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明明被禁止多层营销,为何还有大量相关内容

明令禁止六个月, TikTok上的“金字塔”还在疯狂生长

去年12月,TikTok拍着胸脯说:“以后谁敢在我们的平台上搞多层营销,直接封号!”这话听着挺硬气,后来啊呢?最近《BuzzFeed》曝出来的报告,简直像一记耳光——平台上的多层营销内容压根没少,反而越演越烈。康宝莱、 雅芳、Plexus这些老牌多层营销公司,账号发得比普通用户还勤快,视频内容一个比一个“吸睛”。你说怪不怪?

“美国媒体事务”这家专门盯着错误消息的非盈利组织, 最近在TikTok上蹲了三个月,愣是扒出一堆多层营销的“凭据链”。他们发现, 光是康宝莱旗下的瘦身茶、瘦身咖啡,就有一堆KOL在带节奏,视频文案写得比电视剧还诱人:“喝这个茶,月瘦20斤不反弹”“一杯咖啡,轻松躺瘦”。更离谱的是 Plexus这种早就被FTC警告过的品牌,还有人拍视频说它“能治血糖、能缓解腰痛”,这哪是推广产品,简直是在碰瓷医疗。

美媒:尽管平台明令禁止,但「TikTok」仍拥有大量多层营销内容
美媒:尽管平台明令禁止,但「TikTok」仍拥有大量多层营销内容

康宝莱、雅芳的认证账号,比普通用户更“平安”?

你敢信吗?在TikTok上搜索“Herbalife”或者“Avon”,出来的第一个后来啊竟然是它们的官方认证账号。康宝莱的账号粉丝量破百万, 视频内容全是在晒“代理成功案例”,什么“宝妈兼职月入五万”“上班族逆袭做老板”。雅芳更绝, 直接和KOL合作,拍“闺蜜下午茶”场景,镜头一转,手里的护肤品变成了“创业机会”,话术比传销大会还溜。

这就让人纳闷了:Tik不是说禁止多层营销吗?这些公司怎么还能拿到认证?难道“认证”二字,成了多层营销的“免死金牌”?Media Matters的研究员Olivia Little有点无奈:“我们翻遍了这些账号的视频, 没一个明确说明这是多层营销,全在打‘副业’‘创业’的擦边球。你说平台审核的时候,是瞎了还是故意装瞎?”

瘦身茶、新冠神药,KOL带的多层营销有多野?

多层营销在TikTok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现在的套路比以前高明多了。以前直接说“加入我们, 躺着赚钱”,现在改成“分享好物,赚佣金”“自用省钱,分享赚钱”,听着像正常的分销,其实吧还是金字塔那一套——拉的人越多,赚得越多,底层的人永远在给顶层“输血”。

最典型的就是Plexus。去年6月,FTC就主要原因是它的一些会员宣称“产品能防范新冠”发了警告信,后来啊呢?TikTok上关于Plexus的视频一点没少,反而换了个说法:“增强免疫力”“全家都在喝”。有个KOL更绝, 拍了自己喝完Plexus“精神百倍”的视频,评论区直接有人问“怎么代理”,这哪是分享,分明是现场招人。

瘦身类产品更是重灾区。Media Matters统计, 过去半年里TikTok上带“瘦身茶”“减肥咖啡”标签的视频,有30%都涉嫌多层营销。这些视频的套路高度统一:先晒“减肥前后对比图”, 再讲自己的“励志故事”,再说说悄悄说“其实我是代理,你们想不想一起赚钱”。FTC的数据显示,99%参与多层营销的人都是亏损的,可这些视频里哪一个人会说“我亏钱了”?

平台监管的“灰色地带”:为什么禁令成了“纸老虎”?

TikTok为什么明令禁止多层营销,却又放任不管?说白了还是利益在作祟。多层营销的内容天生带“争议性”, 用户爱看,点赞、评论、转发一个不落,平台的算法可不傻——流量高的内容,必须推!你猜怎么着?那些搞多层营销的账号,主要原因是互动率高,反而能拿到更多流量推荐,形成“越违规越火,越火越违规”的死循环。

算法喜欢“争议内容”, 多层营销自带流量密码

你有没有发现,TikTok上那些“逆袭”“暴富”类的视频,总是特别火?多层营销正好卡在这个点上,专挑用户的心理弱点:想赚钱、想轻松、想改变现状。一个宝妈拍“带娃的一边月入过万”, 一个大学生拍“课余时间赚学费”,这种内容比单纯的广告更有代入感,用户看得热血沸腾,评论区直接问“怎么加入”。

平台的算法机制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根据TikTok的推荐逻辑,用户的停留时间、互动率越高,被推送给更多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多层营销视频往往用“成功案例”吸引用户看完,再用“赚钱机会”引导评论,数据表现比普通内容好得多。后来啊就是 平台算法觉得“这是用户喜欢的”,拼命推荐,而审核团队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些内容已经火遍全网了。

“打擦边球”太容易,换个说法就能躲过审核

多层营销为什么能在TikTok上“野火烧不尽”?主要原因是它们太会“”了。现在的多层营销账号,很少直接说“拉人头、赚提成”,而是包装成“社交电商”“分享经济”“副业推荐”。比如 把“发展下线”说成“组建团队”,把“层级佣金”说成“团队奖金”,把“入门费”说成“产品套餐费”。

审核机制也不是万能的。TikTok的AI审核主要依赖关键词识别,可多层营销的内容里根本不会出现“多层营销”“金字塔”“传销”这些词。它们用“创业”“副业”“搞钱”代替, 用“团队”“社群”“合伙人”代替,AI一看:“哎,这内容没问题,放行!”等人工审核发现的时候,这些视频已经积累了上百万播放量,删都删不过来。

更麻烦的是多层营销公司还会教用户怎么“规避审核”。比如 在视频里不提任何联系方式,引导用户去私聊;或者用拼音缩写、谐音词代替敏感词,像“MLM”不写,写成“M-L-M”,AI识别不出来人工却能看懂。你说平台防不胜防,防得住吗?

被多层营销盯上的年轻人:99%的人都在亏钱,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

FTC早就戳破了多层营销的真相:99%的参与者都在亏钱,只有金字塔顶端的1%能赚钱。可为什么还是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往里跳?特别是TikTok上的年轻用户,很多还是学生或者刚工作的职场新人,最容易上当。

“月入过万”的谎言,击中了谁的软肋?

年轻人缺什么?缺钱,缺经验,缺社会资源。多层营销正好抓住这一点,用“轻松赚钱”“月入过万”的谎言画大饼。TikTok上有个很火的Plexus代理, 拍视频说自己“以前是服务员,现在开宝马”,底下评论区全都是“求带”“怎么加入”。你问她真的赚到了吗?她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为了维持“成功人设”,她可能自己花钱囤了一堆货,根本卖不出去。

更可悲的是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掉进了陷阱。他们以为“分享好物”就是正当生意,殊不知从加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了底层炮灰。FTC的数据显示,多层营销参与者平均亏损金额高达3000美元,这对学生党可能是一学期的生活费。可这些数据,在TikTok那些“光鲜亮丽”的视频里一个字都不会提。

那些“受害者”的账号, 成了下线的新目标

多层营销最恶心的地方,在于它会“吃人”。你亏了钱,不好意思说反而会为了“回本”继续拉人下线。TikTok上就有这样的案例:一个女孩被代理Plexus的朋友坑了 花了5000块囤货,后来啊卖不出去。为了回本,她也开始拍视频推广,说“这个产品真的好用”,后来啊又坑了一波跟她一样的年轻人。

这种“受害者变成加害者”的循环,在TikTok上并不少见。Media Matters的报告里提到,很多多层营销账号的粉丝,本身就是被坑过的人。他们主要原因是不甘心,或者想“证明自己没选错”,反而成了最积极的推广者。你说这算不算一种病态的“忠诚”?

监管不是“甩锅游戏”,平台和责任到底谁该扛?

多层营销在TikTok上泛滥,能全怪平台吗?恐怕不能。但平台作为内容方,真的没责任吗?答案也不尽然。现在的问题是平台一边说着“禁止”,一边放任流量涌入,这种“双标”行为,让用户怎么信任?

FTC的警告信发了但TikTok的内容删了多少?

去年6月, FTC主要原因是Plexus“宣称防范新冠”发了警告信,按理说TikTok应该立刻清理相关内容。可Media Matters的研究发现, 在那之后的一个月里TikTok上关于Plexus的视频不仅没少,反而增加了20%。这说明什么?说明平台的审核机制要么是“后知后觉”,要么就是“选择性失明”。

更讽刺的是TikTok至今没有回应《BuzzFeed》的置评请求。这种“沉默”的态度,让外界怀疑:平台是不是在刻意回避问题?毕竟多层营销带来的流量和广告收入,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康宝莱、 雅芳这些大公司,每年在TikTok上的广告投入少说也有几百万,平台真的舍得放弃这个“金主爸爸”?

用户不是“傻子”, 但信息差永远存在

有人说上当受骗是用户自己的问题,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话没错,但也不能全怪用户。TikTok上的年轻人,很多根本分不清“正常分销”和“多层营销”的区别。他们看到“副业赚钱”,以为是正规机会,后来啊跳进坑里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平台有责任在内容审核上更严格,有责任在用户教育上更下功夫。比如 在涉及“副业”“创业”的内容旁边,加上“警惕多层营销”的提示;或者在用户搜索“瘦身茶”“减肥咖啡”时弹出FTC的官方数据,告诉他们“99%的人都在亏钱”。这些措施不需要成本,却能帮用户避开很多坑。

多层营销就像一块“狗皮膏药”,贴在TikTok上撕不下来。撕不掉,不是主要原因是胶水太粘,而是主要原因是有人不想撕。平台想流量, 多层营销公司想赚钱,用户想“轻松致富”,三方各怀心思,再说说受伤害的,永远是那些不知情的普通人。这场“猫鼠游戏”还要玩多久?没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利益链条不断,TikTok上的“金字塔”就永远不会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