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事故,车企出海能否破云而出
智能汽车如同新生儿,充满活力与希望。只是,近日安徽池州G0321德上高速发生的一起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如同晴天霹雳,让这股热潮瞬间降温。这不仅是对小米汽车的考验,更是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警醒。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汽车品牌可能面临整体性的信任考验。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并不高;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则更看重长期的技术积累与品牌声誉。

小米汽车发布会曾宣传 SU7 全系包含 AEB等16项主动安全配置,也引发公众关切:事故发生时,AEB 是否启动?小米回应称,“小米 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和紧急制动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 AEB 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 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 AEB 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这暴露了当前 AEB 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用户预期与实际功能间的差距。
这不仅是小米汽车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平衡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市场拓展时,必须跨越的挑战。归根结底,无论是机械硬件还是智能程序,其最终目的都应是服务于人的便利与安全。
事故引发的讨论焦点之一在于,智能驾驶技术在这场不幸中应承担多大的责任?今年3月份,小米方面透露,希望小米汽车在2027年能够官方正式出海。此次事件中“车门疑似无法打开”、“电池爆燃”等关键词被海外媒体着重报道,可能显著放大海外消费者对小米乃至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安全顾虑。
智能驾驶功能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卷”产品差异化、创新消费者体验的重点,渗透率还在不断提升。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数据,2024年1-1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 NOA 累计标配量达175万套,相较于2023年提升明显。
在更多关键的海外市场,针对智能驾驶的政策规则普遍严苛,涉及智能驾驶功能的技术规范、数据合规、道路测试、责任认定等多个层面。特斯拉的 FSD 辅助驾驶功能至今未能在欧洲广泛推广,即是例证。此次的小米 SU7 事故,预计将进一步加剧海外市场对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审视,可能对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出海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车企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沟通与信任建设。正如极氪等品牌已开始向国内消费者普及电动车门的机械应急开启方法,即是建立信任的举措之一。
4月1日晚,小米 CEO 兼创始人雷军发布微博,代表小米承诺“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这一表态,也显示出小米对于此次事故的重视。
在新能源汽车的出海征程中,中国车企需要不断优化产品,提升技术,同时也要学会应对各种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破云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这起事故,无疑给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正如小米CEO雷军所言:“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汽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