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区电商Temu流量回升,这是否意味着市场洗牌正在进行
销量从280跳到400,Temu美区流量回升是昙花一现还是洗牌信号?
“这两天曝光量确实不错,之前7日销量跌到280,现在突破400了。”一位在Temu运营了半年的跨境卖家在社群里晒出后台数据时语气里带着点意外和窃喜。这条消息像块石头扔进池塘, 瞬间激起涟漪——8月初,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Temu美区流量回来了”的帖子开始冒头。有人晒出流量曲线图, 显示7月下半月的惨淡后8月第一周出现明显上扬;有人感叹“终于不用盯着个位数销量发呆了”;也有人泼冷水:“别高兴太早,我昨天流量又跌回去了。”
流量回升的数据与“过山车”体验
AMZ123观察到,这波流量潮并非空穴来风。据第三方数据监测, 7月25日Temu已重回美国购物应用排行榜前列:谷歌购物应用排行榜位列第三,苹果购物应用排行榜位列第四。要知道,4月Temu停投谷歌购物广告后其排名曾一度跌到苹果购物应用榜五十名开外这落差像坐过山车。卖家们的反馈也印证了数据——有人提到“7月每天流量就几百, 8月初直接冲到几千”;但也有人说“流量像喝醉了酒,今天高明天低,全看平台心情”。

有意思的是流量回升并非“雨露均沾”。做全托管的卖家普遍更兴奋:“全托管的产品流量确实回来了有个链接7月还滞销,8月第一天就出了10单。”而做半托管的卖家则相对沉默:“我半托管的产品流量纹丝不动,感觉平台在‘区别对待’。”这种两极分化,让流量回升的信号显得更复杂——到底是整体回暖,还是结构性调整?
广告重启与“窗口期”红利
流量回升的背后Temu在营销上的“猛回头”是关键推手。7月底,Temu突然在Meta上投放了超1万条广告,谷歌上也有数百条广告砸下去。要知道, 4月停投谷歌广告后Temu的流量曾“断崖式下跌”,这次重启广告,明显是想把失去的地盘抢回来。有业内人士分析:“亚马逊7月在全球多个市场撤下了谷歌购物广告, 释放了大量高质量广告位,Temu正好趁机捡了个‘便宜’,短期内形成了流量协同。”
不过广告投放就像给气球打气,打得太猛容易炸。一位熟悉跨境广告的运营透露:“Temu现在的获客成本比4月涨了30%, 但流量转化率却低了15%,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能持续多久,谁心里也没底。”卖家们也感受到了压力:“平台广告投得多,我们卖家的推广成本反而跟着涨了利润薄得像纸。”
核价“铁幕”收紧:从“三遍过”到“全军覆没”
但话说回来 流量回升只是“面子”,核价通过率才是“里子”。7月起,Temu的核价机制突然变得“不讲道理”。“之前最多三遍就过了现在连续上了20几个链接,没一个过的。”一位家居类卖家吐槽道。更有卖家直言:“现在通过核价比通关还难,感觉系统出了毛病。”
核价通过率骤降不是偶然。据知情人士透露, 7月底全托管商品大规模回归是导火索——大量同质化商品涌入,比价系统“挑花眼”,干脆把通过率压到最低;另一方面Temu想借机重塑“价格护城河”,用更低的核定价格把对手挤出局。有意思的是 部分商品还遭遇了“高价限流”——有卖家发现,产品价格稍微调高一点,流量直接“腰斩”,这背后可能是比价系统更新后对价格敏感度达到了“变态”级别。
全托管与半托管:流量分配的“双轨制”?
流量回升的两极分化,和Temu的运营模式调整密切相关。业内人士透露, 8月起Temu更改了流量分配机制:自然流量更倾斜给“稳定成交”的全托管产品,而非“价格屠夫”式的半托管产品。这解释了为什么全托管卖家普遍感受到流量提振,而半托管卖家却“望眼欲穿”。
一位做3C产品的半托管卖家抱怨:“平台说扶持本土化, 但半托管的产品流量给得少,核价又严,两头不讨好。”而全托管卖家则相对轻松:“不用管物流和客服,只要能通过核价,流量就来了就是利润薄得可怜。”这种“双轨制”让卖家们陷入两难:跟全托管,利润被压榨;跟半托管,流量没保障。
本地化转型遇冷:本土卖家的“亚马逊恐惧症”
为了突破关税壁垒和供应链瓶颈, Temu正加速向本地化履约转型,试图引入美国本土卖家重建竞争力。但这一战略却遭遇了“滑铁卢”——知情人士透露, 不少美国品牌卖家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在亚马逊的销售资格,拒绝在Temu上低价销售相同商品。“亚马逊的‘封号’阴影还没散呢,谁敢在Temu上乱来?”一位美国本土卖家直言。
更麻烦的是 8月29日起全面取消T86政策的期限临近,Temu的跨境直邮价格优势可能被削平。一旦失去低价“杀手锏”,本地化转型就成了“无米之炊”。有分析认为:“Temu现在就像走钢丝,左边是关税风险,右边是本土卖家抵触,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卖家在钢丝绳上跳舞:成本与流量的平衡术
面对流量回升与核价收紧的矛盾,卖家们开始琢磨“自救之道”。指纹科技HICUSTOM的美区本土POD货盘服务成了不少半托管卖家的“救命稻草”——通过按需生产, 减少库存压力,一边满足Temu对“本土化”的要求。一位做定制服饰的卖家分享:“用POD货盘后 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15天虽然利润不高,但总算能活下来了。”
但也有卖家选择“躺平”:“现在就是‘佛系运营’,平台给流量就卖,不给就歇。反正核价过不了再折腾也是白费劲。”这种消极态度背后是卖家对Temu政策“朝令夕改”的无奈——谁知道明天核价机制会不会又变?流量会不会又跌?
市场洗牌的深层逻辑:从“低价内卷”到“价值重构”
Temu美区的这场波动,其实是跨境电商市场洗牌的缩影。过去两年,低价是唯一武器,卖家们比着“卷价格”,平台比着“卷补贴”。但现在关税壁垒、消费疲软、政策收紧,让“低价神话”开始破灭。流量回升的背后 是Temu试图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用流量扶持换取供应链控制,用本地化转型应对关税风险。
但问题是跨境电商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是更低的价格,还是更好的体验?是更快的物流,还是更独特的产品?Temu还没想清楚,卖家们却已经在迷雾中摸索。有行业老炮儿说:“这次洗牌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 而是‘快鱼吃慢鱼’——谁能先找到新的平衡点,谁就能活下来。”
8月的流量回升,是Temu的“绝地反击”,还是卖家的“回光返照”?答案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 当低价护城河开始瓦解,当算法利刃愈发锋利,每个跨境卖家都得问自己:在这条钢丝绳上,你还能跳多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