个调查, 68%的印尼用户表示,他们更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购买“新奇特”的商品,比如网红推荐的小玩意、手工制作的饰品。这些商品在传统电商平台根本看不到,或者说看到了也没那么多“种草”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社交电商的“信任机制”和传统电商不一样——用户信任的是主播的推荐,而不是平台的担保。这种基于“人”的信任,一旦形成,很难被政策打破。就像2022年疫情期间, 很多印尼消费者不敢去线下购物,全靠TikTok直播囤货,这种习惯现在早就是“刻在DNA里”了。
政策与市场的“拉锯战”:印尼的“无奈之举”还是“短视行为”?
印尼政府也不是不知道社交电商的好处,但他们的顾虑同样真实。线下市场是印尼经济的“压舱石”,提供了超过60%的就业岗位。要是传统商业都垮了社会稳定怎么保证?可问题是禁令真的能解决问题吗?2021年印度也曾封禁过TikTok,后来啊呢?本土的社交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再说说还是得向“社交+电商”的模式低头。印尼会不会重蹈覆辙?现在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政策的“一刀切”可能会让印尼错失数字经济的红利,毕竟220亿美元的GMV,足够让一个国家的电商产业“脱胎换骨”了。
卖家们的“求生欲”:禁令下的转型之路怎么走?
对那些靠社交电商吃饭的卖家禁令就像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不是政策对不对,而是自己能不能活下去。有人已经开始布局独立站,有人打算转战本土电商平台,还有人干脆把业务搬到邻国去。这场“生死时速”的转型,考验的是每个卖家的应变能力。
从TikTok小店到独立站:卖家们的“二次创业”
雅加达的卖家Lisa今年9月中旬就关掉了自己的TikTok小店,开始搭建独立站。她说:“与其等政策落地,不如自己先动手。”她的独立站主打手工编织包,这些商品在TikTok上卖得很好,但独立站的流量从哪来?Lisa的办法是和几个网红合作,让她们在自己的Instagram账号上推广,引流到独立站。她算了笔账,独立站的运营成本比TikTok小店高20%,但净利润能提升15%,主要原因是不用给平台抽成。不过这种转型也不是一帆风顺, 她10月初刚上线独立站时转化率只有TikTok的三分之一,花了半个月时间优化页面、调整物流,才慢慢把数据拉起来。
本土化运营成关键:如何抓住印尼消费者的“心”?
不管怎么转型,本土化都是绕不开的坎。印尼有超过700种语言,不同岛屿的消费习惯千差万别。西爪哇的消费者喜欢物美价廉的日用品,而巴厘岛的游客更愿意买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卖家Surya今年8月就把自己的店铺从“全品类”收缩到“巴厘岛纪念品”,专门针对游客群体。他找了会说英语和中文的本地主播直播,展示制作过程,销量比之前提升了40%。他还特意研究了印尼的支付习惯, 推出了“货到付款”和“银行转账”两种方式,毕竟很多印尼消费者还没有信用卡。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卖家在禁令下“活下去”的关键。
未来已来:社交电商的“印尼模式”将走向何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