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家亿级大卖,3年销售额暴涨40倍
从深圳小厂到全球千万用户的逆袭路
2011年的深圳, 跨境电商还在萌芽期,SIHOO品牌的创始人带着几个人在南山租了间小办公室,开始琢磨怎么把中国人用的椅子卖到国外。那时候没人能想到, 这家刚起步的品牌,会在3年后让整个跨境圈都注意到它——销售额从800万一路冲到3.6亿,3年暴涨40倍。
国内市场起家的故事其实挺常规。2011年品牌成立,先在深圳设了营销中心,从珠三角地区的小商超开始铺货。2012年, 他们在深圳开了国内第一家人体工学体验馆,试水O2O模式,让消费者能坐到椅子上感受靠背的弧度、扶手的调节。那时候大家对“人体工学”还没概念,但体验馆里来体验的人,大多是被“久坐不累”的说法吸引的。到了2014年, SIHOO已经在广东、浙江、北京三地建了仓储中心,国内发货能做到3天达,算是站稳了脚跟。

2018年那场“豪赌”:亚马逊上的第一次试水
国内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团队却总想着“再往外走一步”。2018年,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第一把人体工学椅M18挂到了亚马逊美国站。谁也没想到,这次“试水”会成了他们出海的“开门红”。
那时候美国市场的人体工学椅, 要么是100美元以下的“廉价货”,要么是1000美元以上的“奢侈品”,中间价位段几乎是空白。SIHOO团队把M18定价在159-175美元,刚好卡在这个“断层”里。产品功能也不含糊:多角度调节靠背、 可伸缩扶手、颈部支撑、椅背高度随身高调——这些功能在欧美大牌上要加钱选配,SIHOO直接给配齐了。
中端定价的“空白市场”策略
定价策略的背后是他们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拿捏。欧美用户买椅子,最在意“性价比”,但又不愿意为“便宜”牺牲品质。SIHOO用“中端价格+全功能”的组合,正好戳中了这个痛点。上线1个月, M18库存直接清空;前6个月卖了8000多张;全年销售额干到340万美元——这个成绩,让当时还有些犹豫的团队彻底放了心:海外市场,能打。
TikTok上的150万播放:用“开箱+场景”打动海外用户
尝到甜头后 2019年SIHOO开始加速出海,先以德国、美国为核心,慢慢往东南亚、拉美 。但他们很快发现,光靠亚马逊的流量不够——用户只认产品,不认品牌。要想让更多人记住“SIHOO”,得换个玩法。
2020年左右, TikTok在海外正火,SIHOO团队把目光锁定了这个“内容流量池”。他们没急着找百万粉的网红, 而是先挑了一批“垂类达人”:游戏玩家、科技博主、居家办公博主——这些人的人设和SIHOO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
不是随便拍视频:达人选择和场景化内容的关键
合作最成功的,是TikTok上50多万粉丝的电竞达人@hypey。他拍了一条SIHOO椅子的推广视频,没讲什么“人体工学原理”,就老老实实做开箱、组装、试坐。视频里他一边调扶手一边说:“这扶手能前后移动5厘米,打游戏时手肘刚好能找到支撑点。”再说说还放了段他连续坐4小时打游戏的画面字幕写着:“以前打完游戏腰像断了现在坐久了也没感觉。”
这条视频直接爆了播放量冲到150万,获赞4.76万,评论区炸了:“多少钱?”“哪里买?”“家庭办公椅适用吗?”很多用户说就是看达人“真实用着舒服”,才决定下单的。SIHOO团队发现, 比起硬邦邦的产品参数,“场景化体验”更能打动海外用户——他们要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久坐不累的解决方案”。
YouTube上的25万测评:用户自发安利的“信任背书”
TikTok打响了品牌知名度,YouTube则成了SIHOO做“深度信任”的主战场。他们没学某些品牌“找网红刷数据”, 而是专门找科技类博主做“硬核测评”,比如12.9万粉丝的Hardware Sugar。
Hardware Sugar给SIHOO M57拍的视频,堪称“魔鬼测评”。先拿200斤的沙袋坐上去测试椅背承重,又反复调节扶手、靠背、头枕,记录下每个档位的阻尼感。视频里他说:“市面上很多椅子宣称‘承重300斤’, 但用几次就松垮,SIHOO这个结构,我测了10次依旧稳固。”再说说他还对比了三把不同价位的椅子,结论是:“SIHOO在500美元以下功能全面度排第一。”
专业测评比“网红滤镜”更有效
这条视频现在有25万观看量,评论区成了“用户自发安利区”:“今天主要原因是你的讲解而购买了这款商品。我选择了已经组装好的款式。当天就送达了。”“我爱我的SIHOO M57。从我的普通游戏椅升级后效果很好。”“我最近购买了SIHOO M57这把椅子,非常喜欢它,现在已成为网状椅子的狂热爱好者。”
SIHOO团队发现,海外用户买大件商品时特别信“专业测评”。比起“网红说好用”,他们更相信“博主用数据说话”。于是他们调整了YouTube策略, 只找愿意“真实测试”的博主,甚至允许博主“吐槽”产品的不足——有次博主说“头枕调节有点费劲”,SIHOO后续立马优化了滑轨设计,新版本上线后还专门给博主寄了一台,这种“不装”的态度,反而让用户更信任。
独立站:从“依赖亚马逊”到“掌握渠道主动权”
亚马逊和社媒流量起来了SIHOO团队却没“躺平”。他们知道,第三方平台规则多变,一旦账号出问题,几年的努力可能白费。2019年,他们开始搭建品牌独立站,想把“流量自主权”握在自己手里。
独立站一开始没流量, 他们就用社媒引流:TikTok和YouTube的视频里再说说都挂着独立站的链接;亚马逊订单里也塞小卡片,写着“去官网领优惠券”。慢慢地,独立站订单占比从5%涨到了30%。
独立站不只是“卖货”,是品牌沉淀的阵地
SIHOO的独立站做得挺“懂用户”。首页没放花里胡哨的广告, 就放了一段用户使用场景的短视频:程序员敲代码、设计师画图、宝妈哄孩子睡觉时在椅子上小憩——这些画面让海外用户觉得“这椅子就是为我设计的”。产品分类也很清晰, DORO-S300主打“高端办公”,DORO-C100适合“居家办公”,V1则是“电竞玩家专用”,每个产品页面都有“功能拆解图”,比如“靠背有6档角度调节”“扶手能上下5cm+前后3cm移动”,用户点进去一看就明白。
更关键的是独立站能收集用户数据。有用户在评论区留言“希望增加脚踏功能”, SIHOO产品部立马记下来;看到“北美用户抱怨组装说明书看不懂”,他们就把英文说明书做成视频教程,放在独立站“帮助中心”。这些细节,让SIHOO的产品越改越贴近海外用户需求。
3年40倍增长:数据背后的“增长密码”
2021年, SIHOO的年销售额突破了3.6亿,比2018年的800万翻了40倍。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增长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18年的亚马逊试水。当时很多中国品牌出海, 要么做低价白牌,要么盲目冲击高端,SIHOO却选了“中端功能路线”——用不到大牌一半的价格,给足实用功能。这种“精准卡位”,让他们避开了低价内卷,又比白牌更有溢价空间。
第二个节点是2020年的社媒发力。TikTok和YouTube的流量成本比亚马逊低得多,一条爆款视频能带来几千个精准咨询。SIHOO没学某些品牌“广撒网”, 而是专注垂类达人,用“场景化内容”打动目标用户,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法,反而让他们在海外积累了第一批忠实粉丝。
不是“运气好”,而是“踩准了三个节奏”
第三个节点是独立站的搭建。2020年疫情后海外用户线上购物习惯养成,独立站的流量开始爆发。SIHOO提前布局,用“社媒引流+独立站沉淀”的模式,把一次性购买的流量,变成了长期关注品牌的用户。现在他们独立站的复购率有18%, 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0%——这说明,用户买的不仅是椅子,更是对SIHOO品牌的信任。
行业数据也能印证SIHOO的选择。2024年全球人体工学家具市场规模222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能达到208亿美元。这个增长背后是海外办公场景多元化和健康意识提升的共同作用。SIHOO踩准了这个趋势,用“健康+舒适”的产品定位,正好切中了市场需求。
给国内品牌的启示:出海不是“低价内卷”, 是“差异化突围”
SIHOO的成功,给很多想出海的国内品牌提了个醒:出海不是把国内产品“翻译”成英文就行,得真正理解海外用户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很多人觉得“中国品牌出海只能靠低价”,SIHOO用行动打了脸。他们的椅子卖159-175美元, 比国内同功能产品贵一倍,但海外用户愿意买单——主要原因是欧美用户买大件商品时更看重“功能是否实用”“品质是否稳定”,而不是“价格够不够低”。SIHOO的椅子能调节10个部位, 用了四级气压杆,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恰恰戳中了海外用户的“品质痛点”。
别只盯着“亚马逊”,社媒和独立站是“第二增长曲线”
另一个误区是“只做亚马逊”。亚马逊固然是大平台,但规则多、竞争激烈,稍不注意就会“封号”。SIHOO的“亚马逊+社媒+独立站”三轨并行,反而更稳健。TikTok和YouTube让他们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独立站则沉淀了私域流量——现在他们60%的订单来自独立站和社媒,亚马逊只占40%,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的策略,让他们在2021年亚马逊封号潮中,没受太大影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本土化运营。SIHOO在德国设立了分公司, 客服团队能说流利的德语,售后响应速度控制在24小时内;针对东南亚用户喜欢“轻便款”的特点,他们推出了重量更轻、材质更透气的V1系列;拉美用户喜欢“鲜艳颜色”,他们就给椅子推出了红色、蓝色等高饱和度配色。这些“本土化小调整”,让SIHOO在100多个国家都站稳了脚跟。
未来5年:深圳大卖的“全球化下半场”怎么打?
3年40倍增长后SIHOO没停下脚步。他们现在在琢磨两件事:一是产品智能化, 给椅子加个“坐姿监测”功能,提醒用户“该站起来了”;二是拓展B端市场,给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公司提供“办公椅定制方案”。毕竟他们现在已经是1000万家庭用户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了。
对深圳的跨境大卖SIHOO的故事或许是个参考。出海这条路,早已经不是“把货卖出去”那么简单了而是要成为“懂用户的品牌”。从深圳的小办公室到全球千万用户的客厅, SIHOO用了10年,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让“SIHOO”和“人体工学椅”在海外市场,像“IKEA”和“家居”一样划等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