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代工厂营收超亿,逆袭上市后
从代工厂到纽交所:华米科技的逆袭与隐忧
2023年第四季度, 华米科技的财报显示销售额达到8500万美元,其中自有品牌Amazfit占比近九成。这个数字放在六年前,谁敢相信它只是个给小米代工的手环厂商?2016年营收15.56亿, 2017年20.49亿,2018年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代工厂到上市公司的蜕变, 可转头看看2024年的股价——0.95美元,比起发行时的11美元,缩水了九成。这场逆袭,到底是神话还是泡沫?
代工岁月:被小米“养大”的甜蜜与风险
2013年, 黄汪和小米搭上线,成立了华米科技。专给小米做手环,这条路走得意外顺遂。第一代小米手环发布13个月,出货量破千万。2016年,华米营收冲到15.56亿,其中92%来自小米订单。代工的日子像被喂饱的婴儿,不用愁订单,不用愁供应链,小米的生态链光环罩在头顶,华米活得滋润。

依赖小米的双刃剑:吃撑了也可能断粮
可代工的命脉攥在别人手里。小米让你吃撑了也可能随时断粮。华米心里明白,不能永远躲在小米背后。2015年,北京一场发布会,黄汪推出了Amazfit手环,这是华米第一次喊出“自有品牌”的名字。当时多少人笑话:给小米代工的,还想自己做品牌?
代工时期积累的技术和供应链成了华米的底气。小米手环的爆火让华米摸清了智能穿戴的门道:用户要什么?便宜、耐用、功能够用。这些经验后来全用在了Amazfit身上。
技术破局:从“组装厂”到“芯片玩家”
做品牌得有真家伙。华米把赚来的钱砸进研发,2019年研发费4.31亿,2020年5.38亿,2021年5.15亿。三年烧了近15亿,换来了什么?2018年,全球智能穿戴领域第一颗AI芯片“黄山1号”诞生。这颗芯片让Amazfit的心率监测、血氧检测精准度直接拉满,成了后来打市场的“杀手锏”。
收购不是“烧钱”,是补齐短板
华米还学会了“借力”。2019年收购多运动传感器公司Zepp, 补足了运动算法;2020年拿下了阿迪达斯旗下PEI核心资产,啃下了专业运动数据这块硬骨头。这些动作让Amazfit从“能用”变成了“好用”。
技术有了产品就能站住脚。2016年Amazfit赤道发售,这是华米自主品牌的第一步。当时用户反馈:这手环怎么和小米的像?黄汪说:“像就对了我们比小米更懂智能穿戴。”
性价比的“阳谋”:在巨头牙缝里抢市场
2016年的智能穿戴市场, 苹果、三星把持高端,Apple Watch基础版要549美元,中低端市场空得能跑马。华米瞅准了这个空档,Amazfit出海第一招就是“性价比”。
低价不是低质, 是“供应链魔法”
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共享了小米的供应链红利。同样的心率传感器,华米能比苹果便宜一半。Amazfit GTR 4上市时 海外博主Cam Bunton测评:150项运动追踪、防水、续航14天才卖229美元,苹果一半的价格,功能一点不输。这种“降维打击”让Amazfit在海外迅速圈粉。
国内市场也一样。华米手表把“运动健康”做到了极致:智能手表该有的功能有,专业运动手表擅长的它也不差。用户说:买它,不亏。
出海三板斧:从0到1的全球化玩法
做品牌得走出去。华米的出海路,走得比很多同行都野。
众筹不是“圈钱”, 是和用户谈恋爱
2020年4月,Amazfit在Indiegogo上搞了波大的:智能手环AmazfitX。没用干巴巴的参数,而是甩出动态场景图:跑步时手环怎么震动,游泳时数据怎么显示,睡觉时怎么监测心率。1.16万支持者,189万美金众筹金额,直接让Amazfit在海外出了圈。
睡眠耳机Zenbuds更绝。上线前先做用户调研,问他们“最讨厌睡眠耳机的什么”,答案几乎一致“戴久了疼”。华米据此优化了耳翼设计,众筹时直接打痛点:“戴一晚也不疼”。1.6万支持者,百万美金到手。众筹成了华米和用户对话的窗口,收集到的反馈全用在了下一代产品上。
渠道要“广撒网”,更要“精准捕鱼”
亚马逊是华米出海的第一站。没有盲目铺货,而是搞“表海战略”:针对不同用户推不同款。年轻人要时尚,就推彩色表盘、轻薄机身;中老年人要健康,就强调心率预警、血氧监测。84.99美元的那款月销破千,成了亚马逊上的“常青树”。
站稳亚马逊后 华米开始“撒网”:入驻沃尔玛、eBay,建独立站,产品卖到60多个国家。独立站上还玩起了“跳转游戏”:用户点一下图标,就能跳转到亚马逊或当地电商平台,流量哪里来就往哪里导。
社媒不是“发广告”, 是建“品牌部落”
TikTok上,华米是“早鸟”。别人还在发产品图,它已经甩出冲浪、爬山的酷炫视频,让用户觉得“戴Amazfit很酷”。还赞助极限赛事,用惊险画面刺激眼球,小众圈层流量直接引爆大众市场。
Facebook有116万粉丝, Instagram13万,华米在每个平台都玩“差异化”:TikTok搞年轻潮流,Facebook侧重健康科普。更狠的是建社群, 2400万用户组成了“Amazfit部落”,有人晒跑步数据,有人问睡眠问题,品牌方混在中间当“群宠”。UGC成了最好的广告,用户说“这手表好”,比品牌喊一百句都管用。
光环褪色:上市六年的“甜蜜烦恼”
2018年, 华米风光上市,纽交所敲钟时黄汪笑得合不拢嘴。可六年后的今天股价跌到0.95美元,市值缩水九成。2023年第三季度, 营收6.02亿,同比降了50.1%,虽然净利润297.5万,同比增了117%,但这是“增利不增收”的游戏——卖的产品少了卖得贵了。
去小米化:想摘掉帽子, 没那么容易
2021年,华米把名字改成“Zepp Health”,试图和小米划清界限。可消费者买账吗?2023年Q3, 华米给小米代工的出货量从410万台骤降到170万台,自有品牌也从170万台降到110万台。两头塌,华米卡在了中间。
“用户还是觉得这是小米的手环。”一位华米前员工吐槽, “想摆脱依赖,得拿出比小米更牛的东西,可现在Amazfit的高端产品,还没到那个份上。”
逆袭之后:华米需要讲一个“新故事”
从代工厂到上市公司, 华米用五年完成了逆袭,可上市六年的今天它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性价比打天下但低价策略能走多远?技术投入不小,但芯片、算法能不能撑起高端品牌?出海渠道铺得广,但本土化运营够不够深?
智能穿戴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842亿美元, 2029年要冲到2051亿,这个蛋糕够大,但分食者也多。苹果、 三星还在高端端着,华为、小米在后面追,华米如果想再杀出一条血路,得讲一个“小米代工厂”之外的新故事——或许是医疗健康,或许是跨界生态,或许是真的做出让全球用户“非买不可”的黑科技。
逆袭的故事还没结束,只是章节该翻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