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企业年营收超10亿,这是否意味着其出海市场又迎来了一款大卖产品
10亿营收的狂欢:小米生态链出海,真的大卖了吗?
当小米生态链企业年营收突破10亿的消息刷屏时很多人下意识觉得:又一个出海大卖诞生了。但仔细想想,数字背后的故事,可能远比“大卖”二字复杂。以Yeelight易来为例, 这家小米生态链里的智能照明玩家,2022年营收冲到10亿,海外市场连续三年两位数增长,产品卖到200多个国家,累计出货超8000万件。看起来像教科书式的出海成功,但细究下去,你会发现“大卖”的光环下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细节。
从青岛到全球:一个“照明黑马”的十年突围
2012年,姜兆宁在青岛成立了Yeelight。那时候智能家居刚冒头,物联网概念热得发烫,但没人能说清到底该做什么。青岛是家电重镇,海尔、海信扎堆,上下游供应链齐全,硬件开发资源像空气一样随时能吸到。更关键的是姜兆宁和合伙人刘达平都在物联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技术底子厚实。他们没选当时最火的智能路由器, 也没碰已经红海的智能电视,偏偏盯上了照明——一个看似传统,却藏着巨大变革可能的行业。

2013年, 带着产品原型Dmo和计划书,姜兆宁闯进美国HAX孵化器,拿到了10万美元天使投资。这是Yeelight第一次“出海”,虽然只是小步试探,但种子已经埋下。2014年, 小米和顺为资本抛来橄榄枝,100万美元A轮融资到位,Yeelight正式成为小米生态链一员。小米的渠道和品牌光环像助推器,让Yeelight在国内市场迅速站稳脚跟。2016年,营收直接从几千万飙到1.5亿,成了照明行业里杀出来的“黑马”。
出海:不是“借船出海”, 是“造船出海”
2018年,Yeelight正式把目光投向海外。很多人以为它会走“小米模式”——靠小米在海外的渠道快速铺货。但Yeelight偏不它选择“产品先行”。印度市场是第一站, 当时小米在印度已经建起成熟的供应链网络,物流、渠道、品牌信任度都不错,Yeelight借这股东风,很快把产品卖到了印度用户手里。但这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欧美主流市场。
欧美用户对智能照明的需求,和国内完全不一样。他们要的不是“亮就行”,而是“个性”和“体验”。Yeelight的魔方智能灯「Smart Cube Kit」就是针对这个痛点设计的。模块化设计能DIY不同形状,用户可以自己涂鸦定制灯光效果,还能同步音乐、游戏和屏幕动态。2024年3月, 这款产品在Indiegogo上线,基础版114美元,标准版198美元,到头来1320名用户支持,众筹金额30.4万美元。这个数字不算惊天动地,但足够说明:欧美用户愿意为“好玩”的智能产品买单。
生态合作:不是“单打独斗”, 是“借力打力”
智能照明不是孤立的,得融入更大的智能家居生态。Yeelight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它没想着自己建一套封闭系统, 反而积极和海外主流智能平台合作:Google Assistant、Amazon Alexa、Apple HomeKit、三星SmartThings……2024年上海AEW展会上,Yeelight直接和三星搭联合展台,宣布接入SmartThings升级服务。这一步棋,让它成了三星智能家居生态链里的一员,借三星的渠道和用户基础,快速打通了海外市场壁垒。
这种“互联互通”的模式,让Yeelight的产品有了更多入口。用户买三星智能音箱, 可能顺手就会配个Yeelight灯泡;用Apple HomeKit的用户,也能通过Siri控制Yeelight的灯光。这种生态协同带来的增长,比单纯靠自建渠道要快得多。
社媒和私域:流量来了怎么留住?
出海品牌最头疼的是:流量从哪来?来了怎么转化?Yeelight的打法是“社媒拓新+私域运营”。Facebook、Youtube、Ins、Reddit、TikTok,能铺的社媒平台全铺开了。数据显示, 2024年9月,Yeelight独立站访问量22万,其中自然流量占了53.86%,付费搜索只有1%。这说明品牌靠内容吸引来的流量更多,而不是砸钱买广告。
Youtube上,Yeelight和不少腰尾部博主合作,拍创意短视频。有个视频里 博主把Yeelight灯泡和游戏机连接,灯光因为游戏场景变化,打怪时灯闪红,过关时灯变绿,评论区一堆“太酷了求链接”。这种强互动、高趣味的内容,比硬广管用多了。TikTok上, 他们搞“灯光秀挑战”,用户用Yeelight灯拍创意视频,带#yeelightfun标签,最高的一条视频播放量破了500万。这些内容不仅带来流量,还让品牌成了“潮玩”符号,吸引了年轻用户。
流量来了怎么变成订单?Yeelight把独立站当成“流量池”,把各个渠道的用户沉淀到私域。独立站上,用户被分成三类:增量用户、半存量用户、存量用户。增量用户还没买过 就推送Giveaway活动,让他们免费体验;半存量用户浏览过但没下单,就发新品信息和优惠券刺激;存量用户买过就推延伸产品,比如买了灯泡的,再推荐智能灯带,复购率提高了不少。
10亿营收的背面:大卖?没那么简单
看到Yeelight 10亿的营收,有人欢呼“小米生态链又一个大卖”。但冷静想想,营收高真的等于“大卖”吗?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琢磨。
第一,对小米生态的依赖有多深?早期Yeelight确实靠小米渠道快速起量, 但2021年创始人刘达平就公开说要降低对小米渠道的依赖,加大自营占比。这说明什么?说明小米生态是“助推器”,不是“永动机”。真正的大卖,得有自己的“护城河”,而不是永远靠别人带流量。
第二,本土化够彻底吗?Yeelight在欧美市场做了本土化, 比如请本土设计师、设分公司,但这些细分需求?还是只是“中国式智能”的海外版?这得打个问号。
第三,市场渗透率到底有多高?全球灯具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836亿美元,智能照明占比多少?Statista说年复合增长率3.67%,但基数不大。Yeelight卖得再好,在全球智能照明市场里份额能排第几?飞利浦、 Philips Hue这些老牌玩家,早就在欧美市场深耕多年,Yeelight想真正“大卖”,得从它们嘴里抢份额,这难度可不小。
长期主义:研发投入和专利护城河
要想真正“大卖”,产品力是根基。Yeelight每年砸8%-10%的营收搞研发,这个比例在制造业里算很高了。截至目前,500多项已发布专利,300多项授权专利,产品拿过德国IF奖、红点奖、IDEA奖。这些数字背后是“长期主义”的坚持。
但研发投入和专利,能不能转化成市场竞争力?2018年Yeelight出海时 创始人姜兆宁就说:“未来3到5年,大部分灯都应该是智能的,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五年过去了智能照明确实在增长,但普及速度没想象中快。用户愿意为智能灯多付多少钱?当价格战打起来Yeelight的高研发投入会不会变成负担?这些都是未知数。
大卖?或许只是“开始”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小米生态链企业年营收超10亿,是不是意味着出海又迎来一款大卖产品?Yeelight的案例告诉我们,10亿营收是后来啊,但“大卖”是过程,不是终点。
它证明了中国供应链的优势, 证明了好产品能在海外市场立足;但它也面临生态依赖、本土化深度、市场壁垒等挑战。真正的“大卖”,不是数字上的突破,而是品牌能不能在用户心里扎根,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里持续增长。
小米生态链里Yeelight不是唯一一个出海的企业。华米科技、石头科技……每家都有自己的故事。10亿营收的狂欢背后藏着中国品牌出海的机遇,也藏着未知的挑战。大卖与否,时间会给出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