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获得哪些优惠或折扣
消费者想要的“优惠”, 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打开任何一个购物APP,弹窗总是“满减”“限时折扣”“新人专享”。品牌方觉得给了实惠,消费者却划得飞快。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给的不是消费者想要的“优惠”,只是自己以为的“折扣”。Merkle在2023年的调查里藏着个反常识的数据:81%的消费者希望和品牌建立关系,但只有70%的人明确想要折扣。剩下的11%在要什么?没人细问,但答案可能藏在消费者的真实行为里——他们不是不爱占便宜,只是不爱被“当傻子”一样打折。
从“省钱”到“省心”:优惠的本质变了
2021年Cheetah Digital和Econsultancy的报告里有个细节:1/3的人收到不认识自己购物历史的消息会烦躁。这背后藏着个转变——消费者开始把“优惠”当成“被看见”的凭据。不是“这个商品便宜20元”,而是“这个品牌记得我喜欢什么给我专属的便宜”。2022年亚马逊Prime Day的数据显示, 参与“个性化推荐”活动的用户,客单价比普通用户高37%,退货率低21%。这不是巧合,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他们要的从来不是绝对低价,而是“为我省心”的优惠。

想想你自己的购物习惯。同样的两件T恤, 一件是全场8折,另一件是“根据你上次买M码的记录,预留了你的尺码,现在下单立减30元”。你会选哪个?大概率是后者。主要原因是后者传递的信息是“我懂你”,前者只是“我便宜”。Jupiter Research早就发现, 75%的消费者至少有一张忠诚卡,但真正高频使用的,是那些会“记得”他们消费习惯的卡。
折扣的“副作用”:越打折, 越走不进心里
有个矛盾的现象值得玩味:2023年双11期间,某快消品牌的直播间折扣力度全网最大,但老用户复购率反而比日常低了12%。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当消费者习惯了“永远有更便宜的下次”,他们就忘了“不打折时这个品牌值不值得买”。Merkle的报告里提到, 45%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喜欢花太长时间获得奖励”,这背后是对“廉价感”的警惕——谁也不想自己钟爱的品牌,再说说沦为“只卖折扣的地摊货”。
2022年, 某跨境电商做了一个实验:把忠诚度计划里的“全场9折”改成“每月可领一张‘品类免单券’,任选一件”。后来啊计划参与率提升28%,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增加19分钟。关键变化在哪里?从“所有东西都便宜”变成“总有一件能免费”。前者是“品牌在让利”,后者是“品牌在宠你”。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被“特殊对待”的感觉。
被忽略的“隐性福利”:比折扣更贵的“情绪价值”
2023年Q3, 上有个“神仙品牌”的帖子火了:某运动品牌线下店推出“老友洗衣日”,会员可免费带3件运动服去专业护理。评论区没人问“什么时候出新款折扣”,全是“为了这个服务,我再也不想买别家的了”。这背后藏着个被忽视的真相:消费者愿意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 而情绪价值,往往藏在“和钱无关”的优惠里。
Cheetah Digital的报告里有个数据:78%的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是主要原因是它“奖励了忠诚度”, 但这里的“奖励”,不一定是现金折扣。2022年, 某美妆品牌把会员积分兑换规则从“100积分=1元”改成“100积分=专属化妆师1对1咨询服务”,积分消耗速度反而快了2倍。用户要的不是“积分值多少钱”,是“我的忠诚被看见了被尊重了”。这才是比折扣更贵的“隐性福利”。
不同消费者的“优惠密码”:Z世代要“好玩”, 银发族要“实在”
把消费者当成一个整体,是品牌最容易犯的错。2023年, 某家居品牌做过一次用户分层测试:给Z世代推“拼单免运费”,给银发族推“生日当月全场包邮”。后来啊Z世代的参与率只有35%,银发族却高达68%。反过来 当给Z世代推“邀请好友解锁隐藏款家居摆件”,给银发族推“累计消费满1000元送上门安装服务”时两组参与率都冲到了70%以上。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优惠”的定义天差地别。
Z世代要的是“社交货币”,是“能发朋友圈的优惠”。2022年, 某潮牌推出“定制T恤,用消费记录生成专属印花”,用户自发传播带来的新客转化,比付费广告高4.2倍。银发族要的是“确定性”,是“不会变动的实在优惠”。2023年, 某家电品牌针对55+用户推出“会员价全年不变,比双11还便宜”,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23%。读懂不同群体的“优惠密码”,比盲目打折重要100倍。
品牌别再“自嗨式”给优惠了 试试“用户主导型”策略
2023年,某服装品牌做了一次“用户定价”实验:让VIP会员在“9折”“满500减80”“送定制扣子”三个选项里自选优惠。后来啊68%的人选了“送定制扣子”,而这个选项的成本,比“满500减80”还低1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更愿意为“能自己做主”的感觉买单。品牌总想着“我给什么最好”,却忘了“用户觉得什么最好”,才是关键。
Merkle的施行副总裁Chris Wayman说:“客户忠诚度是品牌最宝贵的资源。”但忠诚度不是靠折扣堆出来的,是靠“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懂我’”攒出来的。2022年, 某母婴品牌把“会员专享价”改成“会员可投票决定下个月主打产品的优惠方式”,用户活跃度提升了31%,负面评价减少了42%。当消费者从“被动接受优惠”变成“主动选择优惠”,品牌和用户之间,才算真正建立了关系。
数据不会说谎,但会“说一半真话”
所有调查数据都指向同一个70%的消费者想要折扣。但很少有人告诉你, 这70%里有多少人是“在折扣和‘被重视’之间选前者,如果后者足够好,他们随时会倒戈”。2023年, 某超市连锁做过一次“隐藏优惠”测试:在会员系统里悄悄给老用户推送“根据你常买的有机菜,每周预留3份特价”,不对外公开。后来啊这些用户的月均消费比普通会员高89%,且推荐新用户的意愿是普通用户的2.3倍。
消费者要的“优惠”,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温度。是“我知道你喜欢什么 所以给了你需要的便宜”,是“你的每一次消费,我都记在心里并回馈你想要的尊重”。当品牌不再纠结“给多少折扣”, 而是琢磨“用户需要什么样的被对待”,优惠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品牌和消费者的桥梁,而不是廉价的地板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