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税对亚马逊影响巨大,难道美企和消费者最终要为这些关税买单吗
亚马逊购物车里的“隐形账单”:关税涨价潮下的消费者困境
打开亚马逊APP, 准备给家里添置一个新的蓝牙音箱,页面右下角突然弹出“价格上调”通知。点进去一看,同一个型号,比上个月贵了20美元。这不是个例。价格分析平台SmartScout的数据显示, 自今年4月以来亚马逊平台上近千种商品出现明显涨价,平均涨幅接近30%。那些原本9.9美元的厨房小工具、29.9美元的儿童玩具,现在价格标签上的数字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往上跳。消费者纳闷:明明是中国制造的商品,怎么关税一加,钱包最先“受伤”?
亚马逊的“中国依赖症”:58%销售额背后的供应链真相
亚马逊为什么对关税这么敏感?答案藏在它的销售结构里。第三方卖家占亚马逊平台实体商品销售额的58%,而这些卖家的命脉几乎都系在中国制造业上。有位做了5年亚马逊卖家的秦先生坦言:“我店铺里80%的商品都是从浙江义乌、 广东深圳进的货,小到手机壳,大到家居摆件,离开中国供应链,根本玩不转。”阿里巴巴国际站内部信也证实了这点——近6成美国中小商家通过该平台从中国采购,这种“中国制造+亚马逊销售”的模式早已是行业默认的生存法则。

这种依赖在特定品类上触目惊心。美国销售的鞋子中70%来自中国, 玩具业85%的进口量依赖中国工厂,就连苹果公司——这个试图摆脱“中国制造”标签的科技巨头——每年也要从中国进口价值超430亿美元的手机。当关税大棒挥向这些品类,亚马逊就像被掐住了喉咙,主要原因是它的货架上堆满了这些“高危商品”。
关税成本的“转嫁游戏”:美企真的在“扛”吗?
关税落地时是谁在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交钱?答案是进口商。但美企会默默承担这笔成本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全美零售联合会供应链和海关政策副总裁纳森·戈尔德一针见血:“收益到头来流入美国财政部,不是中方也不是其他任何人。”数据显示, 特朗普的关税清单已让美国进口商在6月份多缴34亿美元税,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美企缴纳关税比例从2017年底的3.1%飙升至18%。
企业不傻,成本总要有人接盘。以亚马逊平台畅销充电设备品牌安克为例, 其约25%的产品线已完成价格上调;玩具巨头HAS公司CEO布莱恩·戈德纳直言:“如果关税正式生效,我们计划提高价格。”更早的案例是2018年河南跨境电商的爆发——当年上半年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22.3%, 不少卖家选择“提前开船发走”,赶在关税加码前把货送到美国仓库,本质上就是一种成本前置的转嫁策略。
消费者钱包的“千斤顶”:831美元的年损失从哪来?
美联储的一项研究让消费者倒吸一口凉气:关税可能对普通家庭每年造成831美元的损失。这笔钱不是抽象的数字,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孩子买的圣诞玩具、 换季穿的鞋子、追剧用的蓝牙耳机,甚至厨房里的塑料收纳盒——这些复购率高的消费品,正悄悄成为关税的“买单者”。
外媒Barron's对3812个产品类的研究显示, 新一轮关税清单比前几轮更“伤人”:早先的关税多针对生产原料,企业还能内部消化;这次却直指终端商品,玩具、鞋服、电子产品赫然在列。2019年圣诞季, 美国消费者发现,那些熟悉的圣诞饰品、LED灯具、微波炉价格普遍上涨15%-20%,有商家甚至贴出“关税成本已计入价格”的提示,赤裸裸地把压力转给消费者。
亚马逊的“自救”与“他救”:能跳出关税漩涡吗?
面对关税冲击,亚马逊并非坐以待毙。 亚马逊也在加码自有品牌,比如Amazon Basics、Amazon Essentials,这些商品绕过第三方卖家,直接从工厂采购,减少中间环节的关税成本。
但“自救”效果有限。布莱恩特大学副教授迈克尔·格拉维尔指出:“亚马逊的许多购买并非食品等必需品, 而是可自由支配的,如果经济出现下滑,这可能损害平台利益。”2023年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降至2021年以来最低, 当人们开始捂紧钱包,那些涨价的非必需品首当其冲。亚马逊的“47%市场份额”光环,在关税面前似乎没那么耀眼了。
关税背后的“赢家”与“输家”: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有人认为关税能保护美国制造业,但现实可能打脸。美国商会直言:“新关税只会给美国企业、农民、工人和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以玩具业为例, HAS公司CEO承认“正在减少对中国制造商的依赖”,但一边也表示“增加了额外库存成本”,这笔成本到头来还是要消费者买单。更讽刺的是关税并未让美国制造业回流多少,反而推高了本土生产成本,不少中小企业因无法转嫁关税而倒闭。
那么谁是“赢家”?或许只有那些未受关税影响的替代品卖家。比如 当中国产玩具涨价时越南产玩具在亚马逊上的搜索量激增30%;当中国鞋类加税后巴西、意大利的皮鞋销量小幅上涨。但这种“赢家”效应微乎其微,远抵不上关税对整体市场的冲击。正如一位亚马逊卖家在论坛里吐槽的:“我们就像在玩击鼓传花,鼓声一停,手里的烫手山芋总会掉到自己身上。”
未来已来:关税常态化下的跨境电商生存法则
关税不再是“狼来了”的传说而是跨境电商的“新常态”。对亚马逊而言, 要么继续在“中国依赖”与“供应链转移”间找平衡,要么用技术手段降低成本——比如通过AI预测关税风险,优化库存布局。对消费者可能要习惯“涨价常态化”,学会比价、囤货,甚至转向折扣平台、二手市场寻找替代品。
但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为关税买单”,而在于这种转嫁游戏能持续多久。当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 当卖家利润被压缩到极限,当供应链转移的成本远高于关税本身,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终将让所有人付出代价。亚马逊的购物车里装的不只是商品,还有整个产业链在关税重压下的挣扎与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