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尼官方回应说不是禁用TikTok

印尼政策迷雾:TikTok禁令背后的许可证真相与市场震荡

九月的雅加达, 空气里飘着热带特有的湿热,还有丹那阿邦市场里布料商人阿明的焦虑。这个东南亚最大的批发市场, 凌晨五点就亮起了灯,阿明和同行们最近总盯着手机,刷着TikTok里那些低价的进口服装——同样的款式,价格比他们摊位上的便宜三成。政策风暴来得猝不及防,印尼政府突然宣布关闭TikTok Shop,理由是“保护中小微企业”。阿明当时就摔了手机:“禁了就能活?我们拼不过人家,连个卖货的渠道都要被掐死?”

官方回应的“文字游戏”:禁用还是许可证门槛?

印尼政府官员们后来在媒体镜头前反复解释:“不是禁用TikTok,是卖货需要许可证。”这话听着像绕口令,但细琢磨,确实藏着门道。中小企业与合作社部部长Teten Masduki举了个例子:“电视能播广告, 但得有广电许可;社交媒体要卖货,就得有电商许可。”听起来挺有道理,可问题来了TikTok之前没这个许可证,为什么能卖三年?

印尼官方回应:不是禁用TikTok,可以卖货,但需许可证
印尼官方回应:不是禁用TikTok,可以卖货,但需许可证

更让跨境卖家摸不着头脑的是许可证的“模糊地带”。10月12日 印尼贸易部长Zulkifli Hasan又补充说:“未来可能把TikTok拆成不同平台,娱乐是娱乐,电商是电商,各有各的规矩。”这话等于给市场扔了个炸弹——今天还能在直播间里卖咖啡豆,明天可能就得单独申请一个“咖啡豆电商许可证”?中小微企业哪有精力应付这种“迷宫式监管”?

丹那阿邦的利润暴跌:50%的数字背后是谁的痛?

政策落地前一周,丹那阿邦市场被突击检查。这里的商户是TikTok Shop最忠实的用户,也是这次政策最直接的“受伤者”。市场管理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关闭TikTok Shop后商户平均利润下滑超过50%。做传统蜡染布的苏蒂娜指着仓库里积压的布料说:“以前一天能卖200米,现在50米都难。那些网红推荐的进口货,比我们进价还低,我们拿什么拼?”

但政府官员不这么看。Tubagus Fiki Chikara Satari在回应时强调:“这不是针对某个平台,是为了让竞争更公平。”他提到一个关键数据:印尼有6400万中小微企业,贡献了97%的就业机会,经济产出占全国三分之二。数字很亮眼,可丹那阿邦的商户反问:“公平就是让我们回到只能守着实体店的年代?那些进口货一样能进线下市场,为什么线上就不行?”

许可证背后的“本土保卫战”:印尼在怕什么?

翻翻印尼的政策文件,会发现一个关键词:本土所有权。Zulkifli Hasan部长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提到:“我们不希望重蹈印度的覆辙。”他指的是2018年沃尔玛收购Flipkart后印度本土电商逐渐被外资掌控的案例。印尼政府担心,TikTok这样的平台一旦做大,本土的中小微企业会成为“附庸”,甚至被挤出市场。

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TikTok官方曾公布数据,今年初他们在印尼有200万中小微企业卖家,到9月暴涨到600万。增速太快,让政府警惕了。“就像野草一样,长得太快,可能把本土的庄稼都挤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策顾问私下说。于是 “许可证”成了筛选工具——只有符合“正面清单”要求的产品才能拿到资格,本质上是在给外资平台设门槛。

跨境卖家的“生死时速”:许可证怎么拿?

对跨境卖家许可证成了“救命稻草”,也是“拦路虎”。11月28日印尼官方释放新信号:“只要遵守法规,TikTok可以和任何电商平台合作。”可跨境卖家打开印尼投资协调委员会的官网, 发现申请电商许可证需要提交的材料多达20多项,包括公司注册证明、税务登记、产品清真认证、本地仓储证明……更头疼的是审批周期没有明确时间表,有卖家反馈等了三个月还没消息。

锦联国际物流的跨境运营总监李娜接触了50多家受影响的卖家, 她发现一个规律:“本地企业更容易拿到许可证,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完整的本地化资料,比如本地银行账户、本地供应商合同。跨境卖家需要补的课太多了。”她建议, 现在入局的跨境卖家必须提前布局本地化,比如和印尼本土企业合资成立公司,或者找第三方服务商代持许可证,否则可能错过2024年的电商旺季。

争议声中的“错位监管”:技术培训VS行政禁令

政策出台后争议声就没停过。印尼中小企业协会主席Ida Bagus Putra Adi直言:“政府这是‘药不对症’。与其关掉TikTok Shop,不如花钱给中小微企业做直播培训、供应链优化。丹那阿邦的商户连短视频怎么剪都不会,怎么跟网红卖货?”他提到一个数据:该协会去年做过培训,接受培训的商户利润平均提升了30%,比单纯关停平台有效得多。

营销人员更是叫屈。“社交和电商绑在一起才是TikTok的精髓,拆开就等于砍掉了我们的翅膀。”一位为印尼本土品牌做TikTok代运营的经理说 他们现在只能把直播间放在Instagram和Tokopedia,但流量少了70%,转化率直接腰斩。这种“一刀切”的监管,让不少从业者觉得“政府在用管理传统市场的思路,管互联网时代的生意”。

国际镜鉴:印度、 美国的监管启示录

印尼政府总拿印度举例,说印度“主要原因是监管迟了失去了本土平台”。但印度的情况和印尼完全不同——印度2020年禁用TikTok, 更多是出于数据平安考虑,而印尼的核心诉求是“保护本土企业”。美国和欧罗巴联盟的做法或许更有参考价值:他们没有禁止平台, 而是用反垄断法拆分业务,用数据保护法规范用户信息,用公平竞争法限制平台二选一。

比如欧罗巴联盟2022年推荐机制,这可能比单纯设门槛更能促进公平竞争。

中小微企业的“自救指南”:在夹缝中找生机

政策高压下印尼中小微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雅加达的服装商萨拉开始把TikTok账号里的粉丝导流到WhatsApp,做私域社群。“以前靠直播卖货,现在靠朋友圈发新款,虽然麻烦,但不用交平台佣金。”她统计,私域复购率能达到25%,比直播高10个百分点。这种“去中心化”的玩法,成了不少商户的选择。

还有企业转向“社交+电商”的轻量化平台。比如印尼本土的社交电商Bukalapak, 最近推出了“短视频导购”功能,商家可以发15秒产品视频,用户直接点击下单。Bukalapak的运营数据显示, 10月以来新入驻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增长了40%,其中60%是从TikTok Shop转过来的。这说明,本土平台正在抓住政策红利,快速填补市场空白。

跨境电商的“破局之道”:合规先行, 本地为王

对跨境电商印尼的案例敲响了警钟:新兴市场不是“法外之地”,政策风险必须提前规避。策略上, 可以分三步走:步,搭建多平台矩阵,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Tokopedia、Shopee、Bukalapak都可以布局。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印尼的“本土情结”。Zulkifli Hasan部长反复强调:“我们不希望失去所有权。”这意味着,跨境卖家如果能在品牌宣传上突出“印尼本土合作”“支持本地工匠”,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好感。比如 卖手工艺品的跨境卖家可以和印尼爪哇岛的工匠合作,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印尼手工制作”,这种本土化叙事比单纯低价更有竞争力。

未来展望:监管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印尼政府已经表态,会“重新审视”TikTok的监管政策。未来的方向可能是“分类监管”——娱乐内容、社交功能、电商业务分开管理,各自申请对应许可证。这对跨境卖家意味着合规成本会增加,但市场也会更规范。比如专门做TikTok电商代运营的服务商可能会兴起,帮卖家处理许可证申请、税务申报等事务。

丹那阿邦市场的阿明最近在学做短视频剪辑,他说:“政策再变,总得有人卖货。与其抱怨,不如适应。”他的话道出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智慧——在政策的夹缝中找机会,在创新的浪潮里求生存。对跨境电商印尼的故事还没结束,它考验的不是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谁更懂本土市场,谁更能和监管共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