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安克创新涉嫌非法避税被点名,这是真的吗

风暴突袭:美国国会一纸信函, 安克创新陷避税疑云

2025年下半年,跨境电商圈突然炸开一则重磅消息——美国国会中国事务特别委员会两党议员联名致信商务部长,点名要求对安克创新展开调查。信件直指这家以Anker品牌闻名的消费电子巨头, 在关税合规、供应链操作及政府补贴方面存在“敏感问题”。消息一出, 资本市场瞬间反应:安克股价两日内暴跌超过15%,而就在半年前,这家公司还因营收同比大涨三成被资本市场视为全球化标杆,荣耀与风险几乎一边砸在头上,冰火两重天的剧情来得猝不及防。

三项指控直击要害:关税、 供应链与补贴的灰色地带

美国国会信函中,安克创新面临三项核心指控,每一项都直击跨境电商的合规痛点。其一是“海关代码误分类”,调查文件显示安克被指在报关时采用错误的海关编码,从而规避部分应缴关税。这种操作若属实相当于直接降低了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形成价格优势。其二是“东南亚转运避税”, 更富争议的是安克通过东南亚国家转运商品到美国,绕过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加成——2023年安克曾公开表示通过东南亚优化供应链、推进市场多元化,但外界始终质疑这些“优化”背后有多少真实产能落地,多少是规避关税的“曲线救国”。

安克创新被点名,涉嫌非法避税!
安克创新被点名,涉嫌非法避税!

其三是“政府补贴不公平”, 信中明确提到安克在2023年获得中国政府至少1200万美元补贴,认为这使其能以低价策略冲击美国市场,损害本土企业竞争力。

这些指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财政部2025年6月的数据显示,当月海关关税收入达到272亿美元,创下单月历史最高纪录。“抓税收、盯合规”已成为美国的常态化操作。美国海关依托《施行与保护法案》展开的调查, 仅在2024年就发现超过4亿美元的未缴关税,其中2.5亿美元来自23家中国空壳公司。安克作为头部企业,自然成了更醒目的靶子。

安克的回应:在审查与信任间寻找平衡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安克创新的反应速度算得上迅速。公司很快发布声明, 表示已启动内部审查程序,并将聘请美国顾问协助核实相关事实与合规问题,承诺完成核查后向公众进一步说明。这种“积极配合”的姿态, 某种程度上是想稳住市场信心——毕竟对于依赖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品牌信任是立身之本。

但现实是这场调查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据了解,目前事件仍处于“敦促调查”阶段,美国商务部尚未正式立案。历史数据显示,类似案件的立案率仅为30%,且调查周期通常长达6至12个月。这意味着安克可能要在不确定中熬上大半年。只是资本市场的耐心明摆着有限, 消息传出后股价的暴跌,已经反映出投资者对合规风险的担忧——毕竟一旦坐实指控,轻则面临高额罚款,重则可能被限制市场准入,这对于营收大半来自美国的安克几乎是致命打击。

风暴背后的全球化困境:品牌光环与合规靶心

安克创新被推上风口浪尖,某种程度上是“树大招风”的必然。这些年, 它被视为“中国消费电子出海样本”,从一开始的移动电源、充电器,到现在的智能家居、机器人,产品线不断扩张,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光环之下 必然伴随更严苛的审视——美国本土企业早就对其低价策略虎视眈眈,指责其通过“灰色手段”抢占市场,而此次国会调查,或许正是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

说实在的,安克并非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2025年6月, 充电宝行业就曾因“热失控”问题引发大地震,罗马仕、安克等知名品牌被点名召回超120万台产品。其中安克美国市场更因19起火灾事故,召回了115.8万台充电宝。虽然公司当时认栽, 称“罪魁祸首是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但事件无疑让“品质标杆”的形象打了折扣。更早前, 2025年9月,网上流传的一组安克内部会议照片引发关注,照片显示公司去年奖金分红高达8亿元,年收入破百万人数达494人——南都湾财社记者向安克核实后确认图片属实。这些数字背后是公司的实力,也可能成为外界质疑其“低价倾销”的佐证。

AI与机器人:安克的下一张牌,还是转移视线的棋子?

就在合规风暴尚未平息之际, 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消息传来:安克创新在2025年9月中旬宣布全资成立深圳市安克汇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智能机器人研发、AI行业应用系统集成、3D打印服务等新领域。这家新公司还涉及货物进出口、家电研发,与安克现有智能家居产品线存在潜在协同空间。业内普遍解读,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工商注册,而是安克在AI与机器人赛道上的关键落子——早在风暴来临之前,它就已经为下一阶段增长布下这枚棋子。

安克的底气,来自长期的高强度研发投入。2024年, 公司研发投入达14.14亿元,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再增加近50%,累计拥有超过3900项知识产权,研发团队 至2600多人。虽然未单独披露AI具体投入, 但考虑到其在智能硬件、机器人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广泛布局,AI技术明摆着是其研发战略的核心。更关键的是人才储备:安克已从汽车与AI行业引入重量级角色——前小米自动驾驶负责人刘方加盟, 负责具身机器人团队;即便前小鹏AI负责人刘兰个川短暂离任,也在智能化方向留下了思路。这些动作,都指向一个清晰的信号:安克正在从“消费电子巨头”向“AI硬件玩家”转型。

万亿赛道的诱惑:全球AI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安克此时押注AI与机器人,无疑是看中了这片万亿级市场的潜力。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的预测, 全球人工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05.1亿美元增长到2034年的近1242.6亿美元,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高达22.16%。这个赛道正在经历从“家用主导”到“技术核心”的变革:早期扫地机器人等家用产品凭借普及度占据市场, 但因为市场成熟,“空间移动”和“人机交互”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上的投入引发轰动, 亚马逊通过Astro试水智能家居,日本厂商则专注于宠物机器人和陪护机器人领域——巨头们已经涌入,而安克的切入点显得别具一格:它不是实验室里的炫技派,而是“消费电子派”的代表,凭借在产品定义能力和供应链上的优势,走“更快商业化”的路径。

不过AI与机器人的高投入、长周期,也可能让安克面临新的挑战。研发投入的激增是否会影响短期利润?新领域的竞争能否复制消费电子的成功?这些疑问,或许会让资本市场对其转型之路保持观望。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合规风暴中,AI布局至少为安克提供了一个新的叙事角度——它不再只是“被调查的消费电子公司”,更是“积极布局未来的科技企业”。

合规生死线:出海企业无法回避的全球游戏规则

安克创新的遭遇,给所有出海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去, 许多企业依赖“成本优势+价格战”的路径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但因为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合规监管趋严,这种“野蛮生长”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查验力度持续升级, 从海关编码到供应链溯源,任何环节的“擦边球”都可能被放大成“违规行为”。安克此次事件中, “东南亚转运”和“海关代码”的指控,恰恰暴露了跨境电商常见的合规风险点——供应链的“多国布局”如果只是为了规避关税,而非真正的产能优化,到头来只会反噬自身。

更值得深思的是品牌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安克这些年被捧为“出海样本”,享受了光环,但也意味着更严苛的审视。美国议员在信中特别强调, “安克的定价策略可能对美国本土企业造成严重冲击,需要保护美国品牌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这背后既有贸易保护的逻辑,也有对“中国品牌崛起”的警惕。对安克而言, 这次风暴也许只是开始,未来如何在全球化运营中平衡合规与效率,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一边避免“低价倾销”的指控,将是长期课题。

从安克看中国品牌全球化:实力与敬畏缺一不可

安克创新的故事, 折射出中国品牌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困境:既有技术实力、供应链优势带来的高光时刻,也面临合规风险、地缘政治带来的重重挑战。数据显示,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安克一样走向国际市场,但“走出去”容易,“走稳”却很难。安克的案例证明, 研发投入和人才布局是硬实力,能让企业在技术赛道上抢占先机;但合规经营和品牌信任,才是软实力,决定企业能在全球市场走多远。

对于跨境电商企业 安克的教训有三点:其一,供应链布局不能只盯着“避税”,更要考虑“合规”,真实的产能落地和透明的运营逻辑,才是应对审查的底气;其二,政府补贴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也可能成为“不公平竞争”的把柄,需谨慎平衡;其三,品牌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敬畏,避免“树大招风”却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安克正在经历这场考验, 它的应对策略——积极配合调查、加速AI转型、强化合规体系,或许能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但无论如何, 全球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只有将合规融入战略,将信任视为生命线,中国品牌才能真正在全球舞台上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