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动科技如何通过接入原生商店,为出海应用探索新的流量运营模式
出海应用的流量困局:从“拉新难”到“变现愁”
做出海的开发者最近可能都有点焦虑 拉新成本一年比一年高 印度市场的CPM已经涨到2美元左右 一个APP一个月得展示500万次广告才能赚1万美元 这还没算用户流失的钱 更头疼的是 用户来了之后怎么留住 光靠广告体验太差 做内购又怕影响核心功能 大家都在琢磨 除了广告和内购 还有啥路子能赚钱
这时候有人把目光投向了电商 国内早就验证过 流量+电商是王道 超过60%的流量已经接入电商运营 但海外不一样 支付环节麻烦 COD货到付款比例东南亚高达50%-70% 印度更夸张 70%-80%的用户买东西还得等快递员上门收钱 PayPal在东南亚渗透率不到10% 数字钱包Go-Pay也才百分之几 基建跟不上 中国2010年前后才把COD比例打下来 欧美现在买点啥还得手动输信用卡信息 这事儿急不得

meetMyShop:给APP装个“原生电商引擎”
钛动科技的李述昊琢磨出一个新招儿 叫meetMyShop 听着像给APP搭了个内置商店 其实吧更狠 直接把SDK塞进应用里 开发者不用懂选品不用管物流 接个入口定个“不做啥类目”的规矩就行 剩下全交给钛动团队
这思路挺国内味儿 淘宝联盟+Shopify的混合体 淘宝联盟管选品分成 Shopify管建站 钛动直接包圆了 从商品推荐到支付物流 用户在APP里点下单 商品从Lazada、速卖通这些主流仓库发 信任成本低 服务有保障 开发者省心 用户不跑单
难点在哪 李述昊说不在流量端 在商品端 他们得把数亿个SKU和几千万用户匹配上 光建模就搞出30个大品类4000个小品类 电商运营团队快200人了 接一个APP类目 下一个就能复用流程 慢慢就标准化了
从“广告骚扰”到“逛店解压”:用户习惯的微妙转变
用户其实不反感买东西 就反感被硬推广告 钛动发现 把电商做成“内容”反而能粘人 优惠券砸金蛋这些泛电商活动 用户愿意玩 美颜相机APP里放个便携三脚架 旅行攻略APP挂个登山包 都是精准匹配 用户觉得“有用” 自然就点开了
李述昊说用户是变量 一开始可能就“试一试”逛逛 后面变成“买一买” 习惯养成了 反倒能倒逼基建成熟 现在东南亚COD比例高 是主要原因是用户不敢提前付款 万一货不对板咋办 但如果APP里的商品有保障 用户可能更愿接受在线支付 这事儿得两边使劲
千万美元月交易额背后:数据比经验更重要
2023年Q3的数据挺亮眼 meetMyShop覆盖的DAU冲到3000万 月交易额稳定在1200万美元左右 这些订单不是钛动自己发 他们接的是Lazada、速卖通的生意 专门做“再说说一公里”承接 开发者躺着拿分成 钛动抽技术服务费
选品是门大学问 国内开发者懂用户交互 不懂电商转化 钛动的BI系统会分析一个品类下哪些商品转化率高 比如运动类APP 用户喜欢轻便透气的速干衣 就推这个材质的 定价毛利也提前算好 印度用户偏爱低价高性价比款 东南亚偏爱设计感强的 不一样
最难的是COD风险 如果钛动自己采购发货 坏账率可能上天 现在交给电商平台 他们有成熟的货到付款流程 用户拒收了平台兜底 钛动只管对接流量和商品 “乐观等待市场成熟” 李述昊说这话时挺无奈 但又带着点期待
争议与挑战:电商真是出海应用的“万能解药”吗
有人质疑 开发者做电商会不会不务正业 游戏APP卖运动相机 工具APP卖户外装备 用户能接受吗 钛动的答案是“看场景” 社交APP卖美妆滤镜 手机清理APP卖配件 都算合理 关键是选品要和用户画像匹配
还有人说海外基建差 太早切入电商是“找死” 李述昊承认确实急不得 但“中国模式复制海外”的机会就在这里 支付不成熟就先用COD 物流慢就选本地仓 用户习惯培养起来 基设自然跟上 2010年谁能想到中国现在移动支付这么牛
运营成本也是问题 200人的团队支撑数亿SKU匹配 每天得处理多少用户数据 钛动得靠AI算法优化 选品、定价、推送 都得靠机器学习 人工跟不上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敢说“模式化” 接一个类目 就多一个数据模型
未来趋势:从“流量变现”到“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李述昊觉得出海企业该从“拉新思维”转到“运营思维” 用户增速慢的时候 挖掘老用户价值更重要 电商不只是卖东西 更是了解用户的窗口 用户买什么 不买什么 都能反哺产品迭代 比如摄影APP发现用户买单反三脚架多 下次就推摄影技巧课程
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预计2025年做到2400亿美元 是2018年的3倍多 这块蛋糕不小 但不是谁都能吃 钛动的优势在于“强运营” 国内卷出来的电商经验 放到海外就是降维打击 选品、活动、客服、物流 全流程标准化 开发者接个SDK就能躺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