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usell的数字钱包功能何时在东南亚地区推出
Carousell的数字钱包野心:东南亚二手交易的钱包革命来了吗?
2012年, 三个新加坡大学生简直像让现代人用算盘算账一样别扭。直到今年5月,Carousell终于憋了个大招:数字钱包CarouPay。消息一出, 行业炸了锅,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冷眼旁观,这钱包到底能不能成为Carousell的“救命稻草”?东南亚用户买账吗?
从“新加坡试点”到“七国扩张”:CarouPay的时间表藏着什么玄机?
Carousell联合创始人奎克·苏瑞在内部信里说得挺实在:“CarouPay先从新加坡开始,下个月就能用。”这话听着简单,可新加坡只是东南亚的“模范生”,其他国家的市场环境能一样吗?翻翻Carousell的发展史就知道,这家公司在扩张路上踩过不少坑。2017年进入印尼时 愣是主要原因是本地支付习惯没摸透,用户增长率慢得像蜗牛,直到2019年和本地支付公司DOKU合作,才慢慢缓过来。

这次CarouPay要一口气铺到7个国家, 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每个国家的现金使用率、银行账户普及率、用户对数字支付的信任度,都得单独拿捏。奎克说会和东南亚本地支付公司合作,可具体跟谁合作?合作深度到哪一步?这些细节藏着关键。要知道, Grab和Go-Jek的支付业务之所以能打,就是靠深度绑定本地生态,Carousell一个做二手交易的,想靠一个钱包撬动七国市场,难度不亚于让猫学会游泳。
时间表里还有个细节:CarouPay现阶段不会独立成App,只嵌在Carousell应用里。这操作看似稳妥,实则是把双刃剑。好处是用户不用额外下载,降低使用门槛;坏处呢?钱包功能被“锁”在二手交易场景里想发展成通用支付工具?难。看看隔壁GrabPay,早就绑定了外卖、出行、购物,甚至还能交水电费。Carousell要是想靠CarouPay当“支付入口”, 光靠卖二手可不够,得先把钱包从“交易工具”变成“生活工具”,这中间的鸿沟,可不是加个二维码就能填上的。
AI加持+无缝交易:CarouPay能不能解决“信任老大难”?
二手交易最头疼的是什么?信任。买家怕买到假货,卖家怕收了钱不发货。Carousell之前想靠“验货宝”解决问题,可覆盖范围有限。这次CarouPay直接把支付流程“锁死”在平台内, 买家付钱钱先到Carousell账户,确认收货后才打给卖家,按道理讲能减少纠纷。可实际操作中,坑一点没少。去年底, 马来西亚有个用户在Carousell上买了部二手手机,付完款卖家玩消失,Carousell客服拖了三天才介入,再说说只退了80%的钱。
这种事要是多了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直接崩塌。Carousell得想清楚:CarouPay是“信任补丁”还是“生态闭环”?要是只做个支付通道,不配套完善的风控和纠纷处理机制,这钱包跟摆设没两样。
更逗的是Carousell还给CarouPay配了个AI“助手”。用户对着房间拍张照,AI能识别出哪些东西能卖,还能自动生成商品描述。这功能听着挺酷,可实际体验呢?去年测试时有位新加坡用户拍了堆杂物,AI把他的旧袜子识别成“限量款潮品”,闹了个大笑话。技术这东西,半桶水比没桶水更凶险。Carousell要是真想靠AI提升体验,得先把“识别准确率”和“用户隐私”这两道坎迈过去。要知道, 东南亚用户对数据敏感得很,2022年印尼就爆过某电商平台滥用用户数据的丑闻,Carousell敢保证AI摄像头拍到的数据不会被“二次利用”?
Grab和Go-Jek的“地盘”:CarouPay能杀出血路吗?
东南亚数字支付市场早就不是蓝海了。Grab有GrabPay, Go-Jek有Go-Pay,再加上Shopee的ShopeePay,三大巨头把持着大部分用户。2022年数据显示, GrabPay在东南亚的月活用户超过5000万,覆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7国,连线下便利店、菜市场都能扫码。Carousell这时候杀进来凭什么让用户换钱包?有人说“我是Carousell老用户,交易时用CarouPay方便”,可方便能抵得过“支付习惯”吗?多少人手机里就装了GrabPay,连点外卖都用它,突然让他为了买个二手电饭煲下载个新钱包?用户可不傻。
更扎心的是Carousell的用户画像和Grab、Go-Jek的重合度并不高。Grab和Go-Jek的用户多是打工人、 年轻人,日常高频场景是打车、买咖啡;Carousell的核心用户是学生和家庭主妇,主要场景是卖闲置、淘便宜货。这两拨人支付习惯天差地别——前者愿意为“方便”换支付工具,后者可能更信“现金交易”。2021年菲律宾央行报告显示,菲律宾仍有40%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现金交易占比超过60%。Carousell想靠一个数字钱包啃下这些市场,怕是低估了“现金文化”的根深蒂固。
独角兽的“支付焦虑”:不推钱包等死,推了钱包可能找死?
Carousell为什么急着推数字钱包?说白了是“焦虑症犯了”。作为东南亚二手交易独角兽,估值11亿美元,可钱袋子并不宽裕。2021年那轮1亿美元融资后STIC Investments领投,可资本市场的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2022年全球加息潮下东南亚融资额缩水了30%,二手交易赛道更是遇冷。Carousell要是再不把“交易闭环”握在手里投资人可能就要用脚投票了。毕竟 用户在平台上看中商品,转头去GrabPay付了款,Carousell连口汤都喝不上,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生意,谁愿意干?
可焦虑归焦虑,现实更骨感。数字钱包是个“烧钱”的活儿。技术开发、市场推广、合规成本……哪样不要钱?Carousell2022年营收据传只有8000万美元,而Grab每年在支付业务上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以Carousell的体量,想和巨头拼烧钱,无异于“蚂蚁撼大树”。更麻烦的是东南亚各国对数字支付的监管越来越严。印尼要求支付公司必须本地银行控股, 泰国要求用户实名认证率达到95%……Carousell要是没摸清各国的监管红线,CarouPay还没铺开,就可能被“一刀切”叫停。2023年4月, 越南就主要原因是“反洗钱不力”叫停了两家支付公司的业务,这种前车之鉴,Carousell能不警惕?
从“卖货”到“卖服务”:CarouPay能不能Carousell的第二曲线?
说到底,Carousell推数字钱包,赌的是“第二增长曲线”。二手交易的天花板太低了 东南亚二手电商市场规模2023年也就50亿美元,还不到Shopee的十分之一。Carousell要是想突破估值瓶颈,必须往“服务型平台”转型。数字钱包就是个好抓手——用户存钱在CarouPay,就能衍生出理财、信贷、保险服务。
想想看, 一个大学生在Carou卖了旧手机,赚了500块存在钱包里Carousell能不能给他推荐个“零钱理财”?一个家庭主妇卖了闲置家具,想买个新的,能不能给她提供“分期付款”?这些服务一旦做起来 Carousell就不再是“二手跳蚤市场”,而是能和Grab、Shopee掰手腕的“超级App”。
理想很丰满,现实可能一地鸡毛。Carousell有金融牌照吗?懂风控吗?2022年,某东南亚二手平台想搞“分期买二手”,后来啊坏账率高达15%,直接亏到裁员。Carousell要是没做好风险控制,CarouPay可能变成“烫手山芋”——用户存钱丢了算谁的?平台卷款跑路了谁来管?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的“第二曲线”可能变成“死亡曲线”。
CarouPay到底能不能成?没人能给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东南亚数字支付的大戏,才刚刚开场。Carousell的这场“钱包冒险”,要么杀出一条血路,要么沦为行业笑柄。而用户,永远只会为“真正有用”的工具买单。至于CarouPay能不能成为那个“有用”的工具,时间会给出答案。只是 这场赌局里Carousell押上的,可不只是数字钱包,还有它作为“东南亚二手交易之王”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