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用户无银行账户也能在线上购物时使用现金支付呢
线上购物总被银行卡卡住脖子?现金支付其实有新路子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刷手机买东西越来越方便,指纹一扫、人脸识别一下钱就扣了。但换个场景,要是身边没绑定银行卡,或者干脆就没开过银行账户,想在网上买个东西,是不是突然就卡壳了?很多人觉得,线上支付不就是绑定个银行卡的事儿吗?但现实是全球有超过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他们不是不想网购,是真的没“入场券”。难道没银行卡,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线上购物擦肩而过?倒也不是 最近几年,不少电商平台和支付机构正在悄悄给现金支付“开绿灯”,让没银行账户的人也能在线上买东西。
没银行卡的人, 网购到底难在哪
没银行账户的人想网购,第一个遇到的坎就是支付环节。传统电商平台, 从淘宝、京东到亚马逊,主流支付方式基本离不开银行卡、信用卡或者第三方支付工具,这些工具背后都得绑个银行卡。你可能会说用现金充值到第三方账户行不行?比如便利店买充值卡, 但问题来了很多地方的充值卡只支持特定平台,而且面值固定,想买个99块的东西,手里只有100块的充值卡,剩下的1块钱基本就“烂”在账户里了下次想用还得再跑一趟,麻烦得很。

更麻烦的是跨境购物。要是想买点国外的商品, 支付环节更复杂,很多跨境电商只支持国际信用卡,或者需要海外银行卡,这对没银行账户的人来说简直是“天堑”。去年有个调研显示, 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超过60%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导致这些地区的线上购物转化率比欧美低了近30%。不是他们不想买,是真的没地方付钱。
亚马逊的“现金支付码”, 把线上订单搬进线下店
2019年9月,亚马逊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们推出了个叫“Amazon PayCode”的服务,简单说就是让没银行卡的人也能用现金在网上买东西。具体怎么操作?流程其实不复杂:用户在亚马逊上下单后 会收到一个二维码和一个订单号,然后拿着这个二维码和订单号,去附近的西联汇款线下门店,店员扫一下二维码,用户付现金,订单就算完成了。要是后面想退货,也不用愁,直接去西联汇款门店拿现金就行,24小时内有效,挺灵活的。
亚马逊为什么干这事?他们自己的调研显示, 虽然很多习惯了在线支付的年轻人觉得现金麻烦,但对那些没银行账户、或者对线上支付有顾虑的人现金才是“硬通货”。比如美国的低收入群体、 一些老年人,还有刚移民过来还没办银行卡的人,他们更相信手里的现金,而不是屏幕上的数字。亚马逊支付主管当时就说:“客户告诉我们,他们喜欢用现金支付的便利。”这里的“便利”,其实是指“自己能掌控”的便利,不用担心账户被盗刷,也不用记复杂的密码。
更早的时候, 亚马逊还试过另一个招——“Amazon Cash”,就是用户可以直接拿着现金去线下合作网点,把钱存进自己的亚马逊账户,账户里有钱了就能直接在网上买东西了。这两种方式, 本质上都是把线上的支付需求,转移到线下能处理现金的网点,用“线下补位”解决了线上支付的短板。
现金支付的生命线:线下触点的覆盖有多重要
亚马逊的这套玩法,核心靠的是线下触点的密度。西联汇款在美国有15000个代理点, 覆盖了80%的人口居住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用户都能在半小时内找到一个地方付现金。要是线下网点不够,再好的点子也落地不了。比如在印度, 很多电商平台也推现金支付,但主要原因是线下网点分散,很多农村地区的人要走几公里才能找到代收点,反而增加了时间成本,再说说用的人也不多。
数据能说明问题。贝恩咨询2020年的报告显示, 虽然移动支付在年轻人中很流行,但全球范围内,现金支付仍然是主流,79%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至少用过一次现金,PayPal只占了44%,Apple Pay更是只有9%。这说明什么?现金支付的基数太大了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特定人群中,现金的地位暂时还不可替代。电商平台要是想抓住这些用户,就得想办法“迁就”现金的支付习惯。
没银行卡也能“先买后付”?亚马逊还有招
除了现金支付,亚马逊还在给没银行账户的人开另一条路——“先买后付”。2019年6月, 他们和Synchrony Financial合作推了款“Amazon Credit Builder”信用卡,专门面向那些信用记录不好、或者没信用卡的人。用户不用先申请传统信用卡, 而是,评估通过后就能拿到一个“预付额度”,这个额度不是直接给卡,而是绑定到亚马逊账户里买东西的时候直接抵扣,相当于“先用后付”。
更妙的是这个“Credit Builder”还能帮用户积累信用。用户按时还款, 信用评分就会慢慢上去,等信用好了就能“升级”成正常的亚马逊信用卡,有更高的额度和更多权益。亚马逊的算盘打得精:既帮没银行账户的人解决了支付问题, 又通过信用培养把他们“锁”在了自己的生态里以后想不用都难。2021年的数据显示, 用了“Credit Builder”的用户,在亚马逊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了25%,说明这个策略确实有效。
现金支付不是“倒退”, 是给更多人选择权
说到现金支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落后”“麻烦”。现在都2024年了还有人用现金买东西?但换个角度想,支付方式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对年轻人 刷脸支付确实方便,但对一个70岁的农村老太太她可能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手里的现金才是最实在的。电商平台要是只盯着年轻人的“便利”,忽略掉这些“非主流”用户,等于主动放弃了一大片市场。
而且,现金支付 银行卡被盗刷、账户被盗用的事件屡见不鲜,现金支付不存在这些问题,付完就完事儿,不用担心后续麻烦。亚马逊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推出“Amazon PayCode”后没银行账户用户的订单量在3个月内增长了18%,说明需求是真的存在只是之前没人好好满足。
跨境电商的现金支付难题:怎么跨过“合规”这道坎
虽然亚马逊在美国玩得转, 但要把现金支付模式搬到跨境电商里难度可不小。最大的问题就是“合规”。不同国家对现金交易的规定不一样, 比如欧罗巴联盟国家对大额现金交易有严格限制,超过一定金额就得申报,不然涉嫌洗钱。要是跨境电商允许用户用现金支付,怎么确保这些现金交易是合法的?怎么追踪资金流向?这些都是头疼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汇率”和“手续费”。跨境购物涉及不同货币,现金支付怎么换汇?用户在国内付人民币,电商平台收到的是美元,中间的汇率差和手续费谁承担?要是手续费太高,用户可能还不如找“黄牛”换汇划算。东南亚电商平台Shopee之前试过在马来西亚推现金支付, 但主要原因是汇率手续费问题,用户反馈不好,再说说不了了之。所以说现金支付在跨境领域,不是简单复制国内模式就行,得结合当地政策、金融环境来调整。
除了亚马逊,谁还在给现金支付“开绿灯”?
其实不止亚马逊,不少跨境电商和电商平台都在尝试现金支付。比如在墨西哥, 电商平台Mercado Libre推了“现金支付+自提点”的模式,用户下单后可以去附近的便利店付现金,然后自提商品,主要原因是墨西哥有超过50%的成年人没银行账户,这个模式让他们的用户量在两年内翻了3倍。在印度, 电商平台Flipkart和Paytm合作,推出了“现金代收”服务,用户下单后Paytm的线下代理会上门收现金,然后帮用户完成支付,解决了农村地区“再说说一公里”的支付难题。
国内也有平台在试水, 比如拼多多在部分下沉市场推过“货到付款+现金支付”,用户收货时可以直接给快递员现金,虽然现在货到付款多用线上支付,但在一些网络信号不好、或者老年人聚集的地区,现金货到付款依然是主流。这些案例说明,现金支付不是“死路”,而是需要根据不同市场、不同人群,用不同的方式去“激活”。
未来支付:现金和数字, 不是“二选一”
说到底,支付方式的发展,不是为了“淘汰”谁,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享受便利。没银行账户的人也能网购, 不是要倒退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而是用更聪明的方式,把现金的“信任”和线上的“效率”结合起来。比如亚马逊的“Amazon PayCode”, 本质上是用线下网点解决了现金的“线上化”问题;亚马逊的“Credit Builder”,是用信用体系把没银行账户的人“拉”进了数字支付的圈。
未来的支付, 可能会越来越“模糊”——线上订单、线下支付,数字账户、现金充值,信用卡、信用额度,这些方式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电商平台要想真正抓住所有用户,就得放下“一刀切”的执念,给现金支付留个位置,给没银行账户的人留条路。毕竟商业的本质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教育需求”。当你能把一个没银行卡的老太太也教会用手机买东西时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