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DTC泳装品牌Cupshe是如何一步步崛起

从快时尚迷雾到泳赛突围:定位之变

2015年那会儿, Cupshe跟不少跨境品牌一样,脑子里装着“做大做强”的念头,快时尚的风口正劲,啥火就卖啥,站上琳琅满目,从配饰到家居服应有尽有,泳装?不过是角落里几件不起眼的SKU,用户刷到可能都记不住品牌长啥样。这种“大杂烩”模式持续了一年, 赵黎明带着团队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发现了一个残酷现实:没有记忆点的品牌,就像没名字的路人,再多流量也留不住。

2016年, 他们硬是“砍”掉了其他品类,把所有资源砸向泳装,这可不是简单的“断舍离”,而是赌上整个方向的转型——专注做“小而美”的垂直品牌,定位“品质、时尚、实惠”,三个词看似简单,实则是抓住了欧美消费者对“不贵但好看”的核心需求。要知道, 那时候北美泳装市场被老牌玩家把持,款式保守,价格却死贵,Cupshe的出现,就像往平静湖面扔了块石头,涟漪慢慢扩散开来。

DTC泳装品牌Cupshe的崛起之路
DTC泳装品牌Cupshe的崛起之路

双轮驱动:DTC与亚马逊的微妙平衡

提到跨境品牌, 总绕不开亚马逊和独立站的“选择题”,有的all in亚马逊,有的死磕DTC,Cupshe却偏要走钢丝——两边都不放手,还得两边都做好。高级营销总监曾透露, 70%的营收来自自家DTC网站,30%来自亚马逊,这个比例背后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运营逻辑。在亚马逊上, Cupshe玩的是“流量密码”,用精准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冲销量,2021年亚马逊销售额增长131%,好评率97%,数据亮眼;但独立站才是品牌真正“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把重心放在用户体验上,比如退货流程,海外消费者总吐槽独立站不如亚马逊方便,Cupshe就优化了政策,30天内无理由退换,还包运费,这细节一改,独立站流量直接飙了41%。

更绝的是 同一款泳装,亚马逊和独立站的定价策略完全不同——亚马逊走“性价比”路线,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独立站主打“设计感”和“独家款”,用品牌故事和场景化营销留住追求品质的顾客,这种“左右互搏”的操作,反而让两边流量互相导流,形成闭环。

DTC独立站:不只是卖货, 更是卖“生活方式”

Cupshe的独立站可不是简单的“产品陈列馆”,他们深谙“场景化营销”的道理。2022年推出的“海滨别墅的周末”系列, 就是典型例子——模特穿着泳装在沙滩、露台、别墅里闲逛,不是硬邦邦的展示,而是把“度假自由”的情绪揉进每一张图、每一段视频。用户点开网站,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SKU,而是“穿上这件泳衣,你就是海边最靓的妞”的代入感。这种“贩卖生活方式”的策略,让独立站用户粘性极高,复购率比平台用户高出20%以上。而且, 他们还悄悄在独立站里埋了“钩子”——注册会员能领专属折扣,还能参与“晒单赢免单”活动,用户UGC内容又反哺了社媒素材,形成“站内引流-社种草-回站转化”的良性循环。

亚马逊平台:用“本土化”对抗“水土不服”

能在亚马逊杀出重围,Cupshe的“本土化”功不可没。Listing标题不是生硬的翻译, 而是用北美消费者习惯的搜索词,比如“High Waist Bikini Set”、“Plus Size Swimsuit”;详情页的卖点直戳痛点,“UPF50+防晒面料”、“可拆卸胸垫”、“显瘦剪裁”,全是欧美女性在意的点。更绝的是 他们专门组建了“亚马逊运营小分队”,24小时盯后台,用户评论秒回差评,差评率控制在3%以下这在泳装类目里简直是个奇迹。2021年夏天 一款波点连体泳装在亚马逊断货,团队连夜协调供应链加急补货,硬是把等货周期从7天压缩到3天这股“较真”劲儿,让不少用户成了回头客。

社媒不是摆设:用“人味儿”撬动流量

提到DTC品牌的社媒营销,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投广告、找KOL”,但Cupshe偏不他们玩的是“用户共创”。Facebook上107万粉丝,可不是靠砸钱买来的,而是靠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有个美国妈妈用户晒出穿Cupshe泳装带娃玩水的视频, 配文“这件泳衣弹性太好了追娃都不掉,性价比绝了”,品牌客服看到后不仅点赞评论,还私信问她能不能用这张图当素材,用户爽快答应,还主动@了闺蜜。这种“UGC内容+品牌互动”的组合拳, 让Cupshe的社媒账号看起来不像广告号,倒像个爱分享的“闺蜜号”。数据显示,他们的UGC内容互动量是官方内容的3倍,转化率能提升15%。

Facebook:流量主战场的“情绪价值”输出

社媒矩阵里 Facebook是Cupshe的“流量发动机”,58.3%的社媒流量都来自这里。他们没走高大上的路线, 而是主打“接地气”——视频内容里没有超模走秀,而是普通女孩在沙滩奔跑、泳池嬉戏,笑容真实不做作。2023年母亲节, 他们发起#MommyAndMeChallenge,邀请用户和妈妈穿同款泳装合影,获奖者能免费度假,一下子引爆了妈妈群体。这种“打感情牌”的操作, 比硬广管用多了要知道,美国泳装消费者里35-45岁的妈妈群体占了35%,Cupshe精准拿捏了这个群体,用“亲子时光”的情感共鸣,把她们变成了品牌“自来水”。

Pinterest:从“种草”到“拔草”的无缝衔接

Pinterest上48.5万粉丝,是Cupshe的“灵感种草机”。这里没有直接卖货,而是用“度假穿搭指南”“夏日显瘦泳装推荐”等内容,让用户主动收藏。比如“小个子女生必看!高腰泳装显腿长5个技巧”的笔记, 收藏量破10万,后面悄悄挂上商品链接,用户看完攻略直接点进去买,转化路径短到极致。更妙的是 Pinterest的用户以“高意向”著称,搜索“swimsuit for beach vacation”的人,80%会在一周内下单,Cupshe靠着这波精准流量,独立站30%的订单都来自Pinterest跳转。

从Z世代到妈妈圈:用户画像的精准拿捏

很多人以为泳装品牌只盯着Z世代, Cupshe却把用户群铺得开开的——18岁的大学新生、35岁的全职妈妈、50岁的大码女性,甚至还有男性消费者。这种“全年龄段覆盖”不是瞎抓,而是基于数据细分的后来啊。Z世代喜欢“甜酷风”, 他们就推出带绑带、亮片元素的少女款;妈妈群体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就做可拆卸胸垫、快干面料的大码款;男性用户嫌麻烦,就直接出“一整套防晒套装”,省去搭配时间。2021年推出的“大码自信”系列, 专门针对欧美14-24码的女性,模特都是真实的大码女孩,没有PS,照片发出去后订单量直接翻了两倍,有个用户留言道:“第一次穿到合身的泳装,感觉自己终于被看见了。”

Z世代:用“个性化”打破审美单一

北美Z世代是“反套路”的一代, 讨厌千篇一律的款式,Cupshe就给他们“定制感”。2022年推出的DIY泳装活动, 用户可以自己选颜色、图案、剪裁,生成专属设计图,下单后7天内就能收到。有个18岁女孩设计了带星星和月牙图案的比基尼, 发在TikTok上火了一周内带动这款定制款销量破5000件。Z世代还喜欢“小众设计”, Cupshe就盯紧了复古风、Y2K风,比如2023年流行的“低腰高叉”款式,他们提前半年布局,供应链快速反应,上市时正好赶上搜索高峰,成了当年的爆款。

妈妈群体:用“省心”打动“超人妈妈”

35岁的美国妈妈Sarah是Cupshe的忠实用户, 她的购物车里常年放着3-4件泳装,“带娃去玩水,泳装得耐造,还要好看,拍照发朋友圈有面子。”Cupshe抓住了妈妈们的“既要又要”, 面料用抗氯纶,泡泳池不变形;颜色选耐脏的深蓝、墨绿,娃抓奶也不显脏;设计上自带“藏肉”效果,肚子上的肉肉能盖住。2022年暑假, 他们推出“妈妈装+儿童装”同款系列,妈妈们不用单独给娃买,一套搞定,省下的钱够买杯网红咖啡,这波“省心营销”,让妈妈群体复购率高达40%。

供应链与本地化:中国制造的隐形优势

Cupshe能快速响应市场,背后是中国供应链的“硬核支撑”。南京的供应链基地,从设计到生产只要21天比国际品牌快一半。2021年北美遭遇暴风雪, 泳装销售旺季推迟,其他品牌还在愁库存,Cupshe已经根据天气数据调整了生产计划,把轻薄防晒款换成加绒款,错峰上市反而卖爆了。更厉害的是“本地化设计”团队——创始人赵黎明长期住美国, 设计团队里一半是欧美本土设计师,他们懂欧美女性身材,知道哪里的剪裁显腿长,哪里的布料不闷汗。2020年推出的“胸部支撑款”, 就是设计师根据欧美女性胸围数据开发的,承托力比普通泳装强30%,上市后成了爆款,GMV直接冲破5000万美元。

快反供应链:把“流行”变成“现货”

泳装行业流行风向变得快, 上周流行波点,这周就条纹,传统品牌反应慢,Cupshe却靠“小单快反”抓住了机会。他们把供应链拆成“基础款+爆款+测试款”, 基础款常年备货,爆款小批量生产,测试款只生产100件,市场反馈好了就加单。2022年, Pinterest上突然流行“奶奶泳装”,Cupshe火速打版,3天内上了500件,后来啊3天卖光,又追加了2000件,这种“跟着用户走”的供应链,让库存周转率比行业高20%,资金压力小了一大截。

本地化团队:比用户更懂用户

Cupshe的美国办公室里 有个“用户洞察小组”,每天刷Instagram、TikTok,收集用户对泳装的吐槽:“肩带总滑落”“腰部太勒”“颜色掉色”……这些“槽点”直接变成产品优化的方向。2021年, 用户反馈“比基尼底裤容易卷边”,设计师就改了版型,加了防滑条,卷边率从30%降到5%;有个大码用户说“泳装下档太紧”,他们就调整了剪裁,增加了10%的弹力面料。这种“用户提需求,品牌改产品”的模式,让Cupshe的产品总能戳中痛点,难怪复购率比同行高出15%。

争议与反思:崛起路上的“暗礁”

Cupshe的成功不是没有代价,争议一直跟着它。有人说它“价格战打得太狠”, 把泳装做成了“快消品”,品牌溢价上不去;也有人质疑“DTC烧钱太猛”,独立站流量成本越来越高,2023年单个获客成本比2021年涨了40%,还能撑多久?更麻烦的是竞争加剧, 2023年北美冒出十几个“小 Cupshe”,打法几乎一样,价格更低,款式更新,Cupshe不得不加大营销投入,2023年营销费用占比涨到25%,利润被压缩。赵黎明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我们现在就像在高速上开车, 不能停,一慢就可能被超车,但也不能油门踩到底,得留点油应对弯道。”

价格战的“双刃剑”

“品质、 时尚、实惠”的定位,让Cupshe打开了市场,但也让用户形成了“便宜”的刻板印象。2022年他们尝试推出高端线, 用进口面料、设计师联名,价格比普通款高50%,后来啊销量惨淡,用户评论:“这不是 Cupshe,太贵了。”没办法, 他们又把高端线撤了改走“中高端性价比”路线——用中端价格,做出接近高端的品质,比如用Lycra面料,普通款卖79美元,高端款卖99美元,比国际品牌便宜30%,品质却差不多,这才慢慢扭转了用户认知。

流量焦虑:社媒红利还能吃多久?

Facebook、 TikTok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2023年Cupshe的社媒获客成本涨了30%,ROI从1:5降到1:3。团队开始焦虑:要不要转投Google广告?要不要做线下快闪店?但转念一想, 社媒的“情感连接”是广告给不了的,他们决定把重心从“买流量”转到“养流量”——多做UGC活动,让用户自发传播;开发品牌社群,把粉丝变成“品牌合伙人”;甚至自己做播客,讲“泳装背后的设计故事”,用内容沉淀私域。2023年下半年,私域用户复购率提升了18%,总算稳住了阵脚。

写在再说说:崛起不是终点, 是下一场战役的起点

Cupshe的故事,不是“中国制造出海”的模板,而是一个“跟着用户变,带着供应链跑”的实战案例。从快时尚迷雾里杀出来 到DTC与亚马逊的双轮驱动,从社媒的人味儿营销到用户画像的精准拿捏,每一步都踩在市场的痛点上。但崛起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 当流量越来越贵,竞争越来越卷,Cupshe能否守住“品质、时尚、实惠”的初心,从“卖泳装”升级为“卖度假生活方式”?答案藏在每一次用户反馈里藏在每一次供应链优化里藏在那个坚持“让每个女孩都能自信穿泳衣”的初心里。毕竟能在泳装赛道杀出来的品牌,从来不怕风浪,怕的是忘了为什么出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