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卖家近期订单波动大,品类危机频发

订单坐过山车:亚马逊卖家的2022生存实录

亚马逊卖家的2022年开局像坐过山车。有人抱着去年赚的钱准备大干一场,有人却已经默默关店走人。在杭州做家居用品的卖家李媛最近总失眠, 她的店铺流量连续三个月下滑30%,库存积压到仓库堆不下"去年Prime Day一天卖50万,现在一天5万都难,这钱到底去哪了?"

更让她慌的是同行动态。隔壁做防疫物资的老王去年靠口罩赚了2个亿, 今年直接清仓甩卖,"再留着只能当废纸处理";而做宠物用品的小张却偷偷扩张了团队,"狗绳订单翻倍,现在连宠物尿垫都在抢货"。亚马逊的品类生态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洗牌,有人退场,有人入场,有人卡在中间动弹不得。

亚马逊卖家生存现状调查:订单波动加剧,品类危机频发
亚马逊卖家生存现状调查:订单波动加剧,品类危机频发

物流与原材料:双面夹击的成本噩梦

物流成本这把刀,正精准割着低客单价卖家的喉咙。厦门做小家电的刘明算过一笔账:一个冷风扇出厂价120元, 海运费要160元,"运价比货还贵,运到美国还不如在当地买划算"。他最近被迫把价格从159美元提到189美元,后来啊订单直接腰斩。

这时候,原材料价格像脱缰的野马。厦门某原料企业负责人张峰在2022年4月透露,PVC塑料每吨涨幅接近30%,从8000元飙到1万。做圣诞礼品的陈华更头疼, PVC树叶半成品的成本涨了20%,"去年一个圣诞树装饰盒成本3块,现在要3块8,客户还不愿意多付一分钱"。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调研数据像一盆冷水:84.5%的企业认为国际物流不畅是最大难题,80.1%的企业被原材料价格压得喘不过气。57.5%的出口企业利润率低于去年平均水平,"增收不增利"成了2022年跨境圈的流行词。

品类周期:爆款的昙花一现与长青品的秘密

亚马逊品类的生命周期比想象中更短。2020年爆红的防疫物资,2021年风光无限的小家电,2022年集体哑火。做口罩的卖家烈远记得, 去年8月亚马逊出台新规后他的订单断崖式下滑,"之前一天10万单,现在一天3000单,仓库里堆着500万个口罩,不知道卖给谁"。

但总有品类逆势上扬。Jungle Scout数据显示,2022年2-5月,蘑菇玩偶、便携空调、电动自行车搜索量激增。宠物类目更是一匹黑马,同比增长20.5%,占亚马逊总销售额1.6%,却成了增长最快的赛道。做狗绳的卖家小张发现, "年轻人养宠越来越舍得花钱,一条30美元的智能狗绳能卖爆,比卖服装利润高3倍"。

TiChoo数据市场运营负责人闫蓝心认为,品类波动本质是需求变迁。"疫情时大家囤货,现在更愿意为情绪买单。"可达鸭3天爆卖7万件,谷歌搜索指数冲到100,证明情怀经济的威力。而健康、 个人护理类目预计增长24.4%,食品饮料类目增长20.6%,eMarketer的数据显示,消费者正在为"更好的生活"买单。

竞争内卷:从"躺赚"到"内卷"的两年蜕变

2020年的亚马逊卖家是幸运儿。李媛记得,"那时上架一个产品就能卖,不用广告单量都能爆,同行少,需求大,简直是捡钱时代"。FundPark中国区总裁霍昊扬分析,"那时候卖家是贸易商思维,赚差价就行,根本不用做品牌"。

但2021年开始,风向突变。大量竞争者涌入,品牌商开始下沉。烈远发现, "同一个产品,今天有1000家卖,明天就有2000家,价格战打到成本价,广告费比货价还高"。做餐厨用品的康力更惨,"4月以来流量持续下滑,同行都在卷测评、卷视频,我根本卷不动"。

亚马逊的流量增长正在放缓。2022年Q1,亚马逊电商销售额511亿美元,同比下降3%,这是近二十年首次下滑。2020年进场轻松获利的艾伦连续几个月入不敷出,"Prime Day再不回血,只能清库存关店"。跨境电商的"造富神话"正在破灭,从"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市场分化:北美复苏、 欧洲刚需、拉美潜力

不同市场的品类表现截然不同。北美市场在2022年全面复苏,数码3C、美妆个护、服装服饰搜索量回升。做LOL娃娃的卖家发现, "德国父亲节期间,打火机、刀具帽衫搜索量翻倍,夏装需求也起来了但备货要快,不然错过季节就亏了"。

欧洲市场更偏向刚需。德国消费者偏爱户外家居,太阳能庭院灯搜索量增长40%。但高物流成本让卖家头疼,"货值高的产品,海运费占货值20%-30%,低货值能占到50%以上"。有出口企业直言,"直接在欧洲本地生产都比从中国运便宜"。

拉美市场成了新蓝海。墨西哥的生活家居和数码3C需求旺盛,空气净化器、蓝牙耳机搜索量激增。FundPark数据显示,拉美电商增速欧洲第二、东欧第一,4400万人口不容小觑。霍昊扬提醒,"拉美物流时效慢,要提前30天备货,不然赶不上大促"。

破局之道:从"卖货"到"造品牌"的艰难转型

面对品类危机,卖家开始自救。原通拓科技合伙人李鹏博建议,"旧品类要果断割肉,新品类要谨慎试水"。做防疫物资的老王转向户外用品,"露营桌椅需求稳定,利润比口罩高"。但转型并非易事,"要重新研究市场,重新找供应链,每一笔都是试错"。

供应链协同成了关键。霍昊扬发现,"代理采购订单增加,说明卖家在供应链环节受制约"。李鹏博强调,"工厂和卖家要建立标准化流程,质量验收、库存管理都要透明,不然出了问题互相甩锅"。厦门某工厂负责人张峰的做法是"和客户签订长期协议,锁定原料价格,减少波动风险"。

Prime Day策略也在变。霍昊扬直言,"今年不会有太多爆品,30%-40%增长就不错了"。建议卖家"少而精,通过流量红利提升利润率",库存多的"降价消化库存"。但核心还是产品力,"选品逻辑应该是产品好卖再选市场,不是市场热就硬上"。

尾货处理成了新课题。李媛最近尝试直播清仓,"旧品类升级后还能卖,比如滞销的圣诞装饰,改成网红ins风就能卖高价"。Jungle Scout数据显示, 商品到库96-100天就要定义为尾货,"通过团购、促销快速变现,不然仓储费比货还贵"。

未来趋势:品类轮动与精细化运营

亚马逊的品类轮动不会停止。闫蓝心预测,"健康、宠物、户外用品会持续增长,而影音娱乐、汽车零部件增长缓慢"。做玩具的卖家可以关注"户外运动玩具", 2021年销售额29亿美元,同比增2.8亿,是拼图游戏的两倍多。

精细化运营成了必修课。烈远开始分析竞品Listing,"站外推广、品牌动作都要研究,不能闷头卖货"。康力则注重数据复盘,"每天分析流量来源,哪个关键词转化高,哪个广告组要优化"。亚马逊的算法越来越聪明,"靠运气卖货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比拼的是综合能力。从选品、供应链到品牌建设,每一步都不能掉队。李媛再说说说"去年赚的钱,今年都砸在研发和品牌上了虽然难,但总比被淘汰强"。亚马逊的品类危机,或许正是卖家从"贸易商"蜕变成"品牌商"的契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