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越南新规出台后,卖家还能轻松避税出口吗

越南新规落地,跨境卖家的“避税捷径”还能走多远?

1-7月越南对美出口325亿美元, 同比暴涨25.4%,这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中国卖家的“小心思”?有人把货从中国拉到越南, 换个包装、贴个“越南制造”的标签,就能躲过美国关税,这操作曾经比“薅羊毛”还简单。可现在越南工业贸易部突然发话:想在越南出口?必须新增30%的附加值,否则别想贴“越南制造”的标签。这新规一出,那些靠“借道越南”避税的卖家,突然感觉脚下的路塌了半截。

30%附加值:一道绕不过的“生死线”

越南这次的新规, 说白了就是给“借道避税”的游戏立了个新规矩:产品要想以越南名义出口,要么是越南本土产的农产品和资源,要么是在越南完成再说说加工,要么就是按照国际HS代码算,越南本地附加值得至少占30%。听起来简单,可30%到底是个啥概念?打个比方, 你从中国拉一批价值1000美元的服装到越南,想在越南贴牌卖到美国,就得在越南再花300美元的成本——可能是买越南产的布料,可能是付越南工人的加工费,也可能是越南本地物流仓储的费用。以前有人把货往越南一放,稍微转一下手就敢说“越南制造”,现在这招行不通了。

越南出台新规 卖家再想避税从越南出口就难了!
越南出台新规 卖家再想避税从越南出口就难了!

更狠的是越南还盯上了那些“假转口”的货。6月份越南海关就查出了几十份伪造的原产地证书,都是想偷偷把中国货说成越南货的企业。当时越南就放话要严查,现在新规直接把“漏洞”焊死了。美国那边也没闲着, 早就把越南列入了汇率操纵观察名单,盯着越南的出口数据呢——越南对美出口一年涨25%,谁信全是越南自己生产的?美国海关的眼睛比针尖还尖,查到“借道避税”的货,轻则罚款,重得吃官司。

“以前是空手套白狼, 现在得真金白银投进去”

深圳做电子产品的老王,2022年靠越南中转美国,一年利润翻了倍。他当时的操作很简单:从深圳工厂拿货, 拉到越南胡志明市找个小作坊贴个“越南组装”的标签,再通过货代报关到美国,每件产品能省下15%的美国关税。可现在他算了一笔账:他卖的是蓝牙耳机, 原材料基本来自中国,想在越南新增30%的附加值,要么得把耳机外壳换成越南产的塑料,要么得在越南开个组装厂,要么得找越南本地企业做包装。算下来每件耳机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了近40%,他最近天天愁得抽烟:“这生意还做不做?不做可惜,做吧,可能亏得更狠。”

从“绕道”到“扎根”:卖家的转型阵痛

新规就像一盆冷水,把那些只想“走捷径”的卖家浇醒了。有人还在观望, 觉得“新规可能雷声大雨点小”,可越南海关最近查得越来越严,7月份就扣留了3批涉嫌“借道避税”的中国纺织品,货值超过200万美元。有人开始想别的招:比如把工厂直接搬到越南, 真正在越南生产;比如找越南本土企业合作,把供应链彻底本土化;甚至有人放弃美国市场,转战其他关税低的国家。可每条路都不好走。

“把工厂搬去越南?我连越南语都不会说”

浙江做服装的张总, 之前考虑过在越南建厂,可实地考察后发现,越南的纺织产业链远不如中国完整。他需要的面料、 辅料,80%还得从中国进口,运到越南成本就上去了;越南工人虽然工资比中国低,但熟练工难找,生产效率只有中国的60%;再加上越南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经常停电,他算了一笔账:在越南建厂,初期投入比中国高30%,生产效率低20%,综合成本反而比在中国直接出口还高。他再说说放弃了:“与其在越南‘摸着石头过河’,不如还是老老实实交关税,至少稳当。”

“找越南本土合作?小心被‘割韭菜’”

广州的跨境电商卖家小李, 去年找了家越南本土企业合作,想通过对方拿“越南原产地证书”。后来啊对方收了10%的“服务费”, 给开了一张假证书,货到美国后被海关查出,不仅货物被扣,还被罚了18万美元。小李现在提到这事就咬牙:“越南有些企业就盯着中国卖家‘薅羊毛’,你不懂当地规则,他们就把你当肥羊宰。新规出来后更不敢随便合作了怕再踩坑。”

避税的路越走越窄,真正的赢家是谁?

越南新规一出,那些靠“借道避税”赚快钱的卖家,日子越来越难。可换个角度看,这也逼着行业“洗牌”——真正有实力、能沉下心做供应链的卖家,反而可能抓住机会。比如深圳某家具企业, 2023年初就在越南平阳省建了工厂,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全部在越南完成,不仅满足了30%附加值的要求,还主要原因是“越南制造”的标签,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提升了10%,利润反而比以前更高。他们的老板说:“以前总想着‘怎么省关税’,现在想的是‘怎么把越南市场做透’。新规把‘投机者’赶走了留下的都是能‘扎根’的,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

“与其找‘漏洞’, 不如造‘优势’”

做家居用品的陈姐,以前也试过“越南中转”,可新规出来后她放弃了。她转而研究越南本土市场,发现越南中产阶级崛起,对家居产品的需求很大。她调整了产品策略, 把在中国生产的家具改成越南消费者喜欢的款式,通过越南本土电商平台销售,虽然利润比出口美国低,但胜在稳定,风险小。她说:“以前总盯着美国市场那点‘关税红利’,差点把家底都赔进去。现在想通了与其到处找‘避税捷径’,不如把产品做精,把市场做实。新规把那些‘投机取巧’的堵死了我们这些‘踏实做事’的,反而有机会。”

未来:跨境卖家的“越南局”怎么下?

越南新规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就埋下的伏笔。越南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23年1-7月,越南进口1433.4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了420亿美元,同比大增16.9%。越南很清楚,没有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越南的出口根本撑不起25.4%的增长。所以越南才要定“30%附加值”的规矩——既要防止“借道避税”惹怒美国,又不想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进口来源地。对卖家未来想在越南玩转,得学会“在规则里跳舞”。

“别把越南当‘跳板’, 要把它当‘主场’”

厦门某跨境电商企业,2022年开始布局越南市场,不是简单的“贴牌出口”,而是和越南本土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研发产品、开拓渠道。他们的做法是:中国负责设计和核心零部件生产, 越南负责组装和本地化改过这样既能满足30%附加值的要求,又能快速响应越南市场需求。2023年上半年,他们在越南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利润率比出口美国还高5%。他们的负责人说:“以前总想着‘怎么通过越南赚美国人的钱’,现在想的是‘怎么和越南人一起赚钱’。新规逼着我们改变思路,后来啊发现,把越南当‘主场’,比当‘跳板’更有赚头。”

“政策在变, 但‘合规’永远是最稳的路”

做电子配件的周哥,2023年主要原因是“借道越南避税”被越南海关罚了8万美元,之后他彻底放弃了“走捷径”。他开始研究越南的关税政策,发现越南对东南亚盟国家的进口关税比对中国低很多。他调整了供应链, 先把货物出口到东南亚盟国家泰国,再从泰国转运到越南,虽然增加了中转环节,但综合成本比直接从中国出口到越南还低15%。他说:“以前总觉得‘合规’吃亏,现在才发现,‘钻空子’才是真的冒险。新规出来后我反而安心了——按规矩来虽然赚得慢,但赚得踏实。”

越南新规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跨境卖家的真实实力:那些靠“避税”赚钱的,越来越难以为继;那些靠“供应链”立足的,反而越走越稳。未来想在越南市场站稳脚跟,不是比谁更会“钻空子”,而是比谁更懂“规则”、更会“扎根”。毕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能留下的,都是会游泳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