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能否复制中国电商新零售的日常普及现象

东南亚电商:复制中国神话还是另起炉灶?

东南亚电商市场这几年热闹得像过年, 阿里、腾讯、京东这些国内巨头扎堆进去,连带着“新零售”这个词也被翻来覆去炒。很多人盯着中国电商的崛起史, 觉得东南亚简直就是照着剧本演——移动支付普及、物流网络扩张、消费者从线下往线上挪。可问题是剧本可以抄,但演员不一样,观众口味也不一样。东南亚真能复制中国电商新零售那种“日常普及”的状态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从淘宝到来赞达:历史经验的甜蜜陷阱

2003年淘宝干翻eBay的时候,没人想到中国电商会变成今天这样。支付宝解决了信任问题,菜鸟网络把物流成本压到8%以下双11把购物节刻进国人DNA。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电商从“新鲜玩意”变成“日常必需”。现在看东南亚, 阿里巴巴2016年重金砸进来赞达,腾讯扶持Shopee,京东牵手Tiki,看起来像极了当年淘宝、京东、三国杀的翻版。

电商“新零售”在中国成为日常 东南亚是否可以复刻?
电商“新零售”在中国成为日常 东南亚是否可以复刻?

但细节魔鬼藏成了移动电商的主力军。东南亚呢?2023年印尼智能手机渗透率是65%, 泰国58%,菲律宾52%,数据看着不错,但问题在于:这些用户真的准备好为“新零售”买单了吗?来赞达搞了几年,月活用户1.6亿,但转化率只有中国头部平台的1/3——用户愿意刷,但不愿意买。

新零售的“水土不服”:当二维码遇上现金社会

新零售在中国能火,核心是“无缝连接”。你在线上下单, 半小时内外卖送到家;你在Hema超市扫码,菜直接送到厨房;你在星巴克用支付宝点单,不用排队。这套体验依赖两个基础:移动支付普及率和即时物流网络。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覆盖了90%以上的线上交易,东南亚呢?印尼无银行账户人口超40%, 越南现金交易占比仍达65%,就算有GrabPay、DANA这些钱包,用户习惯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更麻烦的是线下体验的错位。中国消费者逛Hema,是为了“即买即走”;东南亚消费者逛商场,是为了“周末社交”。曼谷的Siam Paragon周末挤满年轻人,他们不是去买东西,是去拍照、喝奶茶、和朋友聊天。你把Hema模式搬过去,搞个“扫码30分钟送达”,人家可能觉得:“我为什么要急着回家?商场空调多凉快。”Pomelo Fashion创始人David Jou就说过:“东南亚用户在线上浏览后 更愿意去线下门店摸面料、试穿,这是中国消费者没有的耐心。”

垂直电商的春天:中国“过气”模式在东南亚翻红

在中国,垂直电商早就被“综合平台”按在地上摩擦。唯品会卖不动了聚美优品退市了连当当网都成了卖书的“小透明”。但在东南亚,垂直电商活得挺滋润。印尼的时尚电商Zalora, 2023年营收增长35%,复购率比Shopee高18%;泰国的生鲜平台Mango Six,靠着“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模式,在曼谷开了50家门店。

这背后是消费阶段的差异。2011-2013年中国电商爆发时用户需求是“能买到就行”,所以淘宝、京东这种“万能货架”赢了。东南亚现在呢?印尼中产阶级每年收入增长12%,他们对品质、品牌有要求,但综合平台上的假货、同质化商品让他们头疼。Zalora只卖时尚品类,能集中供应链做独家品牌,还能提供专业穿搭建议——这是Shopee给不了的。aCommerce首席营销官Sheji Ho说:“在东南亚,垂直电商不是‘补充’,是‘刚需’。”

物流魔咒:比中国高3倍的履约成本如何破局

中国电商能把物流成本压到8%,靠的是“菜鸟网络+海量包裹”的规模效应。每天上千万单,分摊到每个包裹,配送成本能压到5块钱以内。东南亚呢?印尼有1.7万岛屿, 物流网络像蜘蛛网,雅加达到泗水的包裹要3天成本占订单金额的18%;越南河内到胡志明市,物流时间要5天成本占比22%。京东在泰国建了3个自建仓,把配送时间从7天压缩到2天但履约成本还是中国的3倍,根本赚不到钱。

更头疼的是“再说说一公里”的混乱。曼谷的摩托车快递员能闯红灯逆行, 但遇到下雨天包裹可能泡在水里;雅加达的贫民区路牌不全,快递员经常迷路,丢包率高达8%。中国有“菜鸟驿站”解决“再说说一百米”,东南亚呢?7-11便利店倒是多,但每单要收3块钱保管费,商家根本不乐意。除非有人能像菜鸟那样整合第三方物流,用算法优化路线,否则物流永远是东南亚电商的“阿喀琉斯之踵”。

用户习惯:逛商场是社交不是购物

中国消费者周末宅家刷淘宝,东南亚消费者周末扎堆逛商场。新加坡的ION Orchard、 马来西亚的Mid Valley Megamall,周末人流量比工作日高3倍。他们不是去买东西,是去“social”——约朋友吃饭、看电影、带孩子玩游乐场。你让这些人放弃线下体验,纯线上购物,相当于让他们放弃“社交场景”,难度比让中国人放弃微信还大。

更关键的是“信任度”问题。中国消费者相信“销量高=质量好”, 所以会买销量10万的9.9包邮商品;东南亚消费者更相信“眼见为实”,印尼用户在Lazada买手机,一定要选“支持线下验货”的选项,不然宁可去商场多花200块钱。2022年Shopee在印尼做过调研:65%的用户表示“如果能在实体店看到商品,线上下单意愿会提升40%”。这说明,新零售在东南亚不能只做“线上+线下”,得做“线上=线下”。

巨头博弈:阿里京东的东南亚“三国杀”真相

东南亚电商市场看着是巨头狂欢,其实是“三国杀”的翻版。阿里靠来赞达打“全品类”,腾讯用Shopee搞“社交裂变”,京东借Tiki拼“物流优势”。但每个巨头的打法,都带着中国经验的“水土不服”。阿里想复制“淘宝+支付宝” combo, 后来啊来赞达的PayLater渗透率只有8%,比中国的花呗低20个百分点——东南亚用户怕欠钱,宁愿用现金。

腾讯的Shopee倒是火, 靠的是“游戏化运营”:签到领积分、邀请好友免运费、直播砍价。这套打法在中国拼多多用过但在东南亚更有效,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多,喜欢“玩着买”。2023年Shopee在印尼的直播电商GMV增长200%, 但问题是:直播卖的都是9.9包邮的杂货,怎么赚钱?Shopee的ARPU值只有中国的1/5,烧了5年钱,还没实现盈利。

初创公司的窄门:不做平台做“工具箱”

巨头们忙着抢用户,初创公司反而找到了“窄门”。与其做“下一个淘宝”,不如做“商家的工具箱”。aCommerce给东南亚本地商家提供SaaS服务, 帮他们做库存管理、精准营销、客户关系维护,收费比阿里国际版便宜30%,2023年服务了5000家商家,帮商家把复购率提升了20%。

还有更聪明的玩法。越南的初创公司TikiGo,不做平台,专门帮品牌商做“再说说一公里”配送。他们和7-11、便利店合作,把包裹放进门店,用户下班顺路取,配送成本降到5块钱以内,比京东还低。创始人阮文强说:“巨头们想着怎么抢市场,我们想着怎么帮商家省钱——这才是东南亚电商最缺的。”

新零售的下半场:从“无缝连接”到“本土温度”

中国新零售的核心是“效率”,东南亚新零售的核心得是“温度”。你不能让印尼用户为了买杯咖啡用APP点单, 得让他们在路边摊扫码就能支付;你不能让越南用户放弃逛商场,得让他们在商场里用AR试衣服、扫码下单送货上门。小米在印尼开的社区店, 不卖手机,卖的是“体验”——用户可以玩新机、参加线下活动,顺便买点配件,2023年门店复购率比线上高25%。

归根结底,复制中国经验没用,得创造“东南亚自己的新零售”。Hema超市的“盒马鲜生”模式在中国能火, 在东南亚得改成“盒马鲜食”——用户在线下单,30分钟内送到家,但商品得是本地人爱吃的冬阴功汤、芒果糯米饭。新加坡的初创公司RedMart就是这么做的, 只卖生鲜和本地食品,2023年营收增长40%,成为东南亚“生鲜电商第一股”。

东南亚电商的未来不在于“复制中国”,而在于“超越中国”。中国的电商解决了“效率问题”,东南亚的电商得解决“信任问题”“社交问题”“温度问题”。当巨头们还在比谁的用户多时真正的赢家,会是那些懂得“本土温度”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