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集装箱海运价格下降,外贸行业寒冬真的来临了吗

集装箱海运价格下降, 外贸行业寒冬真的来临了吗

集装箱海运价格这趟“过山车”,最近终于往下滑了。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的FBX指数显示, 5月26日那个数字是7851美元,比上期跌了7%,比起去年9月的高点,已经缩水了近三分之一。宁波港码头的货代老王盯着手机屏幕,长舒一口气——去年为一个40英尺柜子愁得掉头发,现在总算能松口气。可转念想到仓库里积压的货,他又皱起了眉。运价降了日子就好过了吗?外贸行业的寒冬,真的要过去了?

运价过山车:外贸人的“冰火两重天”

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海运价格像被按了加速键。中国到美国西岸的航线,一个40英尺标准柜,从疫情前的2000美元一路狂飙到2-3万美元高峰。那会儿外贸圈流传着段子:“订舱要靠抢,运气比实力重要”“集装箱比货还贵,运费都能赚回半套设备”。上海浦东某外贸公司的李经理回忆, 去年给客户报个价,运费隔天就涨,有时候签了合同,船公司临时加价,不答应就甩柜,“客户骂你黑心,其实自己亏得想哭”。

集装箱海运价格降了?外贸寒冬来了?
集装箱海运价格降了?外贸寒冬来了?

今年春节后风向突然变了。航线运费肉眼可见地往下掉, 中国到美西、美东、北欧的航线,运价较最高点分别跌了45.9%、34.3%、29.7%。义乌做小商品出口的陈姐发现, 以前要提前一个月订舱,现在提前一周都能订到,“船公司开始催货了说舱位空着亏钱”。可她高兴不起来——订单少了而且小得可怜。以前一单几万件,现在几千件,客户说“库存积压严重,不敢多订”。

这降价的背后藏着市场的“供需博弈”。上海海事大学周德全教授分析过 当需求集中释放和供应短缺一边出现,运价就暴涨;现在供应慢慢跟上,需求却疲软了运价自然掉头。全球物流供应链在恢复,船舶周转率上来了这两年新船订单又多,运力释放是迟早的事。但问题是运价降了外贸人的困境就解了吗?老王摇头:“运费只是成本的一小块,原料涨、工资涨、汇率波动,哪一样不比运费头疼?”

订单迷雾:从“一箱难求”到“订单瘦身”

义乌国际贸易城的商户们最近常聚在茶水间叹气。五金工具、 床上用品、办公器材这些低耗品类,去年靠着报复性增长赚了不少,今年四五本是旺季,后来啊销售不见起色。义乌商城集团5月20日的“中国小商品指数”周评写得明白:周边疫情管控收紧, 物流快递受阻,工厂招工难、开工慢,订单成交跌了。更扎心的是订单还“缩水”了——以前一单够跑一条生产线,现在只够开半条线,利润薄得像纸。

海关总署的数据更让人心里发凉。4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只有3.9%,比上个月的14.7%断崖式下跌。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三地1-4月进出口增速全在回落。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 家具、服装,出口增速大打折扣;连一直扛大旗的机电产品,4月同比只增0.11%,创下2020年6月以来新低。江苏某机电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厂4月出口额降了16%, 客户说欧美消费需求疲软,库存太高,先消化库存再说。”

订单去哪儿了?一部分“消失”在了东南亚、墨西哥、土耳其的工厂里。宁波做了20年服装外贸的老张,早就看开了:“以前东南亚的订单是中低端,现在连中端都抢。越南女工月薪2000块,我们这里5000块还不一定招得到,客户当然往那边跑。”他指着手机里的照片, 埃塞俄比亚的新工厂刚投产,埃及的订单也接了不少,“资本永远找成本洼地,这部分订单别想着‘收复失地’了没意义。”

替代浪潮:东南亚的“截胡”与产业链的“选择题”

3月以来东南亚国家的出口数据像打了鸡血。越南前4个月出口额同比增长12%,泰国、印尼也跟着涨。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服装、家具,同比增速超过20%。这些国家的工厂正在扩产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订单,正在悄悄转移。老张的服装厂去年接了个欧洲客户的单子, 10万件T恤,今年同样的客户,只给了5万件,剩下的5万件直接给了越南工厂,“客户说越南交货快,关税还低,我们争不过”。

替代不是一天发生的。老张说十年前就开始了当时是做低端代工,现在东南亚的工艺、质量上来了连设计环节都能接。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埃及,靠着廉价劳动力和政策扶持,正在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我们总想着和人家拼价格,拼得过吗?人家现在也在学技术,建园区,产业链慢慢完善了。”

但也不是所有订单都跑了。老张厂里的高端功能性服装,订单一点没少,反而多了。欧洲客户指定要用中国的面料和工艺,价格高一点也认。“这就是产业链的优势,东南亚有劳动力,但没有完整的配套。一件衣服,面料、辅料、印花、洗水,我们这里一天能搞定,他们可能要一周。”老张觉得,与其盯着被抢走的订单,不如往“高处走”——做别人做不了的东西,占据价值链的顶端。

破局之路:价值链攀岩还是海外扎根?

面对订单流失和成本压力,外贸企业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选择“价值链攀岩”,往高附加值产品转型。江苏某机电企业不再卖普通的电机, 转研发智能伺服电机,虽然单价高了30%,但欧美客户抢着要,毛利率从15%提升到28%。企业负责人说:“以前拼价格,现在拼技术,客户认你的研发能力,这才是护城河。”

有人选择“海外扎根”,直接去客户身边建厂。浙江一家家具企业去年在墨西哥投了厂,把原材料和半成品运过去组装,成品直接供应美国市场。“省了运费,避了关税,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企业财务算过一笔账, 以前从中国海运到美国要45天现在从工厂到仓库只要3天库存周转率提高了一倍,资金压力小多了。不过海外建厂也不是万能药,文化差异、政策风险、管理难题,每一步都是坑。

还有人把目光转向了新兴市场。传统欧美市场消费疲软,东南亚、中东、拉美的需求却在增长。义乌做电子产品的刘姐, 以前主攻欧美,现在开拓了巴西和印尼市场,“虽然订单量不大,但增长快,而且付款及时不像欧美客户动不动就压账期。”她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把产品直接卖给当地消费者,省了中间商,利润反而更高了。

数据透视:出口增速背后的行业冷暖

4月的出口数据,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行业的“晴雨表”。纺织制品出口增速从上月的20.9%回落到8.3%, 家具从14.2%回落到3.1%,服装从11.6%回落到2.5%——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首当其冲受到订单转移的冲击。而机电产品虽然整体增速放缓,但新能源设备、光伏产品、医疗仪器,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海关的分析报告指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正在成为出口的新引擎。

区域分化也很明显。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普遍高于沿海。四川、 重庆、陕西,靠着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增速超过15%;而广东、浙江、江苏这些传统外贸大省,增速明显放缓。这说明,产业转移和升级正在发生,中西部地区正在承接新的增长点。

海运价格的“局部反弹”也值得关注。5月下旬,因为美西港口潜在的劳工动荡风险,部分航线的运价又开始往上走。上海航运交易所的SCFI指数显示, 上海—美西航线运价较最高点只跌了2.8%,托运人和承运人的价格差异依然很大。周德全教授提醒,旺季需求如果集中释放,运价可能再抬头,“市场供需还很脆弱,别被暂时的降价冲昏头脑”。

未来展望:寒冬里的生存密码

外贸行业的“寒冬”, 对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有人觉得冷得刺骨,订单没了工厂停了;有人觉得是“倒春寒”,冷一下但春天总会来。宁波老外贸人老张的观点很实在:“寒冬肯定是有的,但也不是坏事。逼着我们转型,逼着我们往高处走,熬过去的人,就能活得更久。”

未来的外贸,拼的不再是“谁的价格低”,而是“谁的综合实力强”。产业链优势不能丢,但要往“精”里做——从“大而全”到“专而精”,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技术优势要建起来——研发投入不能省,专利布局要提前。市场布局要多元化——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新兴市场的潜力要挖够。

运价会继续降吗?周德全教授说看供需。如果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需求上不去,运价可能还会在低位徘徊;但如果遇到突发因素,比如港口拥堵、燃料涨价,反弹也不是不可能。但无论如何,外贸人都得明白:运价只是“变量”,不是“常量”,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内功”。

集装箱海运价格下降,像一记警钟,敲在外贸行业的脑门上。寒冬真的来了吗?或许。但寒冬里总有人在生火取暖,有人在储备能量,有人在等待春天。外贸的“下半场”,比拼的,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谁能在变局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83.html