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埃及清关费用高、通关耗时、操作随意

埃及清关:被“税”得肉疼, 被“耗”到崩溃,被“随意”到抓狂

说起埃及清关,在跨境圈里混的人谁没听过几个“血泪故事”?有老板吐槽同一批货, 上个月清关花了20天这个月直接卡了40天理由从“单证不符”变成“需要额外检测”,再说说发现是海关换了批人;还有的卖家被收了30%的“估价税”,明明货值有发票为证,海关官员一句“这个价格不可能”就能让你多掏几万块。埃及清关,就像个黑箱,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关会遇到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让你省心。

费用高到离谱:关税、 杂费、灰色支出,一个都不能少

进口埃及的货物,第一个坎就是关税。你以为按发票货值交税就完了?天真。埃及海关根本不吃那一套,他们有自己的一套“估价体系”。2022年, 深圳做电子产品的老王遇到过这事:一批蓝牙耳机,FOB价15美元,后来啊海关估价直接飙到25美元,理由是“埃及市场同类产品最低价就是这个数”。关税税率30%算下来单这一项成本就多出3600美元,够老王在国内请俩运营半年了。

收费乱、通关时间长、随意性强  埃及清关是个“巨坑”?
收费乱、通关时间长、随意性强 埃及清关是个“巨坑”?

更气人的是“估价差异”。有行业数据显示,同一商品在不同海关官员手里估价能差30%-50%。2023年3月, 广州某服装公司出口的T恤,在塞得港被估为8美元/件,在亚历山大港却被估到12美元/件,差价对应的关税,足够覆盖一个员工的月工资了。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标准不透明,商家只能被动挨宰。

除了明面上的关税,杂费才是“无底洞”。清关代理费、查验费、仓储费、文件认证费……名目多到你数不过来。2021年, 杭州做家居用品的李姐遇到个奇葩事:她的货到港后海关说要“抽检”,后来啊一等就是15天每天仓储费200美元,再说说查出“包装材料不符合埃及标准”,罚了500美元。后来才知道,所谓“不符合标准”,其实是代理和海关“分赃”的套路——你不给“好处费”,就总能找到毛病。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隐形炸弹”:原产地证和发票必须经过埃及领事馆加签。2023年6月, 宁波某机械出口商主要原因是领事馆加签拖延了10天导致货期延误,被埃及客户索赔8%的违约金。算上加签费和滞港费,这单生意直接不赚反亏。

通关慢到绝望:等检测、 等注册、等官员签字,时间全耗在“等”上

如果说费用高是“割肉”,那通关耗时就是“凌迟”。埃及清关的平均周期是多久?行业里有句话:“空运一个月,海运两起步,遇到查验,直接超三个月。”2022年, 深圳做家电的张先生给埃及客户发了一批电饭煲,正常清关7天能搞定,后来啊被海关拉去“实验室检测”,这一等就是45天。检测报告出来后 又说“功率参数需要调整”,又拖了20天等货到客户手里旺季早就过了客户直接取消了订单。

实验室检测为什么这么慢?主要原因是埃及全国就那么几家权威实验室,排队排到明年。更麻烦的是 不同商品的检测标准还不一样——2023年1月,福建某灯具出口商出口的LED灯,被要求做“能效认证”,而埃及的能效标准和欧罗巴联盟完全不同,重新送检又花了20天。据埃及海关总署2023年Q1报告显示, 进口商品的查验率高达35%,其中60%主要原因是检测周期延长导致清关超时。

除了检测,注册流程也能把人逼疯。埃及规定, 首次进口的商品必须在进出口控制总局注册,注册信息包括厂家、产地、功能、价格……一套资料填下来少说3周,多则3个月。2022年9月, 上海某食品公司出口的坚果,主要原因是“未提前注册”,货到港后直接被扣,注册期间每天产生500美元滞港费,再说说光注册加滞港费就花了2万美元,比货值还高。

单证问题更是“致命伤”。埃及海关对单证的要求严格到变态:箱单必须显示真实重量, 超重了直接罚175美元;提单、发票必须通过大陆或香港银行转交目的国银行,卖家直接寄给买家?拒收!2023年4月, 深圳某跨境电商卖家主要原因是“发票未盖章”,被海关退单重做,多花了8000美元空运费加急处理。你说气人不气人?

操作随意到抓狂:政策朝令夕改, 官员自由裁量权大到“离谱”

埃及清关最让人无语的,是“随意性”。政策说变就变,今天能走的货,明天可能主要原因是“临时调整”直接卡死。2018年9月, 埃及突然宣布调整5791项商品关税,涉及机械、纺织、化工等多个品类,很多出口商根本来不及反应,货到港后发现关税翻倍,只能硬着头皮交钱。2023年2月, 埃及又对钢筋征收6.8%的保护性关税,理由是“保护本地产业”,后来啊搞得国内钢筋出口商损失惨重,有公司单月订单量下滑40%。

更离谱的是海关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同一批货,不同官员能开出完全不同的税单。2021年11月, 浙江某服装公司出口的羽绒服,在达卡港被估价为50美元/件,在塞得港却被估到80美元/件,理由是“后者认为面料更贵”。你说这怎么争?争赢了得罪官员,争输了多花钱,左右都是坑。

还有“低报连坐”的潜规则。2023年5月, 中国某商家主要原因是低报手机价格被查,后来啊整个手机类目都被“重点关照”,清关周期从7天延长到21天连带其他合规出口商也跟着遭殃。有行业人士透露, 埃及海关对“中国制造”本身就带有“有色眼镜”,2022年中国对埃及出口120.34亿美元,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海关官员总觉得“中国货便宜得有问题”,于是拼命找理由加税、查验。

电商平台的清关更是“难上加难”。埃及目前没有专门的电商监管部门,贸工部、工信部都能插一手,规则混乱到让人崩溃。2022年, Jumia埃及站的某卖家主要原因是“未在贸工部注册商品”,被平台下架店铺,损失了3万美元销售额。更搞笑的是 埃及鼓励本地制造,电商平台70%的商品要求本地采购,但本地供应链又不完善,商家两头受气,再说说只能放弃。

不是没破局点:本地化布局、 专业团队、合规优先,但代价不小

虽然埃及清关像个“无底洞”,但也不是完全没解法。2021年, 深圳某物流公司开始在埃及本地成立清关团队,雇佣当地员工和海关官员沟通,清关时间从60天缩短到25天2023年帮客户节省滞港费超200万美元。代价是什么?每月固定成本15万美元,团队规模30人,不是中小企业玩得起的。

还有“提前注册”的策略。2022年, 广州某食品公司提前6个月在埃及注册了所有出口产品,后来啊2023年遇到同类商家被卡注册时他们已经顺利清关了3批货,市场份额直接抢了30%。但注册周期长、费用高,对SKU多的商家也是笔不小的投入。

专业清关代理靠谱吗?一半一半。好的代理确实能“疏通关系”,但收费高,差的代理就是“二道贩子”,坑完商家坑海关。2023年, 杭州某出口商找了家“低价代理”,后来啊代理和海关勾结,故意拖延清关时间吃滞港费,再说说商家损失了8万美元,代理卷钱跑了。

最现实的办法,还是“合规优先”。2022年, 宁波某机械出口商坚持真实申报,虽然初期被税高一点,但主要原因是“信用记录良好”,后期清关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销售额增长45%。他们老板说:“在埃及,合规不是成本,是门票——没有这张票,你连门都进不去。”

市场潜力再大, 也得先过“清关关”

埃及电商市场确实香:2023年市场规模50亿美元,年增速20%,互联网用户超1亿,年轻人占比60%。但清关这道坎,挡住了90%的中小卖家。2022年,中国对埃及出口120亿美元,但通过电商渠道的不足10%,很大一部分就是主要原因是清关问题。

大玩家们也在想办法。noon埃及站2023年投入1亿美元建设本地仓储, 试图减少清关依赖;Jumia则和埃及政府合作,推动电商清关“绿色通道”,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要么咬牙硬闯,要么等市场成熟——但等得起吗?

说到底,埃及清关的问题,本质是制度不完善、监管不透明、官员权力过大。短期内很难改变,但企业也不是完全被动。找对代理、提前注册、合规申报,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能少踩坑。至于那些“走捷径”“低报漏报”的, 短期内可能省了点钱,但长期来看,在埃及这个“人情大于规则”的市场里翻车的概率远大于成功。

2023年10月, 深圳某跨境电商卖家在清关时被海关官员暗示“需要意思意思”,他拒绝了后来啊货被扣了20天。但他没有妥协,而是找了讼师投诉,再说说不仅拿回了货,还让那名官员被调离岗位。他说:“在埃及,你越怂,越被欺负;你硬气了反而可能被尊重。”这话,值得所有做埃及生意的商家记在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