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9年东南亚电商市场发展趋势有哪些特点

东南亚电商:从“狂奔突进”到“精耕细作”的十字路口

东南亚电商市场这几年像个坐上火箭的年轻人, 2015年规模还只有55亿美元,转眼2018年就冲到2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2%——这数字让全球投资人眼红。但2019年画风突变, 不再是单纯“跑马圈地”的时代,巨头、初创企业、政策、消费者,各方势力在这片热土上较劲,每一步都踩在机遇与风险的平衡木上。

移动端统治下的“体验雷区”

泰国电商市场的移动端交易占比92%, 越南85%,印尼80%——这些数字像块巨石压在从业者心头:移动端就是东南亚电商的命门。但谁也没想到,命门背后全是雷区。2019年Q1, 印尼电商平台Gojek做了一次用户调研,后来啊吓出一身冷汗:43%的消费者主要原因是页面加载超过3秒直接关掉APP。更扎心的是 越南消费者对“支付失败”的容忍度低得可怜,Shopee的数据显示,支付环节每多1步流失率就增加15%,2019年Q2他们砍掉3个支付冗余流程,转化率硬是提升了12%。

2019年东南亚电商市场发展趋势预览
2019年东南亚电商市场发展趋势预览

别以为把APP做得“够快够炫”就万事大吉。东南亚的网络基础设施像个醉汉,今天东倒明天西歪。新加坡4G覆盖率95%,但印尼农村地区可能连3G信号都时断时续。2019年4月, Lazada在印尼苏门答腊岛搞“乡村电商日”,后来啊当地网络卡得图片都加载不出来当天销售额比预期低了30%。后来他们学乖了提前在当地部署缓存服务器,才把损失补回来一半。

社交电商:“种草”容易, “拔草”难

东南亚人爱社交,Facebook、Instagram用户加起来超过3亿,社交电商的火种早就埋下了。但2019年风向变了大家发现“光看买”和“真掏钱”是两码事。越南本土社交电商Tiki Live在2019年2月搞了场“美妆直播”, 请了当地网红站台,观看人次破10万,但实际转化率只有2.3%——这比中国电商直播动辄5%-8%的转化率差远了。

问题出在哪?东南亚消费者更信“熟人推荐”。菲律宾社交电商Zalora做过测试:KOL带货的转化率3.5%,但用户社群里的“素人分享”转化率能到6.8%。2019年Q3, Zalora把预算从KOL转向社群运营,每个社群配了10个“种子用户”,专门发真实购物体验,复购率直接提升了18%。反观那些硬砸钱请KOL的平台,钱花了声量有了但钱包却没打开。

本土平台与巨头的“巷战”

Lazada、 Shopee像两个巨无霸,在东南亚电商市场占着60%的份额,但本土平台Tokopedia、Bukalapak可没打算躺平。2019年Q3的数据显示, Shopee在越南市场份额32%,Lazada28%,本土Tiki咬着15%——这15%就是本土平台的“命根子”。Tokopedia的打法很“土”但有效:2019年开斋节前, 他们和印尼本土物流公司JNE深度合作,把配送时效从5天压缩到2天硬是从Lazada手里抢回5%的市场份额。

巨头的钱多,但本土平台更懂“本地味”。印尼有1.8亿穆斯林,开斋节、宰牲节是消费高峰。Tokopedia2019年4月推出“清真商品专区”, 专门卖符合伊斯兰教规的食品、化妆品,销量比Lazada的同板块高出20%。Lazada后来才反应过来但已经慢了半拍——在东南亚,有时候“本地化”比“资本化”更重要。

电商税:悬在头上的“合规刀”

2019年,东南亚各国政府突然对电商“伸手”了。泰国7月1日正式实施电商增值税,规定年交易额超过180万泰铢的卖家必须交7%的税。后来啊呢?泰国小型卖家退出率15%,但Lazada主要原因是提前合规,市场份额反而提升了3%。这像极了“大鱼吃小鱼”的戏码——合规成本对小卖家是巨石,对巨头却是门槛。

印尼更绝,要求所有在线商户必须有税务识别号。越南电商Tiki的CEO在2019年的一场行业会上抱怨:“合规成本比营销成本还高!”但危机里藏着机会。Tiki2019年提前半年帮入驻商家办理税务号, 还补贴了30%的合规费用,后来啊新增商家数量比2018年暴涨40%。这说明,政策不是洪水猛兽,提前布局就能把危机变成商机。

下沉市场:巨头与“土老板”的贴身肉搏

东南亚的二线城市和农村,就像未被开垦的金矿。数据显示,这些地区的电商渗透率不足20%,农村更低。但2019年,巨头和本土“土老板”在这里打得不可开交。Shopee在印尼泗水推出“乡村站长计划”, 招募当地村民当代理,帮老人下单、教年轻人用APP,渗透率直接提升了25%。这些“土站长”比APP更懂村民——他们会用解释“包邮”,还会帮村民试穿衣服再决定要不要退。

马来西亚电商Lelong的打法更“野”。他们没建APP,而是和当地杂货店合作,线下代收点覆盖2000个村庄。村民下单后可以去杂货店取货,还能用现金支付。2019年,Lelong的农村订单量增长了35%,比线上投放广告的转化率高出一大截。下沉市场不是靠补贴就能拿下的,得让消费者觉得“这事跟我有关系”。

支付生态:从“现金为王”到“数字突围”

东南亚人爱现金, 越南、印尼的现金交易占比还有60%。但2019年,数字支付杀出了一条血路。GrabPay在印尼推出“先买后付”, 用户不需要绑定信用卡,下个月发工资再还款,后来啊用户量半年内暴涨50%。Lazada更狠, 推出“钱包支付”,用户余额能直接抵扣,还能积分换商品,2019年复购率提升了15%。

但数字支付不是万能药。菲律宾消费者对电子钱包的信任度只有30%,很多人觉得“钱在手机里不平安”。新加坡电商Qoo10想了个招:推出“现金支付+积分”模式, 用户线下付现金,系统自动给积分,积分能当钱花。2019年,Qoo10在菲律宾的支付转化率提升了10%,证明“新瓶装旧酒”有时候比纯数字更有效。

巨头垄断下的“创新窒息”困局

Lazada、 Shopee的体量太大,让初创企业喘不过气。2019年, 印尼电商Bukalapak想融资 生鲜业务,后来啊投资人问:“你们和Lazada比有什么优势?”一句话问得哑口无言。后来Bukalapak转向“细分赛道”, 专注高端生鲜,只做有机蔬菜和进口水果,2019年营收反而增长了80%。

巨头垄断会扼杀创新吗?未必。越南母婴电商Babymart的故事证明:小平台也能在巨头眼皮底下跳舞。2019年, Babymart发现越南妈妈对“奶粉溯源”需求强烈,于是和新西兰牧场合作,每罐奶粉都带溯源二维码,价格比Lazada贵10%,但妈妈们愿意为“放心”买单。2019年,Babymart的复购率达到了6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倍。

2019年的东南亚电商,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巨头在砸钱补贴,本土平台在死磕本地化,政策在划下红线,消费者在用脚投票。谁能在这场混战中找到平衡点,谁就能笑到再说说。但有一点很清楚: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精耕细作才是王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