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月期间,中东电商线上活动是否依旧火爆
斋月里的中东电商:线上狂欢与隐忧并存
谁也没想到,一场疫情会让中东的斋月购物季彻底变了模样。往年这个时候, 迪拜的购物中心里挤满了提着购物袋的家庭,利雅得的街头巷尾飘着烤肉的香气,商场促销员扯着嗓子喊折扣。2020年4月6日 沙特突然宣布麦加、利雅得等城市24小时宵禁,商场、批发市场一夜之间关门大吉——传统斋月的线下购物狂欢,就这么硬生生按下了暂停键。
但线上呢?当实体店卷帘门落下时中东人的手指却在手机屏幕上疯狂滑动。Twitter说斋月期间83%的消费者愿意尝试平台购物, Facebook报告86%的中东用户会庆祝斋月,这些数字背后是电商卖家们踩着油门冲进斋月流量赛道的身影。只是这场线上盛宴,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吗?热闹背后藏着多少卖家熬过的夜和掉过的头发。

从线下到线上:被迫转移的消费习惯
往年斋月前一个月,中东消费者的购物清单早就列好了。家里缺的厨房电器、给孩子买的新衣服、送亲戚的黄金首饰,甚至开斋节要穿的鞋,都得提前备好。据Khaleej Times报道, 斋月期间的凌晨3点,Facebook的1.52亿中东北非活跃用户里有一半人还在刷手机——不是失眠,是在抢折扣。那时候的线下商场,从傍晚开门能挤到半夜,停车场一位难求。
2020年3月25日沙特、科威特、迪拜的商场被强制关闭。突然之间,所有人的购物需求全涌到了线上。Google的数据显示, 斋月开始前一个月,YouTube上烹饪视频的观看时间比斋月第一周高30%,食谱搜索量比年平均水平多50%——大家忙着学做斋月大餐,顺便把厨房用品也买了。YouGov的调查更直接:53%的消费者在斋月花更多钱买喜欢的东西, 40%的人专门搜优惠,49%就认准平台折扣。
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Souq.com的老员工回忆, 2020年斋月前两周,平台的订单量突然暴增,客服
平台大战:折扣背后的生死时速
Noon的“大斋月销售”:75%折扣是真的吗?
中东本土电商Noon从斋月前一个月就开始预热“大斋月销售”,宣传海报贴满了迪拜的地铁站。他们玩了个狠的:时尚、电子产品、厨房电器这些热门品类,折扣打到75%-90%。买满100迪拉姆就免运费,还承诺“24小时送货上门”。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体验呢?
2020年斋月第一周, 迪拜的用户Sarah在Noon下单了一台空气炸锅,原价300迪拉姆,折后75迪拉姆。她等了5天才收到货,盒子还被压瘪了。“客服说订单量太大,物流堵车。”更糟的是有消费者反映,部分“75%折扣”是先把价格涨上去再打折,跟国内某些电商套路一样。Noon的财报显示, 2020年斋月期间GMV确实涨了120%,但物流成本也增加了80%,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平台们硬着头皮也得做。
亚马逊Prime Day vs 斋月:谁在抢用户钱包?
2020年有点特殊, 斋月在4月,亚马逊的Prime Day原定7月,正好撞上开斋节。中东消费者本就习惯在斋月囤货, 开斋节又要买新衣服送礼物,亚马逊觉得这是机会,提前在斋月中期搞了“小规模Prime促销”,主打Prime会员免费次日达。
但效果一般。Criteo中东经理说 2018年61%的沙特消费者和58%的阿联酋消费者会在斋月买礼物,但2020年大家更愿意在熟悉的平台买东西,亚马逊的本土化服务还是差了点意思——物流慢、阿拉伯语客服少,连支付方式都不够本地化。有卖家吐槽:“亚马逊的斋月活动,像是在凑热闹,而不是真懂中东人想要什么。”
社交媒体:不止是种草, 是“拔草”战场
Facebook和Instagram:礼物搜索的“隐形货架”
中东人送礼讲究“体面”,特别是斋月和开斋节。Facebook的数据显示, 70%的阿联酋消费者会靠Facebook找创意礼物,沙特有69%的人用Instagram搜礼物。2020年斋月, Instagram上“斋月礼物”话题的浏览量超过20亿次品牌们纷纷请本地网红拍开箱视频。
迪拜的美妆品牌Huda Beauty玩得最溜。他们在斋月前两周, 找来中东头部网红发布限量版斋月礼盒开视频,礼盒里除了口红,还附赠一本阿拉伯语版的《古兰经》解读手册。后来啊礼盒上线3小时就售罄,官网直接崩溃。“这不是卖货,是卖身份认同。”一位跨境电商运营说。
YouTube:从“学做饭”到“买厨具”的流量闭环
Google的研究发现, 中东消费者在YouTube上搜索“斋月食谱”时会顺便搜“食谱里用的厨具怎么买”。2020年斋月, YouTube上的“厨房电器测评”视频播放量增长200%,很多视频都挂了Souq和Noon的 affiliate链接。
沙特美食博主Muna的频道粉丝从50万涨到120万,就靠一系列“10分钟搞定斋月晚餐”的短视频。她在视频里用的搅拌机,会在简介里标注“Souq同款,点击购买”。她后来透露,那一个月光 affiliate 佣金就赚了8万美元。“用户不是想买东西,是被内容带着买了东西。”
移动端:4.8倍转化率背后的真相
Smartly.io的数据说斋月期间移动端的转化次数是平时的4.8倍。这个数字让很多卖家眼红,拼命投移动广告。但真相是:移动端转化率高,不是主要原因是用户更爱买东西,而是主要原因是他们“只能”在手机上买。
2020年斋月,很多中东人白天要上班,晚上斋戒到日落才能吃东西、活动。白天没时间去商场,晚上商场又关了唯一的购物渠道就是手机。沙特用户Ahmed说:“我白天在公司, 用午休时间刷Noon下单,晚上回家就能收到,不用顶着30度的高温出去。”
但移动端购物也有坑。手机屏幕小,图片加载慢,支付流程复杂,导致加购率高,转化率低。某3C类卖家测试发现,把商品详情页的图片从5张压缩到3张,加载速度加快2秒,转化率提升了15%。“移动端不是流量密码,是细节战。”他说。
火爆背后的隐忧:谁在狂欢,谁在裸泳?
物流:从“次日达”到“一周达”的落差
2020年斋月,中东电商物流几乎瘫痪。迪拜的仓库爆仓,货堆积如山,分拣员一天要处理500个包裹,累到有人直接辞职。沙特主要原因是宵禁,货车只能在特定时间上路,配送延迟成了常态。
有卖家在Facebook群里抱怨:“客户收到货都开斋节了还要我给差评。”更惨的是中小卖家,他们没自己的物流体系,全依赖第三方平台,平台一延迟,锅全甩给他们。“2020年斋月,我亏了20万,全是物流罚款。”做服装的卖家Lina说。
竞争:大平台吃肉,小卖家喝汤?
Noon、亚马逊这些大平台有资本砸折扣、搞物流,小卖家根本玩不起。2020年斋月,某家居品类卖家在Noon上卖一个收纳盒,平台补贴后售价5迪拉姆,成本要8迪拉姆。“平台用我们的货引流,亏的是我们。”他说。
但也有小卖家找到了活路。迪拜的独立站卖家专注做“斋月限定”手工蜡烛, 包装用阿拉伯风格,在Instagram和TikTok上找小网红推广,客单价卖到50迪拉姆,复购率30%。“大平台做标品,我们做差异化,照样能赚钱。”她说。
2024年斋月:热闹还在 但玩法变了
疫情后中东的商场都恢复了但消费者的线上购物习惯已经养成了。2024年斋月, Noon的折扣降到50%以下不再拼低价,而是拼“体验”——推出AR试妆、3D看家具功能;亚马逊加大了本地仓储,把配送时间从3天缩到1天。
数据也在变化。Google说2024年斋月YouTube上“家庭聚餐”视频的搜索量比2020年低了15%,但“健康饮食”视频的搜索量高了20%。消费者更理性了不再盲目抢折扣,而是看商品值不值得买。
对卖家斋月已经不是“躺着赚钱”的时候了。谁更懂本地文化,谁把物流做好,谁把服务做细,谁才能在这场线上狂欢里真正分到一块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