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社交电商能否渡过生死劫?

一场猝不及防的“生死劫”:印尼社交电商的断崖时刻

10月4日的印尼电商圈,像被按下了暂停键。TikTok Shop印尼站致卖家的邮件静静躺在收件箱里短短几行字却让无数人头皮发麻——“即日起停止运营”。同一天Shopee印尼站也发布公告:即日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外或跨境卖家的商品。Lazada紧随其后部分商品面临下架,跨境物流服务陷入停滞。数以千万计的从业者,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卷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有人连夜清仓甩卖, 有人忙着申请破产清算,有人盯着后台归零的销售额发呆——这场“生死劫”,来得太突然又太狠。

狂飙突进:被数字掩盖的脆弱

回看TikTok Shop在印尼的扩张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2022年,这个成立仅两年的平台,GMV就突破了25亿美元,拿下了东南亚市场57%的份额。直播带货的喧嚣声中, 5000印尼盾的衣服、9.9元的化妆品被疯狂抢购,600万大小卖家挤在这波红利里有人月入百万,有人负债累累。没人想过这座靠低价和流量堆砌的“数字大厦”,会一夜之间被抽走基石。

印尼社交电商“生死劫”
印尼社交电商“生死劫”

疯狂不止于TikTok。2015年社交电商开始在国内爆发, 从微信朋友圈的“微商”到拼多多的“拼团”,再到云集的“会员制”,资本和创业者一窝蜂涌进来。2016-2018年, 云集的总订单量从1350万暴增到1.53亿,2019年却在再说说一个月宣告破产——当时就有人敲响警钟:没有产业支撑的社交电商,是空中楼阁。但没人听,东南亚这块“移动先行的处女地”,太诱人了。Lazada、Shopee这些模仿中国模式的平台,复制着低价内卷的故事,直到印尼政府的那纸禁令。

高墙背后:一场“保护主义”的精准打击

印尼政府为什么要“自断臂膀”?中国美妆网创始人阿桂一针见血:“从印尼国家的产业现状来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过去五年, 中国互联网的过度扩张已经让底层群体不堪重负——直播带货火遍大街小巷,但商家能赚到的钱少得可怜,反而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印尼的制造业是什么水平?连一件像样的T恤都要靠进口, 中国供应链带着过剩的产能冲进来5000印尼盾的衣服直接把本地作坊逼到关门。长此以往,不是“电商”,是“倾销”。

更关键的是数据平安。DailySocial统计显示, 86%的印尼用户会在社交媒体上购物,其中46%选择了TikTok Shop。这意味着什么?数千万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信息、社交关系链,全部掌握在一个外国平台手里。印尼政府不是没给过机会, 2023年9月27日发布的《2023年第31号贸易部长令》,其实已经留了“活路”:只禁止社交媒体作为销售平台,没说不能做内容传播。但没人抓住所有人都在盯着“卖货”。

众生相:600万卖家的“断崖求生”

风暴来临时最先倒下的永远是“单渠道玩家”。某印尼电商服务商负责人透露:“为双11双12备了上千万库存的卖家,已经开始申请破产了。”他手下的团队有300人,大部分是本地招聘的运营和客服,现在业务归零,工资都发不出来。“我们在印尼建了海外仓,现在能怎么办,撤退吗?”这句话,成了无数卖家的口头禅。

品牌方也好不到哪去。一个在印尼做了三年美妆的中国团队,10月4日后品牌营业额直接下滑25%。负责人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化妆品, “头皮发麻”:这些产品很多还没通过印尼的化妆品认证,按照新规进口商品需符合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认证要求,根本卖不出去。“只能靠独立站和Shopee消耗库存,但运费比货还贵。”更糟的是他们的供应链还在国内,想转内销?来不及了。

平台方同样措手不及。TikTok损失最惨重, 2022年25亿美元的GMV一夜清零;Shopee和Lazada虽然还能卖本地货,但跨境业务的萎缩让整个生态链震动。某头部平台内部人士透露:“印尼是我们增速最快的市场,现在突然被‘刹车’,整个东南亚的战略都要调整。”

转机?被误读的“媒体功能”

但真就无路可走了吗?未必。全球好物精选商贸CEO黄嘉翎发现一个细节:“TikTok虽然关了电商,但内容端口还在。”商家还是可以发短视频、做直播,只是不能直接卖货——这不就是“抖音回归媒体属性”的老路吗?国内早就变了达播衰落,店播崛起,品牌自播成了主流。印尼市场会不会重演?那些会做内容、懂本地化运营的商家,或许能找到新出路。

更现实的,是多平台布局。某新锐品牌负责人说:“我们一直坚持Shopee、 Lazada、TikTok三线作战,虽然TikTok受影响,但再说一个两个平台还能撑住。”数据显示,那些经营多平台的卖家,损失比单一渠道的小40%以上。还有人在尝试“社交引流+独立站成交”的模式:用TikTok、 Instagram做内容吸引流量,引导用户到独立站下单,既避开禁令,又能掌握用户数据。

破局之道:在“本土化”里找活路

长期化、 本土化、规范化——这三个词被阿桂反复强调,成了现在出海商家的“救命稻草”。本土化不是简单找个本地代理,而是真的扎下去。nose herbalindo是印尼本土头部美妆代工厂, 创始人Kim Ho建议:“选本地工厂合作,至少能解决认证和供应链问题。”他们团队2022年开始和本土工厂合作, 虽然成本高了20%,但产品通过印尼认证的速度快了3倍,现在月订单量反而增长了15%。

规范化更是“生死线”。印尼新规要求电商平台销售的境外商品售价不得低于100美元,这直接砍掉了低价低质的生存空间。“以前9.9元的化妆品,现在只能卖700印尼盾以上,但成本根本下不来。”某美妆卖家无奈地说“只能升级产品,加成分、改包装,说不定还能打出品牌。”

长期化考验的是耐心。那些想“短平快”赚热钱的商家,这次被淘汰出局;愿意沉下心来研究本地市场、打磨产品的,反而有机会。一个卖家居用品的中国品牌, 2023年3月在印尼建厂,雇佣了50名本地工人,产品全部符合印尼标准,禁令后他们的订单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本地消费者“终于敢买国产货了”。

未完的棋局:东南亚的“多米诺骨牌”

印尼的禁令会不会蔓延?某政府官员的话泄露了天机:“必须要禁止进口国内已有生产能力的商品,倾向于进口100美元以上的科技类产品。”这意味着,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制造业稍强的国家,可能跟进。东南亚电商市场的“野蛮生长期”结束了接下来是“精耕细作期”。

对长期出海的商家这未必是坏事。阿桂说:“短期阵痛,长期利好。”那些靠低价、擦边球生存的平台和商家被清退,市场终于给了正规军机会。但前提是 你得真正懂这个市场——知道本地消费者喜欢什么知道哪些红线不能碰,知道怎么在“保护主义”的夹缝里找到平衡。

600万卖家的生死劫,远没有结束。有人倒在黎明前,有人在废墟上重建。这场风暴过后印尼社交电商会变成什么样?没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靠运气赚的钱, 迟早会凭实力亏掉;只有真正扎根本土、尊重规则、长期主义的玩家,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