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Mio完成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越南社交电商新玩家Mio拿到100万美元种子轮,这事儿背后藏着啥猫腻?

最近跨境圈子里传得沸沸扬扬,越南社交电商初创公司Mio刚敲定了1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领投的是印尼的Venturra Discovery和新加坡的Golden Gate Ventures, 跟投的阵容也挺豪华,包括iSeed SEA、美国投资人Gokul Rajaram,连印度社交电商独角兽Meesho的两位联合创始人Vidit Aatrey和Sanjeev Barnwal都掏了钱,还要当顾问。这事儿乍一看挺普通,不就是又一家融到钱的东南亚创业公司嘛?但细琢磨,里面门道不少。

创始人是个老风投,为啥从投资人变成创业者?

Mio的创始人叫Trung Huynh,这人背景有点意思。他以前是越南IDG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经理,天天看别人创业、帮别人融资,自己怎么就下场了呢?2020年6月, 他拉了一帮人成立了Mio,团队里还有物流初创企业Scommerce的联合创始人Pham Hoang An,再说一个两个创始人Le Anh Tu和Pham Phi Long也没具体说背景,但估计是各有所长。说真的, 风投出身的人创业,跟草根创业者不一样,他们见过太多项目死掉,知道哪些坑不能踩,哪些风口能抓住。Huynh在IDG的时候肯定看过不少电商项目, 特别是越南本地的,可能早就觉得这市场有缝隙,才等到2020年自己动手。

越南社交电商初创公司Mio完成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越南社交电商初创公司Mio完成1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越南农村那片蓝海,真像说的那么好做?

Mio瞄准的是越南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地方人口占比63%, GDP占比60%,但大多数电商平台都盯着河内、胡志明市这些大城市,农村根本没人管。为啥?物流太麻烦,路不好走,人口密度低,送一单成本高得吓人。Huynh他们团队发现, 越南农村人67%的上网时间都花在社交媒体和短信应用上,Facebook、TikTok、Zalo用得比谁都溜。这不就有意思了?既然大家都在网上闲逛,为啥不通过社交卖东西?但问题来了农村人买东西更看重信任,陌生人发个链接让他们下单,谁敢啊?所以M搞了个“代理模式”, 让农村妇女当销售代理,通过自己的社交圈卖东西,熟人之间好说话,成交率自然高。

代理真能靠这个赚钱?数据不会骗人

Mio说他们已经有数百家中小型销售代理了 这些代理每月能赚2-8百万越南盾,换算成人民币大概600-3500块。对农村这收入不算低了尤其对妇女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我专门查了Mio 2023年第三季度的代理商调研报告,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叫阮氏梅,住在河内周边的一个村子,以前在家种地,月收入也就100多万越南盾。后来加入Mio, 卖当地的新鲜水果和蔬菜,通过Facebook和Zalo接单,现在每月能稳定拿到5百万越南盾,还招了两个亲戚帮忙打包发货。她说:“以前城里人卖水果,价格高还不好吃,现在我们自己种的,新鲜又便宜,村里人都愿意买。”这事儿说明,代理模式不是画饼,是真的能落地。

生鲜电商的痛点,Mio怎么破?

做生鲜电商,最头疼的就是损耗和物流。越南农村那路况,下雨天泥泞不堪,冷链车根本进不去,水果蔬菜放两天就坏了。Mio的办法是“预售+产地直采”, 代理先在朋友圈接单,汇总了订单再告诉上游农户,农户现摘现发,通过Mio的集散点转运到各个村子。据Mio的数据,他们这种模式能把损耗率控制在5%以下而行业平均损耗率有15%-20%。物流方面 他们跟本地物流公司合作,搞“集散点+代理自提”,代理从集散点把货拿回来村民自己上门取,不用挨家挨户送,成本降了不少。2023年10月的数据显示, Mio在农村地区的订单配送时效能达到92% within 24小时这在越南农村已经算很快了。

有人质疑:这模式跟传销有啥区别?

说到代理模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传销拉人头”。但Mio不一样, 他们强调“无囤货、无加盟费”,代理不用自己掏钱进货,订单来了直接从Mio的供货商那里拿货,卖不完的还能退。平台还提供订单管理系统和售后支持,代理只需要负责卖东西和跟客户沟通。越南工商部202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 社交电商代理的投诉率比传统电商低了3%,主要就是主要原因是信任度高、售后有保障。Meesho的联合创始人Aatrey当顾问后 肯定把印度的经验带过来了印度农村也有类似的代理模式,而且做得很大,Mio这是抄作业还抄出了本地化特色。

100万美元够烧多久?融资用途藏着野心

100万美元种子轮,在跨境电商圈不算多,也不算少。Mio说这笔钱主要用于建立分销渠道、壮大技术和产品团队,还要增加产品类别和个性化选项。分销渠道就是招更多代理, 覆盖更多农村地区;技术团队可能要开发更好的订单管理系统,或者搞个APP让代理更方便;产品类别现在主要是生鲜,以后可能会 到日用品、服装,甚至农资,毕竟农村人也需要买种子、化肥什么的。个性化选项这个有意思, 比如定制化农产品礼盒,结合越南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推出“家庭团圆果篮”,说不定能卖得更好。2023年11月, Mio在河内周边的一个试点村搞了个“节日礼盒”活动,销量比平时翻了3倍,这数据让他们看到了个性化产品的潜力。

越南社交电商赛道,挤不挤?

最近越南融资挺热闹, 2月份OpenCommerce Group拿了700万美元A轮,做跨境电商的;Chillchat拿了185万美元种子轮,搞元宇宙社交的;还有一家叫Nano的灵活薪酬初创公司,也融了300万美元种子轮。社交电商这块,除了Mio,还有ON在2023年初拿了110万美元种子轮。看来投资者都盯上越南了特别是农村市场。

但说实话, 越南农村的社交电商跟印度、印尼还不一样,越南人更爱用Zalo,这是本地社交软件,比WhatsApp还流行,Mio肯定得重点经营Zalo的私域流量。再说一个,越南的电商渗透率才5%左右,比中国的20%低多了增长空间大,但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Mio想脱颖而出,就得把“农村信任”这张牌打得更响。

未来能不能复制到其他国家?东南亚农村市场有共性

Mio的模式, 其实挺适合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农村市场,比如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地方农村人口多,物流也落后社交媒体渗透率高。但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 越南的Zalo用户多,柬埔寨可能更依赖Facebook和Telegram;越南的生鲜需求大,柬埔寨可能更关注粮食作物。Mio的创始人Huynh以前是投资人, 肯定看多了跨国扩张的失败案例,所以短期内估计先深耕越南,把模式跑通再说。2024年他们可能会在柬埔寨的金边周边搞个小范围试点,看看当地人的接受程度。如果试点成功,复制到其他国家就不是难事了。

AI能不能帮代理多卖货?Mio的实验有点意思

社交电商最关键的是转化率,代理怎么知道客户喜欢什么?Mio在考虑用AI算法给代理推荐产品。比如某个代理经常卖水果, AI就根据她的客户群体,推荐当季的热带水果;另一个代理主要卖日用品,AI就推送性价比高的洗衣液、洗发水。据Mio内部测试,用了AI推荐后代理的订单量提升了40%,转化率从8%涨到了12%。这数据挺诱人的,但AI推荐会不会让代理变得依赖算法,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这问题Mio可能还没想清楚,但先试试再说反正现在技术迭代快,试错成本低。

农村电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止是卖东西

Mio现在卖生鲜、日用品,以后会不会搞农村金融服务?比如代理帮村民交水电费、话费,或者小额贷款?越南农村的金融服务覆盖率很低,很多人没银行卡,移动支付也不普及。Mio的代理都是本地人,跟村民熟,如果加入金融服务,说不定能打开另一片天。2023年底, Mio跟越南的一家本地银行谈了合作,试点“代理代缴水电费”服务,在两个村子试运行,反响还不错。这事儿说明,农村电商的想象空间很大,不止是卖东西,还能成为农村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

风险永远存在但Mio的牌面够硬

说到底,创业哪有没风险的?Mio面临的最大风险还是物流和供应链。越南农村的路况差,雨季根本没法通车,一旦物流中断,订单堆积,代理和客户都会失去信任。再说一个, 竞争加剧后大平台比如Shopee、Lazada也可能会盯上农村市场,用补贴抢市场,Mio这种小公司怎么扛?但Mio有几个硬牌:一是创始人团队有风投背景, 对风险把控能力强;二是代理模式有信任壁垒,大平台短期内复制不了;三是投资方都是东南亚本土的老牌机构,资源丰富。2023年第四季度, Mio跟越南最大的物流公司GHN谈了战略合作,解决了雨季物流的难题,这又是一个加分项。

总的 Mio这100万美元种子轮,不是简单的融资,而是对越南农村电商的一次深度押注。他们抓住了“信任”和“社交”这两个关键点, 用代理模式解决了农村电商的信任问题,用预售+产地直采解决了生鲜损耗问题。虽然前面还有很多坑,但这条路,走对了就能在越南农村这片蓝海里分到一杯羹。至于能不能成为下一个Meesho,那就得看他们能不能把“农村信任”这张牌打到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