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零售业连续三个月创高,这是否意味着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增长高峰
巴西零售业连续三个月创新高, 数字背后的冷暖自知
连续三个月增长,是复苏还是昙花一现?
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的数据像一剂强心针, 砸进略显沉寂的拉美市场——2023年3月,该国零售业销售额环比增长1%,这是连续第三个月站上高点。同比来看, 增幅更是达到4%,把时间线拉长到整个一季度,环比增长1.9%,同比1.3%,直接创下2017年以来第一季度最佳表现。听起来是不是很振奋?零售额比疫情前水平高出2.6%,仿佛市场终于从疫情的阴影里彻底走了出来。但等等,别急着欢呼,2020年10月的峰值至今仍比不上,差了3.5%呢。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到底是触底反弹的前奏,还是短暂回光返照?
行业冰火两重天:哪些品类在狂欢,哪些在“裸奔”?
拆开零售业这个大礼包,会发现里面藏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办公室、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及用品这个品类,3月份环比暴涨13.9%,简直是零售业里的“黑马”。想想看, 2023年巴西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远程办公需求还在企业采购电脑、打印机、网络设备,这波增长倒是不意外。紧随其后的是书籍、 报纸、杂志和文具,环比增长4.7%,别以为现在没人看书了巴西学生群体对新学期教辅资料的需求,加上成人教育市场的升温,让这个传统品类意外回暖。建筑材料也表现不俗, 环比2.2%,2023年巴西多地推进基建项目,家装需求跟着起来水泥、钢材、瓷砖卖得火热。

但另一边,有些品类简直像被按了暂停键。家用电器环比暴跌8.9%,这个数据有点扎心。巴西通胀高企,居民收入缩水,大件家电对普通家庭来说成了“奢侈品”,能拖就拖。医药、医疗、矫形器和香水用品更惨,环比下降5.9%,药品是刚需啊,怎么也跌了?原来巴西医疗成本持续上涨,不少家庭开始“省医减药”,能不去医院就不去,非处方药都挑便宜的买。服装鞋类呢?环比仅0.1%,基本原地踏步——年轻人想买新衣服,但钱包不允许,只能翻翻衣柜里的旧衣服“循环利用”。
消费者信心指数“过山车”:增长背后是谁在买单?
零售数据好看,但得看是谁在消费。巴西消费者信心指数像坐过山车:3月份回落,4月份又冲高,为啥?政府宣布可以支取工龄保障基金和提前支付退休人员第13个月工资奖金, 老百姓手里突然多了笔“意外之财”,能不冲动消费吗?但这种刺激能持续多久?全国商品、 服务和旅游贸易联合会的数据给了当头一棒——4月份,负债人数创历史新高,拥有债务或逾期账单的家庭比例也刷新纪录。说白了不少人是借钱消费,或者用“救命钱”买了非必需品。圣保罗州一位超市收银员说:“最近常有顾客刷完信用卡刷借记卡, 刷完借记卡再问能不能分期,明显是透支未来。”
高通胀下的“伪增长”:巴西零售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说到通胀, 这把悬在巴西零售业头上的剑,可从来就没放下过。2023年巴西通胀率预计达7.89%,远超政府目标。食品价格涨了多少?普通巴西家庭的餐桌上,牛肉贵了20%,面包贵了15%,牛奶贵了10%。钱越来越不值钱,零售额增长能有多少是“真增长”?比如某巴西本土连锁超市, 2023年一季度销售额同比涨了8%,但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销量反而下降了2%。这哪是增长,分明是“涨价涨出来的数据”。更麻烦的是 巴西央行为了抗通胀,连续加息,基准利率一度达到13.75%,贷款利率高得吓人,买车、买房、买家电的贷款成本直线上升,谁还敢轻易负债消费?
跨境电商的机会:在“不均衡”的零售市场中找缝隙
零售业整体有增长, 但内部冷热不均,这对跨境电商来说反而是机会。那些在国内“卷到飞起”的品类,在巴西可能还是蓝海。比如低价日用品, 巴西本土超市同类产品价格普遍偏高,中国跨境电商通过供应链优势,把价格压低20%-30%,反而卖得更好。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2023年二季度在巴西市场试水清洁用品, 主推9.9雷亚尔一瓶的浓缩洗衣液,一个月就卖出5万单,转化率比国内市场高15%。还有3C配件, 虽然整机家电卖不动,但手机壳、充电器、数据线这些小物件,巴西年轻人需求旺盛,某深圳卖家通过TikTok带货,2023年3月巴西市场销售额环比增长40%。
未来展望:增长高峰还是中场休息?
金融市场对巴西2023年GDP增长的预期只有0.7%, 零售业能连续三个月增长,已经算“优等生”了。但要说迎来“新的增长高峰”,还为时尚早。高通胀、高利率、高负债三座大山压着,居民消费能力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善。不过如果巴西政府能控制住通胀,就业市场继续改善,零售业或许能迎来实质性复苏。对跨境电商 现在不是盲目扩张的时候,而是要盯紧巴西消费者的“钱袋子”——他们更爱性价比,更在意“刚需”,谁能把产品做到“又好又便宜”,谁就能在这片“不均衡”的市场里分到一杯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