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适合成为电商平台卖家吗?Mighty完成6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650万美元种子轮背后:青少年当电商卖家,是风口还是噱头呃?
2021年夏天 美国电商初创企业Mighty宣布完成6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名单里连芝麻街工作室都赫然在列。这家把自己定位成“青少年版Shopify”的公司,想让13到17岁的孩子们在手机上开网店卖东西。消息一出, 有人拍手叫好“终于有人正经做青少年创业教育了”,也有人冷嘲热讽“现在的孩子连作业都写不完,还要当CEO?”
话说回来青少年当卖家这事儿,真不是Mighty拍脑袋想出来的。创始人Ben Goldhirsh早年间就逼着自己两个女儿卖手环,美其名曰“学数学、练创业”。后来啊一个女儿真靠卖手环赚够买自行车的钱,另一个嫌麻烦玩了两周就放弃了。这经历让他琢磨出个道理: kids need real-world learning, 不是课本上的“假如你是老板”,而是真金白银的“你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

当青少年遇上电商:是能力变现还是学业负担?
支持者觉得,青少年开网店简直是天作之合。现在的Z世代,10岁就会用短视频剪辑,12岁就能在游戏里交易皮肤,让他们搞电商简直“降维打击”。Mighty的数据显示, 他们平台上最活跃的“青少年CEO”平均每周花3小时打理店铺,比打零工送外卖的时间还少——关键是这活儿能学营销、算账、跟客户砍价,比刷短视频有意义多了。
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有教育专家跳出 青春期孩子的注意力比金子还贵,让他们盯着订单、回复消息,万一耽误了中考高考怎么办?更别提有些孩子为了冲销量,熬夜做海报、优化关键词,第二天上课哈欠连天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有意思的是 Mighty的联合创始人Dana Mauriello在Etsy待过十年,见过太多小卖家起起落落。她倒觉得,青少年卖家最需要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体面失败”。“有个小女孩第一次开店,定价太高没人买,急得哭鼻子。我们教她降价、 捆绑销售,再说说清完库存赚了20美元,她比考了满分还开心——这种抗挫折能力,课本里真教不了。”
Mighty的“轻创业”玩法:卖别人的货, 赚自己的经验
仔细看看Mighty的模式,其实挺取巧。目前青少年卖家不能卖自己做的手工皂, 只能卖帽子、手提包这些定制周边——由合作供应商Printful负责生产发货,Mighty和用户抽成。说白了就是“你负责吆喝,我负责发货”,省了库存、打包、快递这些麻烦事儿。
这种“无货源”模式,在成人电商圈早就烂大街了但放到青少年身上,反而成了优势。14岁的Jake用Mighty开了个卖动漫周边的店, 他不用操心进价多少、库存多少,每天放学后花半小时在Ins上发点买家秀,周末就能收到几十美元的零花钱。“比去麦当劳打工强,老板不会主要原因是你数学作业没写完就扣你钱。”Jake说。
不过Goldhirsh也承认,青少年卖家的“寿命”普遍不长。Mighty的数据显示,60%的店铺开不到一个月就“歇业”了大部分孩子赚够买游戏皮肤的钱就收手。但也有10%的孩子坚持半年以上, 甚至有17岁的高中生靠卖定制T恤,月销售额突破2000美元——这数字放在成人电商里不算啥,但对一个还在准备SAT的学生已经相当可以了。
律法与家长的博弈:14岁能当“老板”吗?
青少年创业绕不开一个坎儿:律法。美国《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 14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打工,14到15岁也只能做些送报纸、修剪草坪的轻体力活。Mighty怎么解决?他们把青少年卖家定义为“独立承包商”, 不是“员工”,平台不直接发工资,而是通过家长账户结算——这么一来既符合律法,又能让家长放心看到钱进账。
家长的态度,才是真正的试金石。Mighty上线初期,团队最担心的是家长投诉“教孩子拜金”,后来啊反馈出奇的好。“有个妈妈说 她儿子以前花钱大手大脚,自从开了店,开始研究成本核算,买杯奶茶都要算‘这钱够不够印100张贴纸’。”Mauriello说。当然 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沉迷开店,Mighty的对策是设置“学业保护模式”——如果绑定学校的作业APP显示有未完成的作业,店铺后台会自动锁定2小时。
更妙的是Mighty还拉来了芝麻街工作室背书。这家以儿童教育闻名的公司,居然投了个电商平台?其实人家看中的是Mighty的“金融教育”属性。芝麻街早就在教小朋友“省钱”“分享”,现在Mighty把“赚钱”也加进去了算是教育场景的自然延伸。
从卖帽子到卖服务:青少年电商的下一站在哪?
650万美元种子轮到账后Mighty的野心也露了出来。Goldhirsh说 下一步要让青少年卖自制商品——比如手工首饰、烘焙点心,甚至“帮邻居遛狗”“教小朋友画画”这种服务。这想法听着挺美, 但实操起来麻烦不少:食品要符合卫生标准,服务要签免责协议,对平台的风控能力是巨大考验。
不过成人电商的套路或许能参考。比如Etsy的“手工艺品卖家扶持计划”, Mighty可以简化成“青少年卖家成长计划”:前100单免佣金,提供免费的设计模板,甚至对接学校举办“青少年创业市集”。去年秋天 Mighty在加州一所中学做过试点,有个班12个学生开了店,再说说有个男孩卖自己画的明信片,赚的钱给全班买了披萨——这波“品牌故事”直接拉满了。
长远看,青少年电商可能不止于“练手”。Z世代的消费力越来越强,2022年美国青少年零花钱市场规模达600亿美元,其中30%会自主支配。如果Mighty能培养出一批忠实的青少年卖家,等他们长大了会不会成为平台的忠实用户?就像有人从小用QQ,后来成了微信的深度玩家一样——这或许才是投资人看中的长期价值。
别把“创业”当口号:青少年电商的本质是体验式教育
说到底, Mighty做的不是“青少年电商”,而是“用电商做青少年教育”。它把枯燥的数学题变成“定价多少才能赚30%利润”, 把抽象的营销课变成“怎么发朋友圈才能让同学下单”,这种“玩中学”的模式,比任何补习班都管用。
当然也别指望所有青少年都靠电商当上“比尔·盖茨”。Mighty的意义,在于让更多孩子有机会体验“努力就有回报”的真实感。就像Goldhirsh说的:“有些孩子开店失败, 但学会了怎么写邮件沟通;有些孩子赚了钱,却开始思考‘是不是该给顾客多送个小礼物’——这些软技能,才是他们未来最需要的。”
至于650万美元够不够把Mighty做成下一个Shopify,不好说。但至少,它让“青少年当卖家”这个话题,从“异想天开”变成了“值得试试”。毕竟现在的孩子,早就不是我们记忆中那个只会玩弹珠的年纪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