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拼多多成功了吗?Temu的月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了吗

跨境电商新神话:Temu的10亿美元背后藏着什么

最近跨境电商圈里最炸裂的消息,莫过于Temu的月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放在一年前,谁敢想象?2022年9月,Temu刚以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的身份杀入美国市场时月GMV还只有区区300万美元。短短10个月,增长超过30倍,这速度简直像坐了火箭。但问题来了——这种“野蛮生长”真的能算成功吗?10亿美元的销售额背后是实打实的盈利,还是又一轮烧钱换市场的游戏?

从300万到10亿:Temu的GMV狂飙轨迹

先说说这10亿美元是怎么来的。根据市场研究公司Yipit Data的数据, 2023年6月,Temu的月商品交易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且后续几个月还在继续增长。要知道,2022年9月1日Temu在美国上线时团队大概自己都没料到能这么快。彼时他们主打的是“Team Up, Price Down”的社交裂变+低价策略, 用户过无数次拿到美国市场照样奏效。

拼多多做到了Temu月销售GMV已超10亿美元
拼多多做到了Temu月销售GMV已超10亿美元

更夸张的是用户黏性。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花在Temu上的平均时长已经达到每天20分钟,直接超过了亚马逊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什么?说明Temu不仅拉来了新用户,还让他们“沉迷”其中。想想看,一个新电商平台,能让用户每天花20分钟逛,这比单纯的下单数据更有说服力。毕竟在跨境电商里流量贵如油,能留住用户才是王道。

全球扩张版图:47个国家的“闪电战”

美国只是起点。进入2023年,Temu的出海速度直接拉满。英国、 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日本、韩国……截至2023年11月,Temu已经完成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布局,光是9月份就一口气新增了10个国家站点,创下单月进入国家数量最高纪录。这种“闪电战”式的扩张,在跨境电商史上都很少见。

日本和韩国市场的表现尤其能说明问题。2023年7月初, Temu日本站刚上线,根据data.ai的报告,从上线到11月2日的124天里Temu在日本iOS和Google Play购物应用日下载量榜单中,有101天都是当日第一。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你刚开张的店,连续三个多月都是商圈里客流量最大的。韩国市场更狠, 2023年9月25日到10月9日Temu以39.9万次下载量稳居榜首,把本土电商平台都甩在了后面。

为什么Temu能在这么多国家快速复制成功?核心还是那套低价+社交的组合拳。不管到哪个市场, Temu都把“9.9美元包邮”“1美元商品”这种极致低价打在公屏上,再加上“砍一刀”式的社交裂变,用户自然就来了。有跨境卖家透露,Temu对新入驻商家的补贴力度大得惊人,有些品类甚至亏本卖,就为了快速铺货、冲量。

低价策略的“双刃剑”:是优势还是陷阱?

说到低价,就绕不开一个争议:Temu的低价到底靠什么支撑?有人说靠拼多多在国内供应链的积累,有人说靠商家补贴,还有人说靠压榨物流成本。但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有行业人士分析, Temu的很多商品价格低到离谱,甚至比出厂价还便宜,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能持续多久?

更现实的问题是盈利。根据高盛2023年10月的报告,Temu虽然GMV涨得快,但亏损也在同步扩大。烧钱扩张可以带来用户和规模,但长期来看,没有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就像空中楼阁。看看跨境电商前辈们,SHEIN早期也是靠低价起家,但后来通过柔性供应链和自有品牌慢慢扭亏为盈。Temu能走通这条路吗?目前还不好说。

还有物流体验的短板。低价商品往往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周期。有美国用户吐槽,在Temu上下单的商品,等了20多天还没到,退换货更是麻烦。比一比的话, 亚马逊的Prime会员次日达成了标配,Temu的物流短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迟早会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巨头围剿:Temu能逃过“新平台宿命”吗?

Temu的快速崛起,自然引来了巨头的警惕。亚马逊已经悄悄调整了策略, 在首页增加了“低价好物”专区,还推出了类似Temu的社交推荐功能;SHEIN则加速布局全品类,不再局限于服装,试图用同样的低价打法抢市场;沃尔玛、Target等传统零售商也加大了电商投入,推出自有低价品牌。

跨境电商的赛道从来就不缺竞争者,但能活下来的往往不多。当年wish、Jollychic等平台也曾风靡一时再说说要么被巨头挤压,要么因模式问题黯然退场。Temu面临的挑战是:当巨头们开始“降维打击”时它的低价优势还能持续多久?当烧钱告一段落,资本市场不再为“故事”买单时它拿什么留住用户?

不过Temu也不是没有优势。拼多多的供应链资源、低价商品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关键在于,Temu能不能在保持规模增长的一边,把供应链和物流这些“基本功”练扎实。

中小卖机遇还是“坑”?Temu的出海真相

对跨境卖家Temu到底是机遇还是“坑”?从数据看,确实有不少商家通过Temu打开了海外市场。有深圳的3C卖家透露, 2023年入驻Temu后月订单量增长了300%,虽然利润被压得很低,但至少清了库存,还积累了一批海外用户。

但问题也不少。Temu对商家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极致低价,还要保证供货稳定、响应及时。有些商家为了冲量,不得不接单亏损,再说说现金流断裂。更关键的是Temu的规则变动频繁,今天能上的明天可能就下架,商家很难有长期规划。

所以 对中小卖家Temu更像是一个“短期冲量”的平台,而不是“长期发展”的阵地。如果你有供应链优势, 能承受低利润,想快速打开某个新兴市场,Temu值得一试;但如果你指望靠它赚大钱、做品牌,那可能要失望了。

10亿只是开始:Temu的狂奔还能走多远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Temu成功了吗?从GMV、用户数、全球扩张速度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但从盈利能力、用户体验、长期竞争力来看,它的路还很长。10亿美元的月销售额, 更像是一个“及格线”,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可行性,但能不能及格,还要看接下来的考试。

跨境电商的本质,从来不是“烧钱换规模”,而是“供应链+用户体验+品牌”的综合较量。Temu用低价和社交撕开了一个口子, 但能不能把这个口子变成“高速公路”,取决于它能不能补齐物流、盈利、供应链这些短板。毕竟市场不会永远为“新故事”买单,只会为“真本事”付费。

或许,黄峥那句“如果我是张一鸣,我会更激进地做全球化”早就暗示了Temu的野心。但激进不等于盲目, 在狂奔的路上,Temu需要一边跑一边调整,否则很容易成为下一个“昙花一现”的跨境电商神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