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Lululemon如何通过哪些路径实现126亿美金年营收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126亿营收目标背后:Lululemon的“野心”与底气

2022年4月, Lululemon抛出一个让整个运动服饰行业侧目的数字——2026年营收126亿美金,相当于把2021年的收入直接翻倍。这个被命名为《Power of Three x2》的计划, 听起来像是一份充满野心的宣言,但仔细翻看它的施行路径,你会发现这家从加拿大瑜伽裤起家的品牌,早就不是靠运气在增长。

男装业务:从“小众”到“翻倍”的逆袭剧本

你可能不知道, 2018年Lululemon男装营收还不到10亿美金,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冲到了20亿。提前两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男装增长目标,让管理层有了底气:下一个五年,男装要再翻倍。凭什么?答案藏在三个细节里。

Lululemon的下一个五年计划,要通过哪些路径实现126亿美金年营收?
Lululemon的下一个五年计划,要通过哪些路径实现126亿美金年营收?

第一个细节是“场景破圈”。Lululemon男装早就不是瑜伽房的专属了。2022年夏天它推出的高尔夫系列里只有20%是专业运动款,剩下80%能直接穿进商务场合。比如那款抗皱polo衫, 面料用了和瑜伽裤同级的Nulu™,但版型做了商务修身,打完球直接去客户会议,这种“一衣多穿”的逻辑,让男性消费者愿意为“溢价”买单。

第二个细节是“代言人策略”。YouTube健身博主Joe Wicks、 NBA球员Jordan Clarkson、前NCAA橄榄球运动员Matt James……这些人选很有意思。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顶流”,但精准覆盖了三个核心人群:居家健身族、运动爱好者、校园运动青年。2021年Joe Wicks合作的联名系列, 上线3天就售罄,转化率比普通男装系列高出35%,数据来自Lululemon2022年Q1财报。

第三个细节是“试错成本”。2019年芝加哥第一家男装体验店开业时内部很多人担心“男性不爱逛店”。后来啊呢?门店设置了“运动体验区”,顾客能试穿跑步机上的动态表现,这种互动让男性停留时长增加了40%。现在这类店已经开到了休斯顿,未来要占到线下门店的10%,官网2022年秋季门店规划明确写了这个比例。

数字业务:不只是电商, 是“会员经济”的闭环

Lululemon的数字业务翻倍目标,其实藏着两个层次的野心。第一层是电商本身, 2021年数字渠道贡献了营收的48%,这个比例在运动服饰品牌里已经算高,但Lululemon觉得还能更高。它的打法很“反常识”——不搞大促,专攻“高粘性”。

2022年4月, Lululemon把收购来的Mirror订阅服务改成了Lululemon Studio,每月39美金。区别在于,以前用户必须买5000美金的健身镜才能用,现在直接用手机、iPad就能上课。这个调整让付费会员数在三个月内增长了22%,数据来自《Retail Dive》2022年6月对Lululemon北美业务负责人的专访。更狠的是 它还推出了免费会员,基础课程随便看,但想上精品课就得付费——这种“免费引流+付费转化”的套路,把用户锁得死死的。

第二层是“数据反哺产品”。Lululemon的App里有个隐藏功能:用户穿它家的裤子跑步时 可以通过手机传感器监测膝盖压力,数据会同步到后台。2021年, 这些数据帮助它改进了跑步裤的膝盖处剪裁,新款上市后退货率下降了12%,这个案例是Lululemon2022年分析师日披露的。你看,它把数字渠道做成了“产品研发的实验室”,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国际市场:中国“战场”的220家门店野心

国际收入要增长3倍, 这个目标听着像在“画大饼”,但Lululemon的地图早就画好了。核心是三个梯队:梯队是中国。

2022年9月, Lululemon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开了旗舰店,面积500平米,里面居然有“红酒品鉴区”——把运动和高端生活方式绑在一起,客单价直接比普通门店高30%。这种“高势能”打法, 在德国、英国也复制了2022年这几个市场的营收增速都在25%以上,官网2022年Q3财报有提及。

但真正的重头戏是中国。2021年中国大陆门店70家,2026年要干到220家。这个增速背后是“本土化创新”的狠招。比如上海淮海路的旗舰店, 设置了“太极瑜伽体验区”,把传统运动和Lululemon的瑜伽课程结合;北京三里屯店上线了“夜间瑜伽派对”,用灯光和音乐营造氛围,2022年这类门店的复购率比普通门店高18%,数据来自《华丽志》对Lululemon中国区负责人的采访。更关键的是 它在中国搞了“KOC矩阵”,不是找顶流,而是找健身房的私教、瑜伽馆的老板,这些人推荐的转化率比广告高3倍,这个策略是2021年在中国市场测试成功的。

线下体验:门店不是“卖货点”, 是“社群中心”

Lululemon的线下策略,早就不是“开更多店”那么简单了。它把门店分成了三种形态:体验店、快闪店、校园店。每种形态的使命都不一样。

体验店的核心是“停留时长”。休斯顿的第三家体验店, 2022年秋天开业时搞了个“72小时瑜伽马拉松”,参与者能免费住宿,再说说吸引了2000多人,这些人后来成了品牌的铁杆粉。这种“事件营销”让门店的客单价提升了25%,数据来自《Retail Dive》2022年10月的报道。

快闪店则是“市场调研工具”。2022年夏天在泰国曼谷开的快闪店,只卖男装和泳装,目的就是测试东南亚市场的男性消费偏好。后来啊发现, 当地男性更看重面料的“抗氯性”,于是2023年专门推出了防氯系列,上市后首月销量超预期40%,这个案例是Lululemon东南亚区2023年1月内部会议透露的。

产品创新:从“瑜伽裤”到“全场景运动装备”

很多人以为Lululemon靠的是“瑜伽裤”,但它的产品逻辑早就变了。2022年它出了第一款运动鞋, 2023年又推了登山系列,连登山包都考虑了人体工学——这些新品有个共同点:都带着“Lululemon的基因”,也就是“极致的功能性+场景延伸性”。

比如登山系列, 宣传的是“可折叠、易打包”,但实测发现,它的热调节技术其实是从瑜伽服的“凉感面料”进化来的。2022年夏天在北美测试时 这款登山裤在30℃高温下的体感温度比普通裤低5℃,这个数据让户外爱好者直接买单,首月复购率达28%,来自Lululemon2022年Q2新品测试报告。

更关键的是它把“核心IP”用到了极致。瑜伽裤是它的“原点IP”,现在网球、高尔夫、户外都在复用这个IP。比如网球系列, 用的还是同一种“四向弹力”面料,但版型做了防滑设计,后来啊打网球的人穿了下班直接去约会,这种“跨场景”使用,让单件产品的生命周期延长了30%,这个洞察是Lululemon产品官2023年接受《BoF》采访时提到的。

挑战与争议:126亿目标,真的稳吗?

当然Lululemon的计划也不是没有漏洞。最直接的质疑是:国际市场扩张会不会太激进?比如中国要从70家店开到220家, 意味着每年新增30家,但运动服饰的线下坪效正在下降,2022年中国运动品牌平均坪效同比下降了8%,数据来自《中国服饰》2023年1月刊。Lululemon能不能扛住这个压力?

另一个争议点是Mirror的整合效果。虽然会员数增长了但硬件销量却在下滑。2022年Mirror的销量同比减少了15%,主要原因是用户发现“不用镜子也能上课”。Lululemon能不能把“软件服务”的盈利跑起来?目前Lululemon Studio的付费转化率只有15%, 离盈利还有距离,这个数据是彭博社2023年2月基于供应链消息报道的。

还有男装市场的竞争。Under Armour、 Nike都在发力男性运动休闲,Lululemon的“场景破圈”策略,会不会被巨头快速复制?比如Nike在2023年也推出了“高尔夫+商务”系列, 面料和Lululemon的Nulu™打平,价格却低了20%,这对Lululemon的溢价能力是个考验。

写在再说说:增长的本质, 是“用户心智”的占领

抛开争议看Lululemon的路径,你会发现它的核心逻辑不是“卖更多产品”,而是“让用户更离不开它”。男装靠场景破圈, 数字业务靠会员锁客,国际市场靠本土化体验,线下靠社群粘性,产品靠IP复用——所有策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Lululemon从“运动服饰品牌”变成“生活方式品牌”。

126亿美金的目标, 看似激进,但如果你拆解它的施行细节,会发现每一步都踩在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上。疫情后人们更关注“居家健康”, 它就搞Lululemon Studio;运动场景多元化了它就推全场景产品;国际市场需要“本土认同”,它就入乡随俗搞体验。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底层逻辑,或许才是它真正的底气。

至于能不能实现?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Lululemon已经让整个行业看到:运动服饰的增长,早就不只是“面料和剪裁”的游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