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资的智能乐器,年销过亿
谷歌趋势里藏着的乐器革命:智能设备凭什么年销过亿?
谷歌趋势搜索“smart instrument”显示, 过去12个月,全球范围内对该品类搜索热度在46-100的区间波动嗯。这个数字不算炸裂, 但结合“乐器”这个传统行业,突然蹿升的搜索曲线像根扎进老树干的新芽——有点突兀,又带着点势不可挡的劲儿。
2017年,视感科技拿到小米科技、顺为资本和真成资本联合投的1200万元A轮融资。消息传出来时圈内人嘀咕:“小米这是要跨界玩音乐?”没人想到, 这家刚成立两年的公司,后来会带着它的智能吉他、尤克里里把“乐器消费化”这个词砸进市场年销过亿的实打实成绩里。

辍学小子做的“玩具”, 让音乐老师坐不住了
2014年,在美国留学的张博涵看着实验室里的传感器和代码,突然冒出个念头:“吉他能不能像手机一样智能?”他导师摇头:“乐器是艺术,不是电子产品。”家人更反对:“好好的博士不读,跑去造玩具?”张博涵直接辍学回国,在北京租了间小办公室,拉着几个工科生捣鼓起了“会发光的吉他”。
2015年7月,第一款Poputar智能吉他上线。琴颈里嵌了LED灯带,连手机APP,灯带跟着谱子亮,零基础的人真能三分钟弹完《小星星》。但传统音乐人嗤之以鼻:“这是毁音乐!”有吉他老师私下说:“学生拿着智能吉他来上课,连基本音阶都记不住全靠灯带提示,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争议归争议,市场用销量说话。2016年智能尤克里里发布, 在小米众筹上线1小时就卖了1000台,12小时突破6000台——平均每7秒卖出一台,239万的销售额直接刷新乐器众筹纪录。视感科技创始人张博涵后来在采访里笑:“那些说我们毁音乐的人, 后来不少成了我们的用户,主要原因是他们发现,真的能让‘手残党’弹出歌啊。”
从“智商税”到真香:智能乐器踩中了哪几个风口?
Z世代不练琴, 但愿意“玩音乐”
2024年TikTok上有个视频火了:个头比普通钢琴小一半的智能键盘,用户一弹,琴键上的RGB灯跟着旋律闪红蓝紫,搭配节奏卡点,像在开个人灯光秀。这条160万播放的视频评论区,00后留言:“原来弹琴可以这么酷?”“我妈再也不会说我玩物丧志了主要原因是我在‘学音乐’!”
视感科技团队早就看透了这届年轻人的心思。他们调研发现,15-30岁的群体里90%的人“想学乐器”,但80%的人“坚持不过一个月”。传统乐器太枯燥, 五线谱像天书,和弦按到手指抽筋——年轻人没耐心磨,但他们愿意为“酷”“好玩”“能快速出成果”买单。
所以他们的产品设计逻辑很简单:把“学乐器”变成“玩音乐”。智能吉他把复杂的乐理拆成“主音+节奏+和弦”三个模块, 用户跟着APP里的游戏化课程闯关,通关就有虚拟勋章,还能分享到社交平台。有用户反馈:“以前练吉他是为了装文艺,现在是为了在朋友圈晒‘今日通关《晴天》’,居然坚持了半年。”
小米不只是投资人, 更是“流量合伙人”
2017年拿到小米投资后视感科技的产品第一次出现在小米众筹页面。雷军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在这里有了新注解——小米不仅给了钱,更给了流量和渠道背书。
智能尤克里里在小米众筹的战绩,直接让品牌在年轻人里出圈。但更绝的是后续的“全球渠道布局”。线上, 亚马逊、自有官网覆盖欧美、东南亚;线下和海外音乐潮牌店合作,把智能吉他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连着iPad,顾客可以当场体验“三分钟弹唱”。有美国经销商反馈:“以前卖传统吉他, 得靠老师推荐;现在放台智能吉他,年轻人自己上手玩,当场下单率能到40%。”
2024年,视感科技营收过亿,同比增长100%。这个数字背后 是小米生态链的加持,也是他们抓住了“中国智造出海”的船票——中国占全球乐器产量50%-70%,但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的标签。智能乐器用科技赋能,把单价几百元的传统吉他,卖到了上千元的高端区间,利润率直接翻倍。
年销过亿之后 智能乐器的“甜蜜烦恼”
被资本催熟的赛道,藏着多少“伪需求”?
智能乐器火了模仿者一窝蜂涌进来。2023年, 市面上突然冒出十几个“智能乐器”品牌,有的直接复制LED灯带+APP的模式,价格打到视感科技的一半。资本也跟着躁动,2024年Q1,智能乐器赛道融资事件同比激增200%。
但问题来了:用户买了之后真的在学音乐吗?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智能乐器购买后30天内的退货率高达25%,主要原因是“玩几次就闲置了”。有业内人士尖锐指出:“这玩意儿就是个‘音乐玩具’,不是乐器。买回去新鲜感过了和家里的跑步机没区别。”
视感科技也遇到了这个瓶颈。2024年他们做过用户调研,发现60%的智能乐器用户,平均每周使用时间不足1小时。张博涵在内部会上说:“我们不能只做‘入门玩具’,得让用户从‘会弹’到‘想弹’,再到‘持续弹’。”于是团队开始加码内容——和音乐平台合作上线热门歌曲课程, 加入AI功能,能实时纠正指法错误,甚至能根据用户的演奏习惯推荐曲目。
传统乐器巨头终于醒过来了
2024年夏天 雅马哈、吉普森这些老牌乐器厂商,突然集体推出“智能系列产品”。雅马哈的智能吉他内置了AI教学系统,吉普森的智能钢琴能识别用户的情感力度,自动调整音色。价格比视感科技贵30%-50%,但背靠几十年的品牌积淀,专业音乐人买账了。
这场“围剿”让视感科技感到了压力。但他们有自己的底气——更懂年轻用户。传统厂商做智能产品, 总带着“专业”的傲慢,功能堆砌但体验笨重;视感科技从创立起就盯着“小白用户”,界面设计像手游,课程设置像短视频,连充电口都用了现在年轻人最熟悉的Type-C。
2024年双11,视感科技和雅马罕在亚马逊上正面交锋。后来啊视感科技的智能吉他销量是雅马哈智能款的两倍,用户评价里反复出现:“太适合新手了”“教程太有趣了”。张博涵后来:“传统乐器拼的是工艺和音色,但智能乐器拼的是‘谁能让音乐更亲民’。”
当乐器变成“消费电子”,下一个风口在哪?
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 2023年全球电子乐器市场规模6.97亿美元,2031年预计到8.5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58%。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高,但拆开看会发现,增长全部来自“智能品类”——传统乐器销量反而连续三年下滑。
智能乐器的终极目标,或许不是“替代传统乐器”,而是“让没想过学乐器的人开始学”。就像智能手机没消灭相机, 但让更多人开始拍照;智能乐器没消灭吉他,但让更多人在地铁上、宿舍里随手就能弹出一段旋律。
视感科技现在的野心,不止于“卖乐器”。他们和音乐平台合作, 用户弹奏的数据能反哺歌曲推荐;和社交平台打通,弹奏的视频能直接生成带特效的短片;甚至和游戏厂商联动,把乐器演奏变成游戏里的“技能键位”。张博涵说:“我们想做的是‘音乐生态’,而不仅仅是乐器。”
站在2024年的节点回看, 2014年那个辍学造吉他的小子,或许真的踩准了一个时代的脉搏——当科技足够“懂”人,当学习足够“好玩”,当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一场关于“如何听音乐、玩音乐”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