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在印度推出子品牌,是要与小米在电商市场争夺份额吗
OPPO在印度的子牌局:一场针对小米的电商狙击战?
印度手机市场最近又热闹起来了 OPPO悄咪咪地扔了颗重磅炸弹——要在当地推子品牌,专攻电商渠道。这消息一出,业界第一反应就一个字:小米。毕竟在这片土地上,小米的电商份额像块烫手的山芋,47%的占比让谁看了眼红。OPPO这波操作,明摆着是要跟小米在电商市场掰手腕,但问题来了这牌打得对不对?真能从小米嘴里抢到肉吗?
印度消费者变了:中端机成了香饽饽
先看看OPPO选的战场——电商,还有价格区间:1万到1.5万卢比。这可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数, CyberMedia Research的数据摆在那儿:2017年印度卖的手机里这个价位的占了38%,比2016年的24%直接涨了一大截。说白了印度老百姓也开始“消费升级”了不想只买便宜货,但又不愿花大价钱,中端机正好卡在他们心坎上。

OPPO的新品牌首席产品官李乐维说了句大实话:“过去六个月, 我们在线上年轻人里做了调研,他们要的就是外观好看、价格便宜、质量过得去、性能还行。”这哪是OPPO的调研结论,分明是整个印度年轻消费者的画像。小米这些年靠的就是这招,用高性价比+互联网打法,把印度年轻人迷得五迷三道。OPPO现在想复制,但晚了半拍吗?
小米的电商霸主地位,真能撼动?
说真的,小米在印度电商市场早就不是“外来者”了人家是土皇帝。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机整体市场份额31%,电商渠道更是高达47%。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每两台线上卖的智能手机里就有一台是小米的。OPPO新品牌直接冲这个区间来相当于在小米的地盘上挖墙脚,难度系数堪比虎口拔牙。
小米可不是吃素的。人家不光线上强,线下也在疯狂扩张。小米之家和优先伙伴方案搞得风生水起,OPPO过去靠线下渠道堆出来的优势,正在被小米一点点啃掉。更扎心的是OPPO前几年促销营销烧了太多钱,利润率被压得死死的,最近才想起来收缩渠道、降低佣金。小米呢?人家靠着生态链和规模效应,成本控制得明明白白,打价格战根本不怕。
OPPO的“双保险”:工厂+子品牌,能行吗?
OPPO这次学聪明了 没直接拿主品牌硬刚,而是搞了个子品牌,还专门在印度建了第二个工厂,搞PCB组装,产能5000万台。消息人士说这工厂的部分产能就给新品牌用,预计下月就要发布。这步棋叫“本地化生产”,好处很明显:质量可控,交货快,还能省掉进口关税和物流成本。小米前几天刚宣布在印度自建产能,OPPO这是跟着抄作业?
但问题来了工厂真能成为护城河吗?印度本地品牌Micromax当年也这么干过2014年推电商子品牌Yu,后来又杀到线下后来啊呢?惨败收场,现在都快没人记得了。Lava的Xolo品牌也是昙花一现,再说说被并回母公司。OPPO难道忘了这些前车之鉴?本地生产不是万能药,供应链、品控、渠道运营,哪一步踩错都可能翻车。
Realme的“前车之鉴”:OPPO的子品牌魔咒?
说到OPPO的子品牌,不得不提Realme。2018年4月, OPPO在印度推Realme,主打年轻市场,高性价比,后来啊2018年第四季度就占了8%的份额,一度冲进前五。这成绩够亮眼, 但Realme的成功有特殊性——当时印度中端机市场还没被完全垄断,小米的红米系列还没独立,OPPO给了Realme足够的自自主权和资源倾斜。
现在呢?2023年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小米的红米早就独立,专注电商,主打极致性价比,跟Realme正面硬刚。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 202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印度手机市场前五里除了三星,vivo、OPPO、小米、realme四个中资品牌占了四个,内卷到极致。OPPO再推子品牌,能复制Realme的奇迹吗?还是会被自己人“背刺”?
年轻用户的“颜价比”游戏,OPPO玩得转?
OPPO新品牌首席产品官说年轻人要“外观好看、 价格便宜、质量可靠、性能不错”,这其实就是“颜价比”——颜值+性价比的结合体。小米靠性价比起家,OPPO靠颜值和拍照打天下现在两边要互相渗透。但年轻人的喜好变得快啊, 今天觉得“外观好看”,明天可能就追求“性能拉满”,OPPO的子品牌能不能跟上这节奏?
举个例子, 2023年5月,Realme回归中国市场,CEO李炳忠说要做第一批5G手机,后来啊呢?市场反应平平。年轻人现在不光要5G, 还要快充、好屏幕、强芯片,OPPO的子品牌如果只停留在“外观好看”,恐怕很难打动见多识广的印度年轻用户。小米的MIUI系统、IoT生态,才是留住用户的真正杀招,OPPO在这方面短板明显。
电商渠道的“利润陷阱”,OPPO跳不跳?
OPPO新品牌限定电商渠道, 看似避开了线下的高成本,其实掉进了另一个坑——电商的“利润陷阱”。小米电商占比47%, 但那是靠规模效应和低毛利换来的,OPPO过去线下渠道佣金高、营销烧钱,现在转战电商,能不能把成本压下来?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 中国品牌在印度市场份额57%,但平均利润率只有5%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一半。
更麻烦的是印度电商平台的规则跟国内完全不同。Flipkart和亚马逊的抽成、物流费用、促销活动,哪一项都是吃成本的主。OPPO如果像小米那样, 把电商当成“走量渠道”,利润率恐怕会低到没法看;如果走高端路线,又跟“价格便宜”的定位矛盾。左右为难,这就是电商渠道的残酷现实。
小米的“线下反杀”,OPPO怎么接?
小米现在最让OPPO头疼的,不是电商,而是线下。小米之家在印度已经开了几千家,覆盖到三四线城市,OPPO靠线下渠道堆起来的优势正在被反超。OPPO的新品牌只做电商,等于把线下市场拱手让给小米,这步棋怎么看都像“拆东墙补西墙”。
2022年5月, 小米宣布在印度投资5000亿卢比建厂,扩大产能,一边加快线下渠道布局。OPPO呢?2023年4月28日宣布新工厂和子品牌,动作慢了半拍。线下渠道不是一天建起来的,需要时间、资金和本地团队,OPPO现在才想起来“补课”,是不是太晚了?
差异化策略:OPPO能避开小米的“锋芒”吗?
硬刚小米肯定没戏,OPPO得找差异化赛道。比如 印度年轻人喜欢拍照,OPPO可以主打“影像旗舰中端化”,用主品牌的影像技术下放,价格比小米旗舰低30%,但拍照体验更好。再比如 针对印度经常停电的痛点,做超长续航手机,充电速度比小米快一倍,这些才是能戳中用户痛点的差异化功能。
还有服务, 小米的服务体系在印度已经很成熟,OPPO可以学“海底捞式服务”——手机坏了24小时上门维修,免费贴膜,甚至帮用户清理手机垃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最能打动印度消费者。毕竟手机是耐用消费品,服务不好,再好的产品也留不住用户。
子品牌的“独立困境”:OPPO给够资源了吗?
Realme的成功, 离不开OPPO的“放权”——独立的团队、独立的产品规划、独立的营销预算。OPPO这次的新品牌,能不能给到同样的支持?如果还是用主品牌的团队来运作,换汤不换药,肯定没戏。印度市场竞争激烈, 子品牌需要“快鱼吃慢鱼”的决策效率,OPPO的层级太多,反应速度跟不上,很容易被对手抢了先机。
更关键的是OPPO能不能容忍新品牌“短期亏损”。小米当年在印度就是靠连续几年的价格战和亏损换市场份额, OPPO如果只想着“赚钱”,不肯投入,新品牌根本活不下去。手机行业是“赢家通吃”的游戏, 前几名拿走大部分利润,后面的只能喝汤,OPPO想分一杯羹,得做好“烧钱”的准备。
印度市场的“本土化陷阱”:OPPO真的懂吗?
印度不是中国,消费习惯、文化偏好、渠道规则,跟国内完全不同。OPPO的新品牌如果只是把中国市场的产品换个壳卖过去,肯定不行。比如 印度年轻人喜欢大屏手机,主要原因是喜欢看视频;对颜色敏感,喜欢鲜艳的配色;还有,印度人喜欢“分期付款”,手机价格高没关系,月供低就行。这些细节,OPPO真的研究透了吗?
Micromax的Yu品牌失败, 就是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产品设计照搬中国,价格定得比小米还高,营销方式又太“中国式”。OPPO的新品牌如果想成功,必须组建本地团队,让印度人来决策,用印度人喜欢的方式做产品、搞营销。不然很可能重蹈Micromax的覆辙。
到头来赢家会是谁?OPPO的“豪赌”值不值?
OPPO在印度推子品牌,跟小米抢电商份额,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赌赢了 能从小米嘴里抢到10%以上的市场份额,巩固印度市场前三的位置;赌输了可能又多一个失败的子品牌,浪费钱还砸了OPPO的招牌。但手机行业就是这样, 不进则退,OPPO不动,小米也会动,vivo也会动,与其被别人抢,不如自己主动出击。
不过OPPO要想赢,得先解决几个问题:子品牌能不能打出差异化?电商渠道的利润率能不能控制住?本地化运营能不能跟上?还有,能不能给够团队支持和资源投入?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这波“狙击战”,OPPO可能只是给小米“送人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