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pjoy的App内置电商平台
当游戏玩家变成“剁手党”:Tapjoy Shopping如何把游戏变成“虚拟商城”?
凌晨两点,小张盯着手机屏幕里的《合成大西瓜》,就差再说说500游戏币就能解锁新皮肤。他点开Tapjoy的任务墙, 准备用看广告换点币,后来啊弹出的还是“填写问卷得奖励”的老套路——填了三分钟,提示“问卷已满”,游戏币一分没拿到。这种“为了游戏币被迫当苦力”的憋屈感,大概每个手游玩家都懂。但你知道吗?现在有些游戏里玩家不用看广告、填问卷,直接买东西就能换游戏币,而且还能买到现实中的商品。这背后 是Tapjoy推出的App内置电商平台“Tapjoy Shopping”,它想把游戏变成一个既能玩又能买的“虚拟商城”。
从“看广告换币”到“购物换币”:Tapjoy的“反套路”创新
说起Tapjoy,老玩家可能更熟悉它的“任务墙”功能。早在2006年,Tapjoy就推出了让玩家通过完成品牌任务来获取游戏内货币的模式。这种模式一度很火,但玩家很快就腻了——谁愿意为了几个游戏币,反复看30秒的广告,或者填一堆个人信息?更让开发者头疼的是 传统任务墙的转化率越来越低,2022年行业数据显示,任务墙的平均完成率只有12%,玩家流失率高达35%。

Tapjoy明摆着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23年, 他们突然宣布上线“Tapjoy Shopping”,把“完成任务换币”变成了“购物换币”。简单说玩家可以直接在游戏里购买现实中的商品,购买后不仅能拿到商品,还能获得游戏内货币奖励。比如你在《开心消消乐》里买一瓶可口可乐,游戏里就会给你100金币,还能直接兑换皮肤。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任务墙的逻辑——玩家不用再“被迫干活”,而是“主动消费”就能获得奖励。
玩家到底买不买?藏在游戏里的“消费心理学”实验
很多人会问:玩家真的会为了游戏币,在游戏里买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Tapjoy 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 接入Tapjoy Shopping的游戏中,玩家平均客单价达到28美元,远高于传统电商的平均15美元。更意外的是63%的玩家表示,他们购买商品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游戏币”,而不是商品本身。
这背后其实是Tapjoy精心设计的“消费心理学实验”。他们发现,Z世代和千禧一代玩家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游戏内货币有强烈需求,二是喜欢“即时反馈”。Tapjoy Shopping正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了:玩家购物后 游戏币奖励会立刻到账,商品还能直接收货——这种“即时满足感”让玩家上瘾。
某休闲游戏厂商在2023年黑五期间做过一个测试:他们在游戏里上架了一款售价9.9美元的无线耳机,承诺购买后可获得500游戏币。后来啊,这款耳机在3天内卖出了1.2万件,转化率达到8.7%,而同期游戏内广告的转化率只有2.3%。更神奇的是玩家买了耳机后游戏留存率提升了15%——主要原因是他们有了更多游戏币,更愿意继续玩。
品牌方的新“流量密码”:为什么奢侈品牌也盯上了游戏?
对品牌方Tapjoy Shopping简直是“救命稻草”。现在传统广告的点击率越来越低,2023年行业数据显示,移动端广告的平均点击率已经降到0.35%。而游戏里的广告,主要原因是场景更沉浸,点击率能达到1.2%,是传统广告的3倍多。
更让品牌方心动的是游戏里的用户画像更精准。Tapjoy会根据玩家的游戏行为来匹配品牌。比如 喜欢玩《王者荣耀》的男性玩家,可能会看到运动品牌的广告;喜欢玩《恋与制作人》的女性玩家,可能会看到美妆品牌的广告。这种“场景化+精准化”的广告,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5倍以上。
奢侈品牌也开始布局游戏内电商。2023年11月, 奢侈品牌Gucci在Tapjoy平台上线的“虚拟试衣间”活动,让玩家可以在游戏里试穿Gucci的虚拟服装,购买后不仅能获得实体商品,还能获得游戏内专属皮肤。活动上线一周内,吸引了50万玩家参与,销售额达到200万美元。Gucci的数字营销负责人表示:“游戏里的用户更年轻、 更有消费能力,他们愿意为‘虚拟身份’付费,这是传统渠道做不到的。”
iOS隐私新政下的“突围战”:Tapjoy如何绕过IDFA限制?
2021年,苹果推出iOS 14.5,要求App必须获得用户同意才能使用IDFA。这对依赖广告的移动平台 简直是“釜底抽薪”——没有IDFA,广告主无法精准定位用户,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很多广告平台所以呢收入下降30%以上。
但Tapjoy Shopping却没受太大影响。主要原因是它不依赖IDFA,而是用“游戏行为数据”来替代。比如 玩家在游戏里购买了多少游戏币、解锁了什么皮肤、玩了多长时间,这些数据都是Tapjoy自己掌握的,不需要用户授权。Tapjoy的CEO表示:“游戏行为数据比IDFA更精准,主要原因是它直接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一个玩家愿意花100美元买游戏币,说明他有很强的消费能力,我们就可以给他推荐更高端的商品。”
2023年, Tapjoy在iOS平台上的广告收入增长了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2%。这证明,即使没有IDFA,只要找到新的数据来源,广告平台依然能活得很好。
争议与挑战:游戏内电商会“毁掉”游戏体验吗?
虽然Tapjoy Shopping很火,但争议也不少。很多玩家担心,游戏内电商会让游戏变得“商业化”太重,破坏游戏体验。比如有些游戏可能会故意限制游戏币的获取量,逼着玩家去购物;或者把游戏设计得“不花钱就玩不下去”。这种“Pay-to-Win”的模式,早就被玩家吐槽过。
Tapjoy明摆着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规定, 接入Tapjoy Shopping的游戏必须满足“非强制消费”原则——玩家不能通过购物获得游戏内的“数值优势”,只能获得“外观类”奖励。还有啊,Tapjoy还推出了“消费冷静期”功能,玩家每天最多只能消费50美元,避免冲动消费。
但有些开发者还是“阳奉阴违”。2023年,某款策略游戏被曝光“故意降低游戏币获取速度,逼着玩家购物”,导致玩家流失率飙升40%。Tapjoy发现后立刻下架了这款游戏,并将其列入“黑名单”。这说明,游戏内电商的“度”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翻车”。
未来已来:游戏内电商会成为下一个“流量风口”吗?
不管争议多大,游戏内电商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据Newzoo预测,2025年全球游戏内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占整个游戏市场的15%。而Tapjoy Shopping,明摆着想成为这个市场的“领头羊”。
未来Tapjoy可能会推出更多“跨界合作”。比如 和电影IP合作,让玩家在游戏里购买电影票,获得游戏内道具;和电商平台合作,让玩家在游戏里直接下单外卖,获得游戏币。甚至,他们可能会推出“虚拟货币通用化”——用一种游戏币,可以在多个游戏里消费,形成“游戏货币生态”。
对于开发者接入Tapjoy Shopping可能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既能通过商品销售获得收入,又能通过游戏币奖励提升玩家留存率。但前提是必须平衡好“商业化”和“游戏体验”,不要让游戏变成“虚拟超市”。
对于玩家游戏内电商既是“福音”也是“陷阱”。福音是不用再看广告就能获得游戏币;陷阱是可能会忍不住“剁手”。毕竟 在游戏里买东西,太容易了——点一下按钮,就能拿到想要的皮肤和商品,这种“即时满足感”很容易让人上瘾。
总的Tapjoy Shopping的出现,让游戏和电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既能玩又能买”的游戏,而玩家,也会从“游戏玩家”变成“游戏消费者”。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