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深圳这款折叠车为何在国外这么火,外国人都在抢购呢

老外排队抢的深圳折叠车,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TikTok上,一个来自波兰的用户兴奋地留言:“周日订购了正从波兰仓库发货。”另一个美国用户直接晒出收货视频:“这辆自行车正在出售!刚刚买了一辆。”评论区里“酷极了”“我需要这个”“比想象中好用”的留言不断刷屏。这不是什么奢侈品的抢购现场, 而是一款来自深圳的折叠电动自行车——Fiido,正在国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一场“骑行革命”。有人好奇,一款中国产的折叠车,凭什么让外国人为之疯狂?是跟风炒作,还是真有两把刷子?

从“城市痛点”到“产品解法”:深圳团队做了什么?

2016年的深圳,共享单车刚火起来街头巷尾都是橙黄蓝的车辆。但一个现象让从事智能硬件研发的团队很头疼:很多人骑完单车后 还是抱怨“上班太远,骑车累”“地铁换乘太麻烦”“传统自行车太沉,搬不动”。他们意识到, 共享单车培养了骑行习惯,却没解决“再说说一公里”的痛点——用户需要一辆既能长距离骑行,又能轻松收纳、智能便捷的交通工具。

小众品类再出爆款!深圳折叠车遭外国人疯抢!
小众品类再出爆款!深圳折叠车遭外国人疯抢!

于是Fiido的团队把目光锁定在“折叠电动自行车”上。但市面上已有的折叠车要么笨重得像“铁疙瘩”, 要么续航能力堪比“电动玩具”,要么设计丑得让人不想骑出门。他们决定从三个维度死磕产品:轻量化、智能化、场景化。

轻量化方面 团队放弃了传统的钢铁材质,改用航空级铝合金车架,整车重量压到18公斤左右——相当于两个大西瓜的重量,女生也能单手拎起。更绝的是电池设计, 把锂电池藏在座管里不仅节省空间,还防止磕碰,续航直接拉到80公里够从深圳福田骑到东莞市区再回来。

智能化上, 他们搞了个“小彩蛋”:手机APP能实时查看电量、速度、骑行路线,还能自定义助力模式。比如上班路上调成“省电模式”, 爬坡时自动加大助力,下班回家切“运动模式”,体验一把“风驰电掣”的感觉。这种细节感,让很多国外用户直呼“这才是科技感”。

TikTok上的“病毒式传播”:老外为什么买账?

产品再好,没人知道也白搭。Fiido的团队很清楚,海外市场的推广不能靠“硬广”,得用“内容种草”。他们把主战场放在TikTok和YouTube——两个年轻人聚集、喜欢“真实测评”的平台。

TikTok上,他们没搞那些浮夸的剧情,就拍“真实生活场景”。一条爆款视频里 男女主人公开车到郊外从后备厢拿出Fiido折叠车,30秒内展开,骑上路沿,镜头扫过车轮、仪表盘、折叠后的小巧体积,配文“想走就走,不用再找停车位”。这条视频直接炸了 播放量250万,点赞12万,评论区里“Where can I buy this?”的问题被问了800遍。

YouTube上,他们更“卷”。找了拥有81.2万粉丝的科技博主Soldier Knows Best, 让他把Fiido D3 Pro和传统自行车、电动滑板车对比。博主实测了折叠速度、续航、爬坡能力,还特意把车塞进特斯拉后备厢,展示“不占空间”。视频里他边骑边说:“这车改变了我的通勤方式,再也不用挤地铁了。”这条视频播放量14万,评论区里“Best review ever”的留言被顶到了第一。

这种“达人背书+场景化展示”的组合拳,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国外用户看到的是“真实的人在用”,而不是“品牌自卖自夸”。信任感一旦建立, 转化率自然水涨船高——据品牌方透露,通过TikTok和YouTube带来的流量,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出35%。

数据不会说谎:小众品类如何杀出重围?

有人可能会问,折叠车市场本来就小,Fiido凭什么能火?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全球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342亿美元, 预计2032年突破739.2亿美元,年均增长10.11%。其中,可折叠品类增速最快,主要原因是“城市空间有限+出行需求多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Fiido的销量增长也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品牌刚成立时 年销量还不到1万辆;到2018年,凭借产品设计+社媒营销,销量直接突破10万+;2023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都能买到Fiido,海外营收占比超过60%。更夸张的是 在德国亚马逊的电动自行车品类里Fiido的评分长期稳定在4.8星,比很多欧洲本土品牌还高。

这些数据背后是“精准定位”的功劳。Fiido没跟大品牌拼高端路线,而是锁定了“年轻上班族、户外爱好者、租房党”三个群体。年轻上班族需要通勤神器,户外爱好者需要便携装备,租房党需要不占空间的交通工具。针对这些群体, 他们推出了不同版本:城市通勤款轻便续航长,户外探险款轮胎抓地力强,小巧便携款适合女生和老人。

争议声中成长:折叠车真的“香”吗?

当然也有质疑的声音。有人说“折叠车就是智商税,折叠几次就松了”,有人吐槽“续航虚标,实际只有一半”。Fiido的团队没回避这些争议,反而用“透明化”化解信任危机。

他们在独立站上公开了所有测试数据:折叠10万次后车架形变量小于0.5毫米, 电池循环充电次数达1000次续航测试条件是“75kg体重、20km/h匀速、平坦路面”。还晒出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甚至邀请用户到深圳总部参观生产线,“眼见为实”。

这种“不藏着掖着”的态度,反而让用户更买账。一位德国用户在视频下留言:“之前担心质量,看到他们工厂的视频,觉得很真诚。现在用了半年,没任何问题。”另一位美国用户说:“客服回复邮件比我还快,连时差都不考虑,太负责了。”

独立站+社媒:中国品牌的“出海必修课”

在海外市场,光靠第三方平台还不够。Fiido团队早早布局了独立站,把社媒流量“握在自己手里”。独立站上, 他们优化了每一个细节:色系用科技蓝+白色,符合年轻人审美;购物流程简化到3步就能下单;把“30天无理由退货”“2年质保”的承诺放在首页显眼位置。

更聪明的是他们把社媒内容和独立站打通。TikTok视频里放“点击链接查看折叠过程”,YouTube测评视频引导“进官网领取骑行指南”。这样一来社媒的“种草”和独立站的“拔草”形成闭环,用户流失率降低了20%。

这种“自有渠道+社媒矩阵”的模式,让Fiido摆脱了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2023年, 亚马逊突然提高了电动自行车的入驻门槛,很多品牌销量腰斩,但Fiido主要原因是独立站流量稳定,反而逆势增长了15%。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复制:出海的“关键密码”

Fiido的成功, 让很多中国品牌眼红,但想复制并不容易。关键在于“产品力”和“本地化”的平衡。

产品力上,不能只想着“性价比”,要真正解决用户痛点。比如Fiido团队发现国外用户很在意“安装方便”, 所以把车把、座椅都做成免工具调节,用户拿到手5分钟就能组装。这种“细节控”,不是靠低价能替代的。

本地化上,更要“入乡随俗”。在欧洲, 他们推出了“助力更大”的版本,主要原因是当地多丘陵;在北美,他们加了“防盗GPS模块”,主要原因是偷车事件多;在东南亚,他们把电池容量加大,主要原因是高温环境下耗电快。甚至客服团队都配备了多语种人员,24小时在线,连“你好”都能用10种语言说。

这些“笨功夫”,才是中国品牌出海的“护城河”。正如Fiido创始人说的:“国外市场不缺便宜货,缺的是用心做产品的品牌。只要你能让用户感受到‘你懂我’,就能赢。”

从深圳到全球:小品类的大未来

Fiido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过去,中国品牌出海靠的是“价格战”;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靠“创新+品牌”打天下。折叠车只是个开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小而美”的品类,从深圳走向世界。

比如 同样是深圳品牌的“便携咖啡机”,靠“3分钟现磨咖啡”在欧洲卖爆;还有“智能养花盆”,用APP控制浇水施肥,在北美成为“懒人必备”。这些品类的共同点,都是抓住了“细分场景”的需求,用“极致体验”打动用户。

当然出海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关税壁垒、文化差异、竞争加剧,都是挑战。但只要像Fiido一样,把产品做到极致,把用户服务做到贴心,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一定能走得更远。

毕竟真正的“爆款”,从来不是靠营销吹出来的,而是靠用户口碑“捧”出来的。就像那些抢购Fiido的外国用户说的:“这不是一辆车,是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背后是中国品牌的硬实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