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东南亚新增仅退款不退货政策

政策落地:东南亚消费者的“后悔药”还是卖家的“甜蜜负担”?

2024年8月27日 TikTok Shop在东南亚五个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悄默声地推了一项新政策: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只要以“不再需要”为由,就能申请“仅退款不退货”。商品详情页里但凡标着“Change of Mind”的标签, 就意味着这商品能无理由退货退款,还不用把东西寄回去。这消息一出来 东南亚的消费者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终于不用为冲动消费后悔了”,也有卖家私下嘀咕,“这怕不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对普通消费者这政策简直是网购体验的“超级加强版”。以前买完东西反悔, 得联系客服、申请退货、打包寄回,等平台审核通过钱才能退回来折腾个十天半个月是常事。现在呢?点个按钮,填个“不再需要”,钱可能第二天就到账了东西还能继续留着用。某马来西亚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截图:“上周冲动买的网红口红, 今天退款成功了口红还能接着涂,这波血赚!”这种“既得利益”让不少原本犹豫的消费者下单时更果断了毕竟试错成本几乎为零。

TikTok东南亚新增“仅退款不退货”选项,对卖家是利好还是暗藏危机?
TikTok东南亚新增“仅退款不退货”选项,对卖家是利好还是暗藏危机?

但换个角度看,这政策对卖家未必全是好消息。有位在泰国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老林算了笔账:“我店里有个网红收纳盒,成本30泰铢,卖99泰铢。以前就算有人退货,寄回来还能当二手卖,至少回本一半。现在好了‘仅退款不退货’,东西直接被消费者留下我一分钱都拿不回来成本全自己担。”更让他头疼的是 政策实施后的一周,他店里“不再需要”的退款申请从每周3单暴增到15单,其中7单都是同一个账号买的,收货地址还是假的。老林说:“这哪是消费者改变心意,分明就是薅羊毛。”

卖家焦虑:薅羊毛的狂欢还是信任的崩塌?

老林的遭遇不是个例。TikTok东南亚卖家群里最近最火的话题就是“如何应对‘仅退款不退货’”。有卖家晒出后台数据:“9月第一周, 菲律宾站点的退款率从平时的8%飙升到18%,其中‘不再需要’占比超过70%。”这些退款里不少带着明显的恶意。比如某菲律宾卖家遇到的情况:有人下单5件同款T恤, 收到货后申请4件“仅退款不退货”,理由全是“尺寸不合适”,可客服联系时对方却直接拉黑。

更让卖家寒心的是 平台虽然承诺“政策不影响店铺指标,不处罚商家,还承担运费”,但实际操作中,恶意退款依然会让卖家吃暗亏。资金周转压力变大。某深圳3C卖家做TikTok东南亚市场三年, 9月主要原因是退款激增,账面上的应收账款多了20万元,“这些钱本来要用来进新货的,现在全被占用了现金流直接紧张起来。”

长期来看, 如果恶意退款比例持续走高,卖家可能会陷入“不敢卖高价、不敢推新品”的死循环。有行业分析师指出, 东南亚消费者对“免费午餐”的敏感度很高,一旦“仅退款不退货”成为常态,可能会形成“不退白不退”的心理。就像新加坡一位美妆卖家说的:“以前我敢推单价200新币的面霜, 现在连80新币的面霜都犹豫,万一有人买了说‘不喜欢’就退款,我这成本根本覆盖不住。”

平台保障:政策背后的“平安网”还是“画饼”?

面对卖家的集体焦虑,TikTok Shop也不是没动作。2024年9月中旬, TikTok东南亚区运营团队发布声明,称已上线“异常退款行为监测系统”:同一账户30天内超过5次“不再需要”退款的订单,会自动触发人工审核;退款金额超过商品售价50%的,需要消费者上传视频证明商品状态。平台还强调,“恶意退款会影响消费者信用分,严重者可能被限制购物功能。”

这些措施听起来挺靠谱,但实际效果有待检验。有卖家测试后发现, 监测系统存在滞后性——“有个账号连续7天每天退3单,第8天才被限制,那时候我已经亏了上万泰铢了。”而且, 审核标准对消费者太友好,比如“商品尺寸不合适”“颜色不喜欢”这些主观理由,平台基本都会批准退款,卖家很难举证“恶意”。

更关键的是平台和卖家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TikTok的核心目标是提升GMV, 而“仅退款不退货”短期内确实能刺激消费——据TikTok内部数据,政策实施后东南亚市场的下单转化率平均提升了12%。但对卖家GMV涨了利润却可能缩水。这种“平台赚吆喝,卖家买单”的局面让不少卖家开始重新评估在TikTok的投入成本。

应对策略:卖家如何把“危机”变“转机”?

既然政策已成定局,与其抱怨,不如想办法应对。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摸索“反薅羊毛”策略,其中最有效的,是“产品差异化+用户沟通”双管齐下。

产品差异化方面 很多卖家放弃了容易被“白嫖”的低价标品,转而做高附加值、有独特性的商品。比如越南一位手工艺品卖家,以前卖量产的钥匙扣,单价5美元,退款率高达25%。后来她转向卖手工雕刻的木梳,单价25美元,虽然贵了但“仅退款不退货”的申请几乎为零。“消费者花大价钱买手工品,肯定更珍惜,不会轻易退款。”她说。数据显示,这类高差异化商品的退款率比标品低15%-20%。

用户沟通方面 proactive成了关键词。很多卖家在消费者下单后 会主动发消息:“亲,我们的产品有7天无理由‘仅退款不退货’哦,但如果是质量问题,我们会全额退款并赔偿运费哦~”这样既提醒了消费者政策存在又暗示了“恶意退款不会被纵容”。更聪明的卖家会设置“退款门槛”——比如泰国某服装卖家规定, 非质量问题申请“仅退款不退货”,需支付商品售价10%的“折旧费”,这个费用会在退款时扣除。后来啊,9月她的恶意退款率从12%降到了4%,消费者也觉得“合理,毕竟用了”。

还有卖家把“仅退款不退货”当成了营销工具。比如马来西亚某零食店推出“首单‘仅退款不退货’, 第二单享8折”的活动——消费者第一次买零食,不满意可以退款不退货;如果觉得好吃,第二次下单就能打折。这个策略不仅降低了恶意退款,还提升了复购率,9月复购率比8月提升了18%。“与其防着消费者退款,不如让他们觉得‘退款了也不亏,下次还想买’。”该店主说。

行业启示:跨境电商“消费者自主权”时代的平衡术

TikTok东南亚的“仅退款不退货”政策,其实是跨境电商“消费者自主权”时代的一个缩影。因为东南亚电商市场越来越成熟,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平台为了留住用户,不得不向消费者倾斜。但过度倾斜,又会伤害卖家生态,到头来影响整个平台的健康发展。

从行业数据看,2024年东南亚电商退货率平均为22%,高于全球平均的15%。如果“仅退款不退货”政策滥用导致退货率再上升5%,整个行业的利润可能会缩水1.2亿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像老林这样的中小卖家的血泪。

未来平台和卖家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平台不能只盯着GMV, 得建立更精准的恶意退款识别机制,比如引入AI算法分析退款行为模式,对异常订单快速介入;卖家也不能固守“一刀切”的运营模式,要学会用产品和服务留住消费者,而不是靠政策漏洞赚钱。毕竟跨境电商的本质是“信任经济”,只有消费者、卖家、平台三方都受益,生态才能长久。

对东南亚市场 “仅退款不退货”就像一把双刃剑,砍中了消费者的痛点,也可能伤到卖家的软肋。但剑本身无罪, 关键在于握剑的人——平台能不能守住公平,卖家能不能变通求生,消费者能不能珍惜这份“宽容”。这场三方博弈,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