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销量暴跌,这是否预示着亚马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卖家集体“入冬”:订单量腰斩, 广告费却逆势上涨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弥漫着一股焦糊味,不是谁家厨房着火了是卖家们的订单“烧”得太厉害——直接腰斩。有卖家在后台截图,对比上个月同期,订单数从每天200单掉到60多单,连个零头都不够。更让人头大的是广告数据,CPC涨了30%,广告花费翻倍,订单量却没见起色,简直是花钱买罪受。有人调侃:“现在开亚马逊店铺,不是在烧钱,就是在去烧钱的路上。”
这波“销量寒冬”来得猝不及防。往年3到5月都是亚马逊的黄金季, 卖家们忙着备货、冲排名,今年却反着来——3月销量开始下滑,4月直接断崖式下跌,比往年淡季来得早了两个月。有做了8年亚马逊的老卖家说:“我经历过2016年的账号封杀潮, 也扛过2020年的物流瘫痪,但今年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下滑,最让人绝望。”

内卷到“卷麻了”:同类产品价格跳水10美金,广告费烧到心疼
汽配类目的小王最近快愁秃了。他的汽车手机支架, 去年卖29.99美金还能稳居BSR前10,今年同行直接把价格干到19.99美金,还送车载充电器。“我算了一下成本都要15美金,卖19.99等于白干,不卖又没订单。”更扎心的是广告, 以前1美金能拿到的点击,现在2.5美金都抢不到,前50名竞对有30个在“烧钱铺量”,仿佛钱大风刮来的。
这种“价格战绞肉机”不止汽配。灯饰类目的卖家老李在5月的行业峰会上说:“同行们都在清库存, 一个LED吸顶灯,从39.99美金降到29.99美金,再降到24.99美金,再说说连运费都快覆盖不住成本了。”据他观察, 今年灯饰类目的平均售价跌幅达18%,而广告花费却上涨了45%,利润被两头挤压,不少中小卖家已经“躺平”。
价格战的背后是卖家数量的激增。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显示, 2023年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数量突破200万,同比增长35%。但平台流量增长却跟不上, Semrush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亚马逊整体流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1/4,僧多粥少,不卷价格就只能等死。
物流“寒流”来袭:发货量腰斩, 跨境电商公司“人去楼空”
物流公司的冷暖,直接反映卖家的生死。深圳某货代公司的业务员小张最近“扫楼”开发客户,以前一天能谈下5家跨境电商公司,现在连一家都找不到。“很多公司都搬走了有的直接退租,有的缩小了办公面积。”他展示的发货量数据更触目惊心:2024年4月, 公司处理的亚马逊FBA头程货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42%,5月继续下滑,部分线路的发货量甚至腰斩。
物流端的萎缩,印证了卖家备货意愿的低迷。有行业人士透露,2024年亚马逊会员日的备货量创近5年新低,不少卖家只备了平时的30%-50%。“去年这时候,仓库里堆满了货,今年仓库空了一半,连搬运工都裁了不少。”
通胀“绞杀”消费力:美国网购支出缩水, 欧洲在线销售额“跳水”
卖家们的困境,根子上是海外消费市场的“感冒”。美国这边,通胀像头蛮牛,把物价顶得老高。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CPI同比上涨3.5%,核心CPI上涨3.8%,食品、能源价格涨幅超5%。消费者钱包瘪了网购自然缩手缩脚。Brick Meets Click和Mercatus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 2024年4月美国零售电商总订单量同比下降5.8%,更糟的是重复购买意向率下降了2.9%,说明消费者不仅不买,连复购的欲望都没了。
欧洲的情况更糟。俄乌战争持续影响,欧洲燃料价格飙升,物流成本比2023年高了20%-30%。德国消费者保护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4月德国在线零售额环比下降7.3%,是近两年最大单月跌幅。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反馈:“德国客户的订单金额从平均80欧元降到50欧元, 很多人只买刚需,连装饰品都不看了。”
消费降级的背后是收入增长的停滞。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 2024年第一季度实际平均时薪同比下降0.8%,也就是说工资涨得没物价快,购买力自然“缩水”。欧洲央行的数据也显示, 欧元区2024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1%,几乎停滞,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近10年最低点。
网购热潮“退烧”:旺季不旺, 淡季比往年来得早
2020到2022年,疫情把线上消费推上高峰,亚马逊卖家们躺着赚钱。但2023年以来这股热潮明显“退烧”。往年3到5月, 亚马逊卖家们忙着冲春季大促,销量蹭蹭涨,今年却反着来——3月销量开始下滑,4月直接掉进冰窟窿,比2023年的淡季早了整整两个月。
“今年旺过吗?”这是不少卖家在行业论坛的吐槽。一位做服装的卖家说:“往年3月每周能出3000单, 今年3月每周1500单,4月直接降到800单,还没到6月就进入淡季,这操作太迷了。”
线上消费降温的数据更直观。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2024年4月亚马逊全球访问量较2023年同期下降1.2亿人次其中美国市场下降6500万人次。更关键的是用户停留时间缩短了18%,说明“逛”的人多了“买”的人少了。
亚马逊“库存堰塞湖”:仓库空了千万平方英尺, 包裹量“腰斩”
卖家销量暴跌,亚马逊自己也“兜不住”。2021年, 为了应对疫情后的订单暴涨,亚马逊疯狂扩张,在全球新增了27万个岗位,仓库面积扩张了15%。但2023年以来订单量下滑,仓库直接从“爆仓”变成“空仓”。知情人士透露, 2024年5月,亚马逊正考虑将至少100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空间转租出去,甚至可能终止部分长期租约,这在亚马逊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包裹量更是“断崖式下跌”。有亚马逊前员工爆料, 2023年同期,亚马逊美国站日均包裹量在75000单左右,2024年5月已经降到50000单以下降幅超30%。仓库里堆满了货, 却发不出去,员工们无事可做,甚至可以“随意休假”,这种场景在亚马逊的“大跃进”时代根本不敢想。
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凸显。2021年亚马逊新增的27万员工,如今成了“甜蜜的负担”。2024年第一季度, 亚马逊美国区裁员人数达8000人,仓库招聘基本停滞,不少员工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加班少了奖金也少了”。
是“危机”还是“出清”?亚马逊正在经历“刮骨疗毒”
面对销量暴跌, 有人说亚马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市场的“自我出清”。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2016年亚马逊封杀“刷单”账号,2020年疫情冲击物流,每一次危机都淘汰了弱者,也倒逼强者进化。
2024年的这次“寒流”,可能也是亚马逊的“刮骨疗毒”。过去两年, 平台上的“卖货机器”太多了——低价、同质化、依赖广告,这种模式在流量红利期赚钱,但在消费降级、流量见顶的环境下明摆着走不通。亚马逊或许正在主动“挤泡沫”,把资源留给真正能做产品、懂运营的卖家。
有数据支持这个观点:2024年第一季度, 亚马逊上品牌卖家的销售额占比提升了8%,而第三方卖家的销售额占比下降了5%。品牌卖家凭借产品差异化和用户粘性,扛住了销量下滑的压力,而同质化严重的白牌卖家,则成了“炮灰”。
卖“活路”指南:不卷价格卷“价值”, 库存管理是“保命符”
面对这场“寒冬”,卖家们不能光喊“冷”,得想办法“取暖”。汽配类目的小王最近没再死磕价格, 而是升级了产品——给手机支架加了无线充电功能,售价提到34.99美金,虽然比同行贵,但主要原因是解决了用户“充电麻烦”的痛点,订单量反而回升了20%。“以前卖‘便宜货’,现在卖‘解决方案’,客户愿意为价值买单。”
库存管理更是“保命符”。做灯饰的老李去年主要原因是备货太多,积压了200万库存,资金链差点断裂。今年他改了策略——小批量试产,根据前30天的销量决定是否加产,库存周转天数从90天压缩到45天。“宁可少赚,也不能压货,现金流比利润重要。”
站外引流也成了“破局点”。有服装卖家通过TikTok和Instagram的达人合作, 单条视频带来3000单,比亚马逊广告转化率高3倍。“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得在亚马逊外建‘流量池’。”
市场总在变,卖家也得跟着变。2024年的这场“销量暴跌”,对弱者是“危机”,对强者或许是“机遇”。熬过这个冬天谁能抓住“价值战”的门票,谁就能在下个春天里笑得更灿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